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新闻夜话

外交部为什么向公众开放(7月31日首播)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2日 09:44


  编导:刘昊天 主持人:荆慕瑶

  嘉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新闻司司长 孔泉

  导语: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我现在是在外交部的迎宾大厅里为您做报道,这个大厅的形状像橄榄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是橄榄大厅,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和平”的寓意在里头。这个大厅和所在的外交部大楼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枢纽,很多重要的外事谈判,外事活动,还有一些新闻发布,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同时,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又让这里显得分外的庄重跟神秘。但是从去年9月份以来,外交部主动撩起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先后举办了3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为此,我们专访了外交部的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孔泉。

  主持人:您好,孔司长,今天您的工作依然是答记者问,但是面对的只有我一个记者。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政府机关的门口有哨兵站岗,会写“某某重地,闲人免进”。但是这一次,外交部首先打开大门,让公众来参观,为什么会这样?

  孔泉:首先我面对的不是一个记者。因为我知道12频道,西部频道的影响很大。也有很多人在看,因此我把你作为他们一个最杰出的代言人。

  主持人:很荣幸。

  孔泉:那么你刚才提到我们的门口有威武的士兵站岗,是的,他们依然在那里。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形式,我们希望我们外交部的工作能够使我们国内的公众,更多地了解,所以我们在不久前,举行了第二次的开放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增加民众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从他们的了解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

  主持人:你们要从公众当中吸取营养?

  孔泉:是。

  主持人:您指的“营养”是什么?

  孔泉:我指的“营养”是一些好的思想,好的思路,好的方向。

  主持人:在国家部委当中,你们也是第一个开放的,你们是要给各个部委带一个头吗?


  孔泉:没有,我们没有去考虑别人,我们只是想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

  主持人:到现在为止,三次开放日当中,那些参加活动的有大学生,有热心外交工作的网民,还有300多名中小学生,但是从人数跟你们选拔的这个程序来看,我觉得就是这些开放活动,能够参加的人还是跟普通的老百姓有一定的距离?

  孔泉:我并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就是普通老百姓。当然这个三次活动,你可以注意到,我们通过三次活动,我们这个人在逐渐地扩大,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在逐渐地更加地多元化,因为我们第一次的时候,也许你记得,去年9月份的时候,当时只有30多个人。这30多个人包括大学生,和我们参加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的一些朋友们。那么之后,在今年,迅速扩大,我们当时统计了一下,在108个人中,一共代表着28个不同的行业。那么之后,我们不久前非常高兴地能够接待了来自西部,中西部8个省市的300多个小记者,那么这个小记者,当然了,从他们的身份来讲,都是学生,小学生,三年级到五年级,但是我觉得,体现了我们一个进一步的思路,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到外交部来,我们欢迎他们来,希望他们对外交工作提出意见,提出批评,提出建议。

  主持人: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来参观外交部呢?怎么样申请?

  孔泉: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告诉我们外交部新闻司,我们有一个新成立的处,叫公众外交处。

  主持人:直接告诉他们,我的想法?

  孔泉:对。

  主持人:我有多大的可能会被选上?

  孔泉:我相信在十三亿人中,你得到的……

  主持人:十三亿分之一吗?

  孔泉:……肯定的答复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为你代表着西部频道。而西部频道的影响非常大。

  主持人:我现在不是代表我在跟您提问,我是代表我们普通的观众在跟您提问。

  孔泉:我知道。我相信任何公众都有这种机会。我们对于他们期望了解外交部我们是非常欢迎的。当然我们有一个,比如说有些地区非常偏远,我们要考虑到人家来,作为对方来讲,他能不能承受路费等等,因为来自各方面的信非常地多。总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最多的人的期望参观外交部,了解外交的这种愿望。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非常大胆的想象,会不会有一天外交部会成为一个旅游的景点,或者说热点,导游手册或者是导游们会告诉我,每周的星期几可以到外交部去参观,行程路线等等,这会实现吗?

