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节"游客将得到什么?(6月5日)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17:30
|
|
|
李 刚 |
编导:魏鸿 主持人:荆慕瑶
播出时间:2004年6月5日23:30分 cctv-12首播
嘉宾:李远国 教授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李 刚 教授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导语:
欢迎收看我们的节目。这里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青城山,它也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月5号中国首届道教文化节在成都举行。主会场就设在青城山,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文化,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样的文化节给成都怎样的影响,又会给来这旅游的游客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要专访的就是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李远国副所长和四川大学的李刚教授。
访谈1:
主持人:今天我们是在这个充满了道教气氛的茶室里做这个采访,但是我听说,这个茶室包括刚刚进行的这种道家茶道的这种文化的表演,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制出来的,这会给人一种非常功利的,为了这个文化节赶制的感觉,而因此缺少了很多真正传统的文化底蕴在里边?
李刚:其实就好像时间比较短。但是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模来呢,就是本来它就有很深厚的底蕴在那儿,整个在四川这个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主持人:他们做这个节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吗?
李刚:那肯定不是。这个节的目的本来就是说,我们是要把这个成都道教文化的这个底蕴这个历史底蕴要把它发掘出来,进一步地开发我们成都的旅游文化,促进我们旅游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这个文化节为什么选择在成都,是成都选择了这个节,还是节选择了成都?
|
|
|
李远国 |
李远国:这个也是个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成都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从东汉时代到现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文化,道教的传承,道教的精髓,基本上在成都地区给保存下来了。
主持人: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在搞这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活动,成都现在把古老的道文化发掘出来,开发旅游产业,拉动文化产业,但是这么做,更多地给人这是一种非常功利的色彩在里边?
李远国:这次道教文化节,它的功利色彩非常的淡,它既没有招商引资,也没有……
李刚:主要都是文化活动。
李远国:都是展示道教文化。让老百姓来体验道教文化,让他过一天道教的道家的生活。它的目的主要还是这个目的。
李刚:只是文化自己在那做表演。
主持人:这次文化节的主题是“自然,生命,和谐,发展”。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强调一个“和”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体现在宗教方面呢,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佛家的“慈悲”精神等等,就是在这个方面,道家的文化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吗?
李远国:儒家的文化它更注重于对社会伦理方面的关注。道家的文化呢,它是注重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佛家的文化呢,它重视自我精神方面的修为,这样一种关系。当我们如果把佛家和道家文化,做一个简单的一个比较。道家文化它最大一个特征是广博。中国文化所有的基本要素,在道家文化里面都能找得到。所以它包容性是所有的文化中间最强的。它的包容性强。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艺术,文学,音乐,各种各样,科学技术,它的联系是其它的文化没有办法相比较的。
李刚:道就在生活当中。
主持人:道就是规则。
李刚:道就是规则,美德。然后这个道就在你的整个的生活当中。道教和道教本身就讲,道遍布于万物之中,道是任何地方都存在的。
李远国:道家文化,它有各种各样的载体,通过艺术,建筑,音乐,那么把道家文化的一些精神,以及本质性的东西,展示给人们。其中古琴就是道家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
主持人:古琴已经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远国:从自古以来,道家通过古琴来抒发它对自然的这种感悟,对人生的一种领悟,那么到了清代的时候,二王庙的一个老道长,他就是一个古琴方面的大师。他创作了一首古琴曲《流水》,这个是被送上了太空。
李刚:作为一个人类到太空,到外太空去寻求知音的一个代表作。
展示古琴曲 《流水》
导视2: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普通游客将得到什么?)
主持人:可能游客更加关心的就是,要把道教的这种精神,道的这种文化,通俗的告诉给游客,有多少导游能够做到?
李远国:这些都是他们的最鲜明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以前是没有展示过的。
访谈2:
主持人:作为一个普通的旅游者,在这个文化节期间,如果来到了青城山,他会看到什么更多更新的东西吗?
李远国:道教文化的很多鲜明的文化标志。
主持人:太极的标志?
