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我扮演了周恩来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0日 14:41
编导:黄刚 出镜记者:黄刚
播出日期:2004年10月2日00:00 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5:55重播
记者: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新闻夜话》。王铁成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他极为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总理,41岁第一次扮演周恩来总理,他可以说是用全部的身心在塑造着总理的形象,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总理最好的怀念。那么这种特殊的经历,究竟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他会怎样描述他所扮演的周总理,生活中的王铁成,又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今天,在建国55周年的日子里,他将做客《新闻夜话》,进行坦率而真诚的交流。在谈话之前,还是要郑重地介绍一下,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王铁成。
记者:总理您好。
王:别这么称呼。
记者:能不能给大家讲几句话?
王:讲什么呀。
记者:我知道其实这样一个要求,是很多喜爱你的观众,一遇到你,就要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自己心里头是不是觉得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
王:没有。我分得很清楚,我就是一个演员,后来让我演了周总理,经过我的努力,演得就算不错吧,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我是我,总理是总理。
记者: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既是对您演技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总理的一种缅怀,您还记得是哪一年第一次演周总理吗?
王:1977年。当时是中国话剧团,就非要在首都舞台上,要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出现周总理形象。
记者:当时你演周总理,是早就有思想准备,还是说突然的这样一个灵光闪现?
王:没有没有,是一个感情基础,就是老觉得这样,就觉得对待总理不公平,总理这么一个伟大的这么一个人物,绝不会受这种不白之冤。总理也一定会在舞台和银幕上出现这种形象,像《列宁在10月》《列宁在1918》,就这样想来想去的,就想了,谁演呢?总理大眼睛,我也大眼睛,噢!我能不能演?后来,化妆师一化妆呢,王铁成化的周总理太像太像了,就这么着,确定我演这个周总理。
记者:冥冥之中就是注定了您要演周总理?
王:应该是这样吧。
记者:要是把他演砸了怎么办,没想过后果吗?
王:我演不砸。
记者:为什么呢?
王:起码那点戏我演不砸,如果当时有一个主角戏,那我可能困难一些,但是我绝对是有把握的。
记者:但是总理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他毕竟是很高大的一个形象?
王:我完全是出于感情。根本考虑什么我能有出头之日了,我能一炮打红了,这是我一机会了,我一点这个都没有。
记者:自信是来自于哪儿呢?
王:就觉得我对他的感情,我相当的执着,因为1月9号早晨起来,我还没起床,已经听到外边的哀乐声了,待一会儿哀乐停了,周恩来同志,我一听这个,我刚起床,就是坐在床上,什么思想准备也没有,但是这种担心已经是好几年了,这个基础是有的,我一下子是好啕大哭,哇一下就哭了,我就说了俩字“完了”。
记者:十里长街数万人民送总理的情景,恐怕对于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
王:是。
记者:您觉得总理给您感触,让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王:真诚,博爱,坚定或者坚毅。
记者:在您眼中,周总理是不是最完美的?
王:没有完美的人。没有。都有缺点。但是如果就是像他,做成他那样,做到十分之一已经是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已经是很好很好了。真正他把自己化入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当中,真正化入到这里边去的话,他就没有痛苦。
记者:可以说总理的形象在人民的当中是非常深的,而且您把总理演得出神入化,很多人都说,王铁成把总理给演活了,您觉得您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王: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每日与君神交。
记者:神交?
王:神交,天天想着总理做这件事情他怎么做的,他怎么处理的,就每天想这事,就形成魔怔了,你懂不懂,不是爱好,兴趣,不是崇高想我向他学习,对那种感情就是走火入魔了,无时无刻不这样去做。
记者: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有的影视作品,有些模式化,甚至神化,我想问一下您,您觉得您扮演的周恩来总理,有这种痕迹吗?
王:有这种痕迹也是剧本问题,你比方说我举个例子,这都是周恩来病重住305医院,邓颖超去看他,有这么一个镜头,今天怎么样啊,剧本写着“今天还可以吧”这没有什么错,但是周恩来是不是这么说,我觉得不对,落实到我个人身上,导演考虑的事情多,剧本编剧可能大块的安排,作为我来讲的话,今天怎么样啊,今天还是没有力气。就今天还是没有力气,你说好还是不好,就是还不行,还可以,你活着当然是可以了,所以不准确。我觉得我这个倒像是周总理说的,还是没有力气,有些事情我还是办不了,为什么,我没有力气,想办,办不了,他是这么说的,我没有力气,还是为了工作。这得改吧。
记者:这些改动您是有史料根据,还是完全是自己的一种体会?
王:有些是有史料根据,有的你比方说,刚才总理呀,这件事情刚才我已经说过了,这我就得改了,总理一辈子没怎么说过“说”。
记者:他会怎么说呢?