  孔泉:我觉得你这个设想不仅仅是大胆的,而且也是非常可爱的,也是完全可能实施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事实上也这样做了。当然这个做法有不同。比如说有些欧美国家,他外交部本身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因此他把参观古老的建筑与外交工作的介绍结合起来,还有一种做法就是仅仅介绍外交部的古老建筑,那么我相信作为中国外交部来讲,我们这个外交部1997年启用的,它没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各个方面能够向来访的公众更多地介绍我们外交工作,我们怎么做的,我们和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是怎么样的,我们公民出国可以得到哪些国家在领事方面给予的及时的保护和帮助,我想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可以在公众日充分向公众介绍的。我们希望把这个活动进一步地机制化,从目前来讲,我们是通过他们来向外交部写信,电话,网上沟通的方式,但是我想随着这项工作的慢慢地机制化,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开放日,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可能任何申请的人,都会被允许参观外交部。因为说到底,外交部也是一个政府的公职部门,那么政府,我过去也说过,政府拿的是纳税人的钱,做的是为纳税人做的事,也就是维护纳税人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所以应该他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对公众没有任何保密之处。

  主持人:我想公众开放日,并不是只是让大家走进外交部的大楼,参观建筑,参观各项设施,关键是应该让大家走近外交工作。您觉得短短一个上午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

  孔泉:不能够,毫无疑问。但是它能够起到一些有益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他们对外交工作的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外交工作,短短的一个上午,显然无法概括外交工作的全部。但是至少可以使他们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对神秘的外交,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划上引号的“神秘的外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你注意到,外交部最近根据国家的《档案法》,开放了很多档案。这些档案过去来讲,都是机密的。那么它有一个在当时年代,比如说,“克什米尔公主号”的事件,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所以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做法,整体上来讲,使外交更加贴近公众,使外交更好地为我们的人民服务,为我们的国家服务。

  主持人:在三次公众开放日,您都是策划者,组织者,而且三次您都参与了当时的交流,您觉得公众在参观外交部,在这个开放日的时候,他最关心的是什么?

  孔泉:所有的外交他们都关心。甚至有的很多的青年学生关心外交部食堂伙食怎么样,他们好像认为外交部的人是不是不吃饭,或者是吃很少的饭,或者吃很好的饭,那么我们专门安排他们参观了食堂,当然这只是一个生活的一方面,我们重点还是就我们外交工作,各个方面的外交工作,向他们做一个非常浓缩的一个介绍。所以李肇星部长,也在这样的机会,向大家表示这样的愿望。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到外交部来,我们也希望我们更多地走到公众之中去。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三次开放日,参观的内容大同小异,新闻发布厅,橄榄厅等等,但是每一次都有高级官员,甚至包括李肇星部长在座跟大家座谈,我们关心的是,以后的每一次开放日,都会有高级官员在吗?

  孔泉:会的,至少我们的部领导,他们也希望能够和公众有一个直接的交流。同时我们作为各个司的,局的负责人,他们也期待着这种交流。比如说第一次开放日的时候,我们请了当时的亚洲司的司长,现在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的大使傅莹女士,主要的考虑就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机会,向我们的公众仔细地介绍一下我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的发展情况。那么这一次,我们请了欧洲司的司长,赵军先生,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不久前,欧盟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大,公众很感兴趣,我们就请他来出面。那么下一次呢,我们可能请一位非洲司的司长,因为我们同非洲的关系,现在发展得很快,也很好。

  主持人:就是以后的每一次开放日,都会有一位高级官员,至少有一位跟大家座谈?

  孔泉:是的,我们将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们期望外交部的各个司,局的负责的同志,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和公众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平常的接触,他所接触的面儿是有限的,而利用公众开放日一下子来自至少30个不同行业的人,上百个公众进行这样面对面的接触,我相信对外交部的工作,是一种有利的促进。

  主持人:很多人在参加了这个公众开放日的活动之后,他们的感觉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司长非常亲切。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坦诚,让老百姓看到了外交官的另外一个侧面。我想知道的是,您在那个时候您刚才告诉我,您在公众开放日的时候,您是不穿西装的。

  孔泉:对。

  主持人:那我们能够想象吗,就是那时候的孔泉跟现在的孔泉,或者跟作为发言人的孔泉有什么不一样吗?

  孔泉:外国记者有时候会提出一种匪夷所思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持人:尖锐的问题?

  孔泉:尖锐的问题,复杂的问题,有时候是很可笑的问题。但是外国记者他提的问题,有的是出于无知,不了解,但是我回答我们公众问题,我感到每一个问题,都体现了我们的公众对外交的一种支持、理解。同时也是一种渴望,渴望更多地了解外交工作。

  主持人:回答他们的问题,是不是让你觉得更轻松?

  孔泉:不能说轻松。可以说责任更重,而且从心里来讲,更加亲切。

  主持人:我们能这么理解吗,您在那样的场合是一个更真实的你?

  孔泉:不能够。

  主持人:不一样的你?

  孔泉:第二种解释可能我更喜欢听一点儿。因为实际上面对世界,我们所代表的是外交部,我们所代表的是中国政府,我们所代表的在很多时候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因此,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很多的政策,政策的立场的表述,应该说是非常……

  主持人:严谨?

