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新闻夜话

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五一上演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6:03


  编导:胡彩阳

  主持人:黄刚

  播出时间:2004年4月29日

  导语

  欢迎收看《新闻夜话》。这里是北京的长安大戏院,从五月一号到五月六号,这里将上演一部以梅兰芳为主题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这次演出的主创班底,在京剧界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第一次把这么多的京剧名角汇集到了一个舞台上。演员中有八位国家一级演员,五位梅花奖得主,主演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赵葆秀都可以说是当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京剧名角。导演陈薪伊说,她希望通过这部戏,能够达到和梅兰芳大师在天上对话的效果。同时她也表示挑战非常大。今天我们将采访这部戏的导演陈薪伊,和梅兰芳的扮演者于魁智,他们刚刚结束今天的彩排

  访谈

  主持人:我知道,于魁智先生是在一片争议声中来接受梅兰芳这个角色的,但是我也知道您是被称为京剧界的头牌老生,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但是也有这样的一些说话,甚至是一些怀疑,就觉得老生怎么能够成功的来塑造梅兰芳先生旦角的那种感觉出来。梅先生的气质,他是一种唯美的气质,那种很细腻的气质。老生跟旦角,这个差别是不是很大?您要跨越的这个障碍是不是也是很大?

  于魁智:是。刚一开始乍一接触这个剧本,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的确是心里头很矛盾。你想,就是随便一个《天女散花》的“祥云冉冉波罗天”这句唱腔,用余派老生的风格演唱:“祥云冉冉波罗天”(演唱),这是用老生的方法演唱。如果是青衣的话就是“祥云冉冉波罗天”(演唱),整个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梅先生众所周知一生当中,塑造了许许多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在他的生活当中,他的性格,他的言行都有很,这个怎么说呢,柔弱或者平和、善良、慈祥,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那么我自己本身,是多年从事这个老生的表演,之前又唱过武生,我是因为唱文武老生,所以翻跟头、练功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你在刚刚接这部戏的时候,心里头还有一些忐忑不安?

  于魁智:对,所以刚开始顾虑是在这方面。实际上我就觉得,也正是像我们陈导演做导演阐述时候,向我们提出的,实际上对我当时的要求,不是说一上来就要追求这种形似,实际上是要在神似、神韵上,他的精神,他的气质,他的修养,在这些方面要去揣摩,去把握。同时在他的情似上,还是要着力的去表现。无论是他与他的家人,与同事,与他的朋友,与日寇这种情感的这种变化,要很准确的表现出来。

  陈导演:情似是第一位的,因为人的相似之处在于感情,感情的相似,我认为这个很重要。感情相似了,神韵就来了。

  于魁智:不管是老生也好,是旦角也好,我觉得首先是要把梅先生他一生当中的一身正气,要把它表现出来。因为他是我们整个艺术工作者的,可以说是一座丰碑,一个航标灯。

  陈导演:如果于魁智很像,但是这点达不到,那就从本质上败了!

  主持人:手是梅先生表现女性美的最成功的道具之一了,有的人看过梅先生的戏,看过的观众他就说,梅先生那个捻花动作就能够让人感觉到花香。

  陈导演:是。

  主持人:我不知道现在,于先生您现在这个手效果怎么样?

  于魁智:等到演出的时候,让观众去评判吧。

  陈导演:我觉得魁志是很成功的,我很满意,很满意。

  主持人:但你当时有没有这么一种想法,自己有那么多海内外的喜欢你的戏迷,它要是演砸了,不成功,把自己的牌子砸了怎么办?

  于魁智:我觉得排演哪一个戏,都存在这样的成功和失败,但是我是觉得,我是在用心去塑造梅先生的形象,用心去向梅先生学习。我觉得这样一出戏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的过程,一个锻炼、挑战的过程。我每天我都在想,就是塑造梅兰芳形象于今,学习梅大师精神永远,我觉得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

  导视

  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为什么最终没有出演任何角色?

