闪闪的红星——我扮演了朱德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0日 14:45
编导:李东明 主持人:荆慕瑶
嘉宾: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王伍福
播出日期:2004年10月3日00:00 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5:55重播
记者: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今天我们要专访的依然是一位特型演员,他在24年时间里,扮演了50次朱德,在建国50周年的影视献礼片中,包揽了全部6个朱德的角色。连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同志看了他的演出以后都说,“像,很像”。在影视片里,他是横刀立马,威风八面的朱老总,而在生活当中呢,他又是一个相貌平常敦实厚道的老大哥。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的王伍福。
记者:您现在是国内唯一的朱老总的扮演者,20多年了,您演过50次朱老总的形象,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配角。而且我听说,因为戏份很少,您还好几次跟导演来争戏,有一些观众就会问,是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呢,这么做?
王:因为确实像你刚才说的,我演了那么多次,将近50次的朱德,也就是50部电视剧,电影,那么大多数都是配角,只有两部是主角,而且一些台词都是无关紧要的。
记者:都说什么台词?
王:都是什么“对头啊,同意啊,完全同意啊”都是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心理不平衡。
记者:就没有朱老总自己的观点吗?
王:我觉得如果在重大历史会议上,历史上,资料上,老总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且老总的位置是朱毛,朱毛,毛泽东,朱老总,他绝不是随声附和的。我就说,我说导演我不是给我王伍福争戏,我是给朱老总争戏,是争他原来的还原历史的位置,不在戏多戏少,哪怕一句词是朱老总的意见,朱老总说的。
记者:您演了朱老总20多年,而且非常的像,我想在生活当中,您可能也像很多其他特型演员一样,会很多很特别的事情?
王:一般经常遇到有人认出来,朱老总,或者让签个字,在街上或者什么的,有的观众特别可爱,有的年轻的,这不是朱老总吗,朱老总敬个礼,我不是,扮演的,咱就是扮演者,虽然是扮演领袖,现在还是演员,并不是你扮演领袖,你多高了,没什么,那是领袖高,人们拥簇着想跟你合一张影,签一个字,那是对朱老总的热爱,不是对我王伍福的热爱。
记者:但是您现在连身份证,我有了朱老总家乡的四川仪陇县的身份证?
王:要说起身份证来,还有一段,就这个门牌号码,四川仪陇金城镇禹王街10号,是朱老总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家乡人民对我的情谊,专程还颁发了我这个身份证,名副其实的还授了我锦旗,是仪陇人民的儿子,所以有时候我到四川,有时候开玩笑,我是四川人嘛,我是真正的四川人嘛,你看身份证嘛。我仪陇的。我觉得当然这是笑谈了,这是家乡人民给予我的一个荣誉,对我的鼓励。
记者:连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同志,看过您的表演之后,都说像,很像,这应该是对您最大的肯定了?
王:确实很难忘,我是84年,《中国革命之歌》电影在拍摄之前,在中国剧院演出,康大姐当时坐在观众席的第6排,第6排当朱老总出现,我扮演的朱老总一出现,她还拿着望远镜,拿着望远镜看,连连说像,很像,老总一出来,她就拿着望远镜看,6排已经很近了。没有两天,任远远,任弼时的任老的儿子,就告诉我,说康大姐让我转达,说王伍福你演得很像,还是很像的,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要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记者:这是康大姐告诉您的话?
王:康大姐对我的嘱托,我说我感谢康大姐,所以任远远给我传达了这个,那么我特别遗憾,康大姐没有上台。
记者:您至今没有跟她合过影?
王:所以我就是遗憾,我跟朱老总的家人,都有很多的合影,特别遗憾没有跟康大姐合影。那么,康大姐看完我演出,过了不到一年吧,在国际饭店,有一场联欢会,等演出完了,演员都站好了,康大姐上台,微笑着,我们站在第一排的中间,一个一个握手,高兴地握手,我就等着瞄准康大姐快过来了,快过来了,康大姐到我这之后,她的笑容收敛了,头低下了,低下头来。
记者:跟对其他演员是截然不同的?
王:截然不一样。就头低得特别厉害,俩手使劲握着我的手,我感觉她那双手那么紧握,那么紧握,头也不抬,。说明了什么,实际康大姐在说话,我觉得就跟她没上台看我的演出,对我的肯定一样,她仿佛看到了我们敬爱的老总,勾起她的心思。我觉得看我的演出那次,是对我的鼓励和嘱托,紧紧握手,抬不起头来,也是对我的鼓励和嘱托。
记者:来自家人的肯定是最大的肯定?
王:对。
记者:您觉得除了您的长相跟朱老总像之外,您还有其他什么地方的优势呢?
王:这说起来,当我第一次演朱老总的时候,我们也打擂台,打成了说让我演,我当时如何塑造朱老总,这么个伟人,因为我13岁就做儿童演员,演过各种类型的人物。后来到部队文工团了,什么类型都演,可是接受了朱老总这个角色,觉得很光荣,但是如何塑造,那阵都仰视着看,看领袖,高大的领袖,我怎么能用我们的表演术语来说,接近角色,走近角色,体验他心理,我怎么去体验,我王伍福和朱老总无法比拟,但是我忽然想起来,我小学读课文,咱们都记得《朱德的扁担》《回忆母亲》,这时候朱德的扁担对我印象深,朱军长还挑粮,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回忆母亲,是朱老总那么爱他的母亲,母亲给他的打下的烙印那么深,我豁然感觉到走近了朱老总。
记者:内心的世界?