李远国:太极的标志。还有道旗。还有他们的幡,他们的灯,这些都是他们最鲜明的符号,文化符号。以前是没有展示过的。青城山它是人文、自然两者资源结合的一个最佳的一个旅游胜地。在这个地方,他既能够观赏到非常优美秀丽的青城山水,最重要的他能感受到非常丰富的道家文化的底蕴。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就在这个天师洞,有几处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龙桥仙踪”,有一个匾“龙桥仙踪”就是当年道书里面记载轩辕皇帝在这个地方修道时候,他拜访的老师叫宁封子,他跟宁封子学龙桥飞身之术,成了神仙以后,那么他就封宁封子做了五岳丈人,总管五岳。五岳的所有的神仙都要来青城山来朝拜。这个就是重要的文化景观。还有我们看到的三打石,三打石又叫降魔石,传说是当年张天师就用这个剑法和五步鬼帅,当时青城山是个鬼城,他就把鬼用一刀一剑把一个岩石辟成三块,鬼魔他就降服了。最重要的是鬼王,就是现在的财神赵公明。
导视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扮演什么角色?)
李刚:中国人的心里面都藏着一个小秘密,这个小秘密就是要希望长生不死。
李远国:要想修仙道,首先要修人道。如果你连做人都不会,你怎么能成仙。
主持人:你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把这种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下去吗?
访谈3:
主持人: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自然的会想到儒家的思想,想到佛教,想到道教,想到孔孟老庄,为什么呢?
李远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由三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和文化传统来构成的儒家的文化、佛教的文化、道教的文化,这三者之间,一提道家文化,当然自然而然就想到其他两家的文化。这三家的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所以它们互相之间要交融,互相之间要借鉴。最重要的经典,第一句话就讲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就是要关心社会,帮助别人。“祸福无门,为人自招”,你所做的所有的所作所为,将决定你的成就或者说产生不好的后果。所以它非常强调“忠孝之道”是修道的基础,所以说,你要想修仙道,首先要修人道。如果你连做人都不会,你怎么能成仙?这个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李刚:这个忠孝,就是说,这个伦理观念,用到现在来说,你们可以把它的内涵改变为比如说忠于国家,还是要孝敬父母,我们讲孝道的话,我想在现在来说,还是应该讲,只是说,我们以前是忠于君王,现在转变成忠于国家,至少忠于国家,忠于你的事业,这些应该还是可以说的。
主持人:那什么是道家独有的东西呢,有道家独有的东西吗,其他的文化里边没有的?
李刚:道家当然从古代追求一种长生不死,追求成仙,那是对人的一个终极关怀。它追求的是神仙不死,是长生不死,这一点是它非常独特的一个地方,这个世界上其它宗教都没有像它这样。
李远国:除了对人以外,它也重视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价值。它认为,所有的。
主持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李远国:对,人和动物,人和山川,人和树木,人和河流。每一个生命物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和它自身的尊严。人应该尊重它们的这种价值和尊严。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的共存共与,这个是它一个最适合现代潮流的,最有价值的一个自然观。
主持人:几千年前的文化就提到了要保护环境?
李刚:这些里面戒律的形式,就是它戒条你违反这个戒律要受到惩罚。
主持人:它是怎么样让大家保护环境呢?
李刚:就是用戒条来要求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
李远国:从唐代开始,青城山,还有其他的道教的洞天名山大川,老百姓在方圆几百里之内禁止砍伐树木,并且是朝廷立了碑的。如果砍掉一棵树,你得补十棵树,所以在山里面的动物不能去杀逐。树木你不能砍伐,如果说是倒塌的树木一定要补上,这是政府的法令和对老百姓的行为的规范,是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对名山大川,对动物植物的保护,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唐代就已经有这个规定了,有诏书。
李刚:而且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化,不管是佛教的名山,还是道教的名山,整个环境,到现在来看都是最好的,应该说到现在都是最好的,为什么能够保存到现在都是最好的,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很多这样的规定,佛教道教都有很多这些保护环境的规定。而且他们自身的话,对这个环境的营造也是很讲究的。他要营造一个仙境,人间的仙境要营造出来,当然了,他对这些方面就有很多的要求。所以去年我们在到土耳其去参加世界的一个宗教大会,还有后来紧接着开了世界哲学家大会,他们反正现在西方的那些人,讨论的生态环境等等这些的时候,他们引用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就要引用到道家的文化,就要同道家对生态环境的那种和谐,那种天人合一的那种理念,他们就要引用到那个地方。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说法,说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很多的传统节日?