  陈导演:太真了不是戏,如果假了不是艺。

  导演解疑释惑。

  陈导演:在最高潮的场次,出来的杨贵妃,如果是葆玖老师的话,前面的戏就全白演了。

  访谈

  主持人:陈导我想问您,很多人都知道梅葆玖先生是梅兰芳的儿子,也是梅派的传人,他本人自己也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那为什么没有选他(扮演梅兰芳)?

  陈导演:这个艺术是在真真假假之间的,如果太真了不是戏,如果假了不是艺,这个中的学问在于真假之间,似是而非。

  主持人:但是有的时候在一个舞台上,不是同时出现两个梅兰芳,一个是生活中的,一个是戏中的。

  陈导演:对。

  主持人:那要请梅葆玖先生来演戏中的这个梅兰芳,那他的这个韵味,是不是更能够表现他父亲梅兰芳先生(的艺术)?

  陈导演:原来我们请他演戏中第三段的杨贵妃,后来(取消了)。我其实一直都比较怀疑这种做法,他的艺术个性太强了,人家决不会认为他是梅兰芳,而且更加不能相信,他是于魁智这个梅兰芳扮出来的杨贵妃,不可能的!我非常忐忑,在最高潮的场次出来的杨贵妃,如果是葆玖老师的话,前面的戏就全白演了,因为无论如何人们不能相信这是于魁智扮的。因为现在的梅兰芳是于魁智。没有办法把梅葆玖变成于魁智的梅兰芳。我们这个梅兰芳是于魁智和我们今天的艺术家、编剧、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服装设计师刻画出来的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梅兰芳,而不是生活真实的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个艺术的最微妙之处。

  主持人:其实说到梅兰芳大师本人,大家都知道他是闻名海内外的京剧大师,也有很多的观众也见过他,对他非常的熟悉,那您要带给我们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梅兰芳呢?

  于魁智:因为过去人们对于梅先生留下的舞台艺术,一些声像资料都是比较熟悉,很多的老观众都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梅先生的那种人格魅力,他的精神世界,并不是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觉得这出戏,更多的是通过梅兰芳的艺术,展示梅先生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人格魅力。

  陈导演:梅先生诗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要用善行感化人类。梅先生就是一位唯美主义表演艺术家,我认为。

  导视

  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能否达到与梅兰芳先生在天对话的效果?

  陈导演:我们这个戏里,既有跟天对象也有跟地对话,跟大地对话,跟长江对于,跟高山对话。

  主持人:导演陈薪伊、主演于魁智,解读梅兰芳。

  陈导演:女性之美就是梅兰芳的艺术精神的理想,就是要用女性之美感化人类。

  访谈

  主持人:陈导演我听说好像您还跟梅兰芳大师有过一面之缘,是吗?

  陈导演:对。1953年,还是1954年那个时候,梅先生到西安演出,我们一帮年青孩子,年轻的演员,就听他讲课,在一个小客厅,然后都讲完了,梅先生声音不大的,但是听得很清楚:“大家有什么需要问的问题吗?”,我印象非常深,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问,甚至呼吸的声都听不见了,都屏住气息了。我真是憋不住了,我就是边看边想的一个问题,我就大胆地问了一个问题,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你想想,在大师的面前,我就说,我说:“梅先生您是一位男性,为什么演女人演的这么好?”梅先生就微笑了一下,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说:“因为男性比女性更了解女性之美。”

  主持人:是不是这句话给您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陈导演:就永远储存在记忆里了。但是后来自己慢慢长大,尤其是做导演之后,我就一直研究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仅仅是男性对女性了解,还有别的原因吗?还有别的更深的含义吗?那么这次做《梅兰芳》,我就从这句话想这个问题。女性之美,就是梅兰芳的艺术精神的理想,就是要用女性之美感化人类。我必须补充一句,女性之美是提升了的女性之美,并不是每一个女性都有这种美。