王:刚才我已经谈过了。你一听“谈”,我已经讲过了,“讲”,对,“说”北京话。
记者:不是他的语言习惯?
王:他没有说这个,那么你改不改呢,作为我来讲,很简单举这么一个例子。
记者:您觉得这些影视作品当中,哪一部您最满意?
王:当然还是《周恩来》这个最满意。
记者:《周恩来》这个最满意。我知道《周恩来》这部影片在1992年获得了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还有第15届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您得了这两个奖,那么你觉得,对您来说,这样,是不是就功成名就了?
王:刘晓庆当时主持我的发奖,对我说,你讲几句话,我说“绚丽已极归于平淡”,因为我认为我演得好,我演得不好,最主要的是我这个角色的群众的热爱性特别高,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70%吧是周总理,没有周总理的原型,那怎么也不行。30%是我,我也真努力,我也真玩命。我因为那个戏,我从136斤变到118斤,8个月不吃粮食,西红柿黄瓜,鹌鹑胸脯,天安851营养液,哪位?不管漂亮妞要减肥,还是说为了演一个角色,8个月像我这样,只能饿,饿8个月,一天工作20个小时。
记者:那您还有精力吗?
王:有精力,最后这戏拍到了,在延安那拍戏,拍到了导演说停,灯光,摄影化妆道具服装效果乱七八糟,全躺下了,就我跟丁荫南我们俩人了。
记者:要想把一个角色演成功,这种付出还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和认识的?您曾经向有关的媒体吐露过您的一些苦恼和无奈,您说演了这么长的周总理,举手投足间总有一些总理的痕迹,这是不是说,特型演员的这段特殊的经历,会妨碍您演艺事业的发展?
王:没有,我生活当中的话,一点周恩来的影子都没有。随随便便,邋里邋遢,脏脏和和,干完体力活擦把脸就没准到电视台来录像来了。朱军给我做《艺术人生》,那我穿一双破鞋,衣裳也没换,我说不换不换,就这样,这真实最好。
记者:那您不怕观众会有些想法,或者有些指指点点的?
王:不怕不怕,因为我很清楚,我就是我,他就是他。
记者:你怎么看特型演员呢?
王:特型演员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那我就不好说了。
记者:怎么样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特型演员?
王:就是人物,本身这特型这俩字,就是错误的。
记者: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王:特型,我这耳朵是长在鼻子上边特型,还是我马王爷三只眼我特型,还是我是哪特型,我哪儿点特了,这特型怎么解释,就是特殊形象,噢?是领袖全特殊形象,领袖不是人了,这本身就不对。
记者:您不同意这种看法?
王:绝对不同意,现在大伙说特型,我也不跟你辩论。
记者:很多人都说,王铁成博学,没有他不懂的,这和饰演周总理的特殊的经历有关系吗?
王:没关系,是我一生当中的积累,一生当中的积累呢,这里边有很多了,都用在演周恩来这里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现学,那太难了。我去寻觅,我去踏着他的足迹去行走,那是我对于他的感情和爱好。当然反过头来对我塑造角色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唯一的一个内心能化妆,灵魂能化妆的这么一种手段,这是演员的最高境界。
记者:有人说,王铁成之所以能够把周总理演活,就是因为他太怪,太有个性,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
王:有。因为我个性不是说我各色。
记者:那是两个概念?
王:个别,不是,我比一般的人有质量不同的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我跟人犟。
记者:跟人急吗?
王:急呀。但是急我不是说对人啊,我是对这事。
记者:您扮演完周恩来之后,邓颖超,我们叫邓妈妈了,那时候大家都习惯地叫她邓大姐。
王:你们叫邓奶奶,我叫邓妈妈。
记者:应该叫邓奶奶,对、对、对。她对您的评价是什么样?
王:当时我见着邓妈妈,我说邓妈妈您好,不要叫邓妈妈,我说您比我妈还大1岁,那好,就这么叫吧。邓颖超就说,说你们去看看王铁成同志的戏,要向王铁成同志取取经,也希望王铁成同志戒骄戒躁,更好地把总理演好。
记者:您第一次见到邓妈妈是什么时候?
王:就是78年9月30号晚上。后来就是开人代会,邓颖超把我们4个人,就是这张照片上的,叫到家里边去,就是第一次到总理家见邓妈妈,就是这一张,是礼拜天的休息时间,不要妨碍我们开会,拿车接到中南海,赵炜同志接待我们,最后的话,穿上大衣在门口跟我们照一张相片,就是这个。
记者:那演了这么多年的周总理,是不是已经有了总理情结,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他老人家呢?
王:那多了,那多了。从76年1月9号开始就到天安门去,就望着中南海就哭,大冬天的找各种花房,买菊花,买白缎子带,写上“想念周总理”。
记者: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