王:我走近了,我觉得无可比拟朱老总,这么个仰视的伟人,我们是属于热爱这样的领袖的,我怎么靠近他,哪一点跟他相同,没有相同点,但是我想起了小学的课文,我突然感到,我对母亲的感情。
记者:是一样的?
王:我王伍福跟老总还是一样的,他爱母亲,母亲的勤劳简朴,从他的幼年给打下那么深的烙印,我就这点上,有共鸣了。我终于我还有和老总相似的一点,从这一点着手,老总是伟人,是领袖,他也是个普通的人。他也有感情,他对母亲对家人对这些感情,我们还有共同的地方。
记者:您演了20多年,研究朱老总也研究了20多年,大部分配角之后,最后终于等来了有两部戏,朱老总是主角,您为了演这两部主角的戏,听说是把命都快搭上了?
王:演了两次主角,后来都住院了,第一次是《朱德上井冈》,那是炎热的夏天在赣南拍,紧张的拍摄就是说,当然吃苦是正常的了。所以回来之后,什么胃溃疡,血脂高,都戴上这个帽了,后来《朱德元帅》拍完了之后呢,又住院了,是血压高,戴上血压高的帽子。我至今还是每天吃药,高血压,另外心脏,心脏有点不大正常。但是说付出,我认为作为演员来说,作为尤其扮演我们的领袖朱老总,我这点没什么,这是很正常的。关键就是我就是把这个片子拍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记者:但是其他的付出,还有您演朱老总之后,其他的角色基本上就不再接了?
王:其他的,我特别想演其他角色。
记者:您觉得遗憾吗?
王:我特别遗憾,我总说,演朱老总我觉得既光荣又遗憾,光荣演咱们一代伟人,演人民热爱的朱老总,可是遗憾,我是演员,我本来我是什么人物都演,所以后来我特别想在扮演朱老总的片子的空间,我演点其他角色。
记者:是没有人请您去演吗?
王:有,曾经有过,我就说,我的运气不好,人家一说,你来演个古装戏,我特别想演古装戏,演古装戏的什么人物,这时候我正排着朱老总,我说你看,我正拍摄着,这一段时间都空不出来,那就下次吧,好,等到我排完朱老总了,这半个月,一个月有空间了,这种片子机会又没了。我今后的愿望,有一部精品力作,反映朱老总一生的业绩的这么一个片子,我盼望着这样一部精品。
记者:《朱德元帅》您觉得不足以代表这个精品?
王:不足以代表,虽然说,我做了很好的尝试,还没有搞成精品,还没有反映他一生的戎马一生,一个是这个愿望,第二个愿望,好,我演一部这个之后,我赶紧去演其他类型的角色,我能演,也能演好,我也看着人家塑造各种类型,也很馋得慌。
记者:演了朱老总20多年,肯定演出了很深的感情,刚才也说过您眼中的朱老总,那您眼中他是一个完美的人吗?
王:在我心目中,要说完美,就是我心目中他是个完美的人,当然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我们之所以热爱他,就是认为他是个完美的人,我认为他是个完美的。也并不是说因为他是领袖,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他待人的真诚,以及对待亲人和对待士兵,对待战友的真情,是他的一生,他的业绩和他的为人,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个完美的人,就是我们的楷模。
记者:能不能这么说,特型演员都是很幸福的演员其实,因为他们总能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上,感觉到这个角色本身的人格魅力,来学到很多东西?
王:你说的这个太对,就举例子,我说那个雪山,那么冷,下着雪,还嫌小,导演就拿鼓风机吹,他说不出话来这时候,可是,我刚才说了,在这时候你不会考虑到苦,赶快把这戏,朱老总这段戏演好,此时在脑子里,一刹那,萌生了什么感觉,这么冷,这么苦,老总当年就是这样走过去的。
记者:想的是这个?
王:我就是一刹那突然闪过一下,我这一刹那的感觉,我就愿意捕捉住,这时候你就忘掉那些东西了,忘掉那些了,我不是人为的,人为的,我现在怎么进入角色,进入朱老总内心,不是,你真正到那个环境,你就稍微一想,红军就是从这走过去的,我们朱老总就是这样走过去的。你就会突然捕捉到了那个感觉,我所以说,在那时候,不会感觉苦,所以说,咱们说演伟人,学伟人,我感觉不要概念,咱们说具体,我具体我就说,那一刹那。那我真是学老总,学领袖,他不会感到苦,他们就是当年那么走过去的,朱老总绝不是在大会堂那样接见人民群众,接见外宾的朱老总,是当年走过这样的路,走到了胜利,走到北京,走到大会堂的。我今天也走一走,步他们的足迹,你才能感觉到,学到点东西,感觉学东西了,那不会感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