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新闻夜话

一号文件在农村---农民工(上)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2日 10:42


主持人在工地

  主持人:陶琳 编导:庄庆扬

  嘉宾: 郭昌盛 湖北农民工

  苏 勤 江苏农民工

  播出时间:2004年3月9日 23:30 CCTV—12 首播

  2004年3月10日12:35 CCTV—12 重播

  导视:

  记者:这里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工地,在这个工地上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来自农村,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亿人,每三个产业工人当中就有两个是来自农村,统计部的数字表明,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平均是在家务农收入的两倍多,但是农民在进程的过城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究竟是不是能够顺利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呢?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专访了两位普通的农民工,一位是来自湖北的郭昌盛,他进城打工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而另一位是来自江苏的苏勤,他进城打工只有两年的时间。

  导语:

  记者:这两年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已经不太能够体会到像前几年进城打工的那种艰辛了,因为这两年政策改变了很多,能不能告诉我们,农民工的生活在这两年哪些方面有了变化呢?

  A:从去年开始,就是说不怕要不着工资了,基本上每个月都发工资,就是说这个工资有保障。

  B:取消了一些过去对农民工的种种收费,就是这个是有所减少,然后中央也发布了一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这些文件,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文件也逐步地受到社会的重视,也有所改善吧,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我感触最大的。

  记者:我这里有一个数字是说有90%多的农民工都表示说,他们想留在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了。那么在你们看来,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最大的区别是文化,一个是文化,像我这个是高中毕业,要想找一份,首先要想在北京生活,得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本科,大专,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才能在北京生活。

  记者:郭先生您进城打工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在这10年的经历当中,您觉得最难逾越的障碍是什么?

  A:我觉得最难逾越的还是一个,就是跟正式工的这种平等,平等关系我觉得是最难逾越的,应该是因岗论人,而不是因人的身份来论人,给予不同的报酬,包括中央的人才工作会议也说了。就是人才定义,不是说是因为身份,要打破身份,打破他的学历,所以说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怎么样贯彻这个政策,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记者:问一下苏先生,您觉得进城打工,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A:我觉得打工分好几种,像我们在这个工地上,一般都是进行封闭式的管理,跟外界接触也比较少,在这个工地都是我们老乡,工人收入也很有保障,就是没什么障碍。

  记者:有没有想到过要留在北京生活?

  A:没有。

  记者:为什么?

  A:因为我总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记者:为什么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A:考虑到家乡的,考虑的自己的经济能力,这是一个。第二个考虑到家里还有子女。

  记者:郭先生您进城打工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在很多,您的老乡看来,您已经是一个城里人了,可是在您自己看来,您和北京的本地人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郭:我自己因为是外来人,所以我在工作中间可能付出的努力比他们更多,就是在工作中间可能比他们更小心,更谨慎。因为虽说工作态度跟工作能力,受到你的学历跟能力的限制,但是我觉得这个我的工作态度跟自己的身份还是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言行举止包括你的态度都要受到一系列的影响。

  记者:您觉得要融入这个城市有什么困难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一个就是身份问题,真的是这样,就是从学识,从能力方面,我觉得不比他们差,但是因为你的身份,是外地人,是农民,就是说有好多招聘,你比如说想去换工作的话,他会提出是北京户口优先,然后就是说你没有住房补贴,你没有医疗,因为我们单位虽说给我办了医疗,但是是大病住院医疗,基本医疗是没有的。

  记者:苏先生,虽然您现在还没有打算要留在北京,但是我知道在您的老乡当中,已经有一些在北京生活了,那么在您的心目当中,他们是不是城里人了?

  苏:没有,他们有一部分确实是在北京安家,比如说公司有很多比较优秀的,一年工资比较高,所以把家里面都接过来了,反正是一年能挣个十几万,二十多万,三十多万,一百万的也有,他们基本上在北京就安家落户了。那我们在一块,和我们家乡人在一块非常好。

  记者:这会不会是很多农民所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在自己家乡的人看来他已经是一个城里人了,可是和城里人之间还是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会会有一些尴尬?