  主持人:是已经升华了的美。

  陈导演:是。他要把最美的,人类最美的品质、素质、涵养、气质通过舞台传递给观众。

  主持人:您第一次在给剧组的人说这部戏的时候,您曾经说过,要塑造的梅兰芳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不怕死亡威胁的抗日斗士。

  陈导演:对。他是一个人抗战,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性格。他是一个非常内向,而且非常有思想的艺术家,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大的政治形势转折的时候,是需要上级来说:“辛亥革命了,你们要排辛亥革命的戏了”,或者怎么样。梅先生所有的戏都和时代紧紧扣在一起,都是这样的,日本人占领之前,他演《抗金兵》。

  于魁智:对。

  陈导演:抗美援朝的时候他最后一出戏是《穆桂英挂帅》,他发现很多妇女问题以后,他又排了有关妇女反封建的时装戏。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

  主持人:他始终跟时代紧扣在一起。

  陈导演:对。完全(脱离社会),不可能。因为他要生存,他养着剧团,他肯定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安排戏剧,但是他主要的是对社会负责任。只是为了钱是卖艺人,是不是?你怎么能没有社会责任呢?所以梅先生这一点太伟大了。

  主持人:他那个时候也拒绝给日本人演戏。

  陈导演:对。他没有钱了,卖画,他不单是自己,他家里就是一个难民救济所,很多人都住到他家里,现在在美国的卢燕等等,很多人一到吃饭就聚一大桌子。

  于魁智:都得到过梅先生的帮助。

  陈导演:对。然后北京还留着他的剧团,北京这些剧团的人(在抗日期间)不许演戏的,不演戏就没有饭吃,梅先生把一栋非常棒的(房子),你们将来看一下画册,梅先生那个房子我认为跟恭王府差不多,特棒的一个大院子,大宅子,给卖了,养活梅剧团。这不是艺术家的责任(表现)吗?

  主持人:其实梅兰芳先生给大家传达出来的,恐怕不仅仅是他的戏,还有他做人的这种精神,跟人格魅力。

  陈导演:他是一个应该仰视的人,我认为。有的人,是属于应该蔑视的。有的人是平视的,大家平等的。我认为梅兰芳是应该仰视的一个人。

  主持人:大师级的一个人。

  陈导演:就不仅是艺术,还有人格。

  主持人:这个完美,这个唯美是不是也是你这部戏要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陈导演:是的。不要拿生活真实来要求这个戏。杨小楼跟梅兰芳根本没有在上海见面。但是我们为什么(在戏里)这样铺排呢?是因为诗的需要,是因为唯美的精神的需要。一个在河北农村当了农民,贫病而死,一个在上海一个人抗战,蓄须明志,但是我们为什么跟作家把他们都集中在一起?因为它是诗,因为他们在这点本质上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那么我们为了美这一个原则,我们把他们都组合到一起了。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希望通过这部戏能够达到和梅兰芳先生在天上对话的效果。我很想知道,什么是天上对话的效果?

  陈导演:我觉得梅先生就经常会跟天、地对话。我认为艺术家好像都有这种素质,就是需要跟天对对话,需要跟地对对话。我们这个戏里既有跟天对话,也有跟地对话,跟大地对话,跟长江对话,跟高山对话。

  主持人:那现在通过这段排练,还有两年多的这个准备,有没有过跟梅先生在天上对话的感觉?

  陈导演:我第一次构思就是在墓地产生的。这个戏里头有好多东西,都是那次墓地产生的感觉。这个很奇怪的,这是书本上得不到的。就是当没有什么人的时候,你一个人站到梅先生墓前,你去想象他,你去想象你在跟他对话,这个很有意思。

  于魁智:尤其是像我作为晚辈,排这出戏,真的就是本着这种跨时空的,作为一个后人用心灵与大师的讨教和向大师学习,用心灵去和他沟通。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