  孔泉:……严肃而且严正的,在涉及我们的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在许多其它问题上,也表明了我们期望与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强烈的愿望。因此应该说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真诚的。当然,回到刚才你提到的问题,和公众我们感到了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这点是我们面对外国记者的时候,很少感到的。

  主持人:我还听说,就是您在开放日的时候,您见到了您的网友,有来自厦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的?

  孔泉:是的。

  主持人:您是经常上网吗?

  孔泉:我每天至少,至少有十次在网上浏览。

  主持人:您会跟网上发表不同意见的那些网友论战吗?

  孔泉:我不会去跟他们论战,但是我非常注意仔细阅读他们的观点。

  主持人:您方便透露您的邮箱或者是QQ,这样很多观众也许会在网上发帖子给您?

  孔泉:没问题,我们的外交部网站上,发到外交部网站网管的所有的信件,我都可以看到。事实上我们现在也不断地在看这些信。我认为他们的信,在许多问题上,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国家期望繁荣富强一种强烈的愿望,以及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主持人:我知道外交部里边不仅您经常上网,而且很多高级官员们都会在网上在线跟网友们聊天,包括李部长也有一段在线的经历,回答了很多尖锐的,或者是刁钻的问题。外交部是怎么样看待这种网络交流的?

  孔泉:你提了一个很……让我难以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但是我可以说,这种途径是非常有效的,而且非常迅捷的,我们非常重视这样一个途径。

  主持人:外交部的中国外交论坛的点击率非常的高,现在已经有上千万次的点击率,而且很多网友热心在上面发了很多帖子,他们对外交的热情非常高。有的人就提出来:“民意影响外交”,有可能实现吗?

  孔泉:实际上我们现在应该说外交部本身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所以如果简简单单地说,“民意影响外交”,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当然应该影响。当然有的时候,应该说民意对有些情况,外交工作本身的特点使他不可能了解全部,那么他发表的意见可能不是十分地完全。但在这过程中,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从民意中吸取营养,支持和智慧。

  主持人:根据这些意愿,来在日常工作当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孔泉: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我们过去讲,一般来讲,我们把一些民族的节目,或者传统的一些艺术形式,拿到国外去,也邀请国外的一些文艺团体来,但这个呢,往往是一些全国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些很小的剧目,剧种,可以到国外去演出。那么在教育方面,我们过去中学生、大学生比较多,小学生比较少,现在有些公众就提出来,为什么不让小学生,从小和国外的一些学校进行交流呢?当然这种发达城市已经开始了,但是我想在中西部地区,像类似的这些新的形式,也可以去探讨。

  主持人:老百姓在网上发表的很多意见,有时候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是非常感性的。而政府在决策的立场上肯定是非常冷静,非常理性,非常客观的。这两种态度很多时候是有差别的,那你们怎么看待这种差别?

  孔泉:外交事件它有着特殊性。因此在有些事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是不便于全部披露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有些反应,可能他不是非常全面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就是应该加强相互的沟通。包括网上,包括电话,包括公众开放日,包括我们举行一些研讨会。

  主持人:但这些沟通都是事后的?

  孔泉:也有在事情发生的进程当中的。因为现在国际上很多事情你可以注意到,它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迅速结束的。它往往有一个进程,有一个阶段,那么在这个进程和阶段中,我们随时注意和民众,和专家和学者保持一种沟通。

  主持人:李肇星部长在网络聊天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注意到,网上的这种关于中国外交的“软硬之争”。

  孔泉:对。

  主持人:你们是怎么样看待的,或者说,我刚才提到这种差别,对你们的工作有压力吗?

  孔泉:当然有压力。但是我们觉得作为我们的工作来讲,我应该说外交部门所工作的目标,是维护我们民族的最高利益,国家的最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大的思路和目标之下,我们期望着和公众有更多的沟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工作。

  主持人:需要公众的充分的理解?

  孔泉:支持和认同。

  主持人:不管我们刚才提到的公众开放日还是部长们,司长们上网跟老百姓聊天,都和一个概念紧密相关就是“公众外交”。过去我们的印象就是外交是政府跟外交官的事情,跟老百姓关系不大,现在开始强调要重视“公众外交”,就是要引导公众争取公众对于本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这是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孔泉:也不能够说转变,我认为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本届政府也要求政府的各个部门,更能体现“以民为本”,所以在这种整体的趋势下,我认为所有的政府部门毫无疑问的都应该能够真正地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处理问题。

  →我来说两句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