李刚:很多的传统节日,很多的风俗习惯。
李远国:最鲜明的一个例子,每年春节的每一家人,基本都要挂着对联。这个就是起源于道家文化的。原来是叫“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的桃符,就是道家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标志。
李刚:说起来与打鬼有关系。
李远国:老百姓通过这样一种文化的载体,表达了一种祈福这样一种,希望一年生活比一年好的这一个美好的愿望。
李刚:包括刚才我们提到的灶神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是为什么到天上去就说老百姓请他们吃糖呢,封住他们的嘴,让他们说好话,说甜蜜的语言上天去报告,其实都是从道教的这种信念,它的一种信仰里面,慢慢流传到民间以后,然后形成一个民俗的。
李远国:你像端午节,还有中秋,还有重阳节。很多很多的节,都和道家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关系。
李刚:这些节日在港台目前都还保留,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在港台比较有现实。你比如说中元节,7月15的鬼节,佛教的鬼节,盂兰盆节,那个节的话,道教里面必须要为祖先超度亡灵,做很多的科仪,在道教来说,不仅就是你父母在世的时候你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了以后,你还做各种的仪式,科仪来超度他们,超度他们成为神仙,包括你七代,九代以上的祖先,通过这些做科仪的话,使他们成为天上的神仙,从地狱里面,或者他们曾经犯过错误,犯过罪,有罪,把他们的罪给他们解脱,解除了他们的罪过,然后从地狱的鬼做到天上的神仙去,这个也是他孝的一个行为。
主持人:英国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他说中国人的性格当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是来自于道家的思想,关于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是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让,知足常乐,说这些东西都是对中国人性格的一种总结,这些性格里边,有哪些是道家的思想。
李刚:知足常乐就是道家的思想,《道德经》里面讲的“有容乃大”,有容,有包容才能称其大,就像大海一样,大海的话,它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是它特别宏大,就是因为它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所有的江河的水都流到那里去,它虽然处在下游,但是它能够,也就是说,知足守持,知足常乐,刚才你提到知足常乐,这都是《道德经》里面的观念。这个观念其实成都人的生活当中,我发觉他们完全就是这样。就是他能够有多少他就去追求多少,比如说我们看成都的私家车,在全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就是他能够买奥拓车的,他有这个水平我就要买这个,各种档次的都能够有,反正首先要享受起来。
主持人: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精华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知道二位有没有印象,他们可能是吃着麦当劳,看着美国大片,说着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的那些口语,你们认为他们还能接受多少这样的道家的这种传统文化?
李刚:现在年轻人很可能就是现在他比较的追求西方的东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不是很注意,也许有看不起的地方,但是可能就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长,那么可能就是他们会转过来,因为现在我们看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守则》里面,对公民道德的要求很多其实就是我们传统的美德的一种继承。
主持人:你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把这种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下去吗?
李刚:我觉得可以,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们看五四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学西方,谈西方的东西,一旦中年以后,到中老年以后,基本上都转向搞中国文化。等于就是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对西方的那一套,或者是怎么,但是最后他们会发现,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必然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看我们的学校里边,他们搞西方哲学研究的那些年轻人,他们一搞西方哲学,看到西方后现代观念,怎么和我们道家老庄的东西都是很接近的。他们要寻找一种比较追求那种崇尚自然的,又恢复到一种比较古代的那种传统的那种生活样态,所以,我觉得他们就是这个道家和西方的后现代的一些观念,可能在这个方面有点不谋而合,所以特别在学术界里面,一搞老子研究的,和搞海德格尔研究的有一段时间,把老子和海德格尔做对比,特别对比他们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