  郭: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就是说北京,实际上我觉得可能是我今后永远生活的地方,但是你永远跟北京有一定的距离,就是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你永远无法融进来,就是因为他你身份限制,就是很多,就是说在实际的这种生活中间,有很大的差别。

  记者:在外出打工的过程当中,你们会遇到一些难题,当遇到这些难题的时候,会向什么地方求助呢?

  苏:遇到问题就到县北京市的劳动局,他有一个专门维护农民工利益的那个,就是说你要不到工资了,他可以打个电话给他,他马上就给你处理了。

  记者:你试过吗?

  苏:我没有试过,去年我们工地上有人这样试,我们那里,可能是湖南的,把工资都要回来了,当天就发给他们了。他那个因为他是盲目出来打工的,他不是说在和州站没有通过正式介绍,就给别人拉到工地上来了,是这样的。

  记者:您刚才说到的是工资的问题,那除了工资可能还会遇到像医疗子女就学,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您会找谁呢?

  苏:北京市有个专门处理这样事的机构,找到他,他会帮你解决,而且是比较快,你电话打过去以后,你再告诉他地址,他就来了。

  记者:是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知道这个电话?

  苏:那不一定知道,但是大部分都知道,现在。

  记者:你们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

  苏:电视,去年在电视上它老是经常反复地播放,特别是北京电视台,反复地播放,农民工要工资要不着怎么办呀,所以说他准备留个电话号码在上面,往里打举报电话,或者是西电局,东电局这样,所以说基本上只要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经常电电视他都知道这个。

  记者我想知道当你十年之前出来打工的时候,遇到的这些问题,您会找谁呢?

  苏:十年之前没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这种现象可能就是从最近一两年出来的,也就是政府对这个农民工问题,越来越重视的时候出现的,在十年前可以说我们遇到的什么困难,遇到的什么问题不知道找谁,有什么问题就尽量的自己忍着,不知道找谁,所以说现在就是说刚才苏先生讲的就是北京市有这样的机构,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太好了,希望各地也都认识这样的机构来为农民工维权。

  记者:我知道您现在在北京是在做建筑工作,那么从家乡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很明确地知道,我是要来做这个工作的呢?

  苏:都定好了,在家里就,它因为是公司的劳务输出,再加上要进行考试,受到年龄限制都要问一问,是技工,还是力工,讲好了以后,还要体检一下身体才能过来,就直接跟公司过来了。

  记者:现在农村里面的青壮年,只要有能力的几乎都会选择出来打工,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他们绝大部分有70%多的农民都会选择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介绍工作,只有不到5%的农民会选择通过那些正规的职业介绍所,或者是人才交流中心来找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

  郭:首先你农民工要进城,你得看各种证件,你证件不齐全的话你肯定是进不了这个门槛,也不可能介绍工作给你,然后还有个费用问题,农民工要走进这个正规的职介所,肯定要交很多费用的。

  记者:在您看来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为自己介绍工作,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苏:对,这个是肯定的,亲戚朋友这是可以相信的。

  记者:但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呢?比方说就业的选择面会比较窄。

  苏:有,那肯定,比如说它局限于某个方面,比如说你搞技术的,就局限于技术方面,因为在外面的交际能力比较小,要狭窄一些。

  记者:那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来找工作,而城市里面的就业压力实际上也是很大的,有没有想到今后就业的形式会越来越严峻?

  苏:我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因为我们家乡都是搞(建筑),在全国都是有名的,比较有名的(建筑)之乡,我想我有一定的技术,公司里也比较注重我,我现在也不怕担忧,但是我借着这个机会也跟你们说说,希望不要盲目出来,一定要在家乡要有技术的,要能到北京以后,能有固定的工作地点的你就出来,你如果盲目性的出来找工作不好找。

  记者:盲目出来找工作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苏:一个是从家里出来带的钱少,你带个千儿八百块钱来,你到这个城市里面,刨掉路费,吃饭,再加上住宿,这都是个难题,你把带的路费最起码去掉三分之一,这是一个。第二个如果是盲目性的到,先到单位那儿去,人家单位一看,你没有文凭,完了,不是光说要立功呀,一般单位不能去的,因为这些人,在单位上基本上从家里出去的时候,从家里来的时候,像我们这些公司都证件都带全了,所以你要有一定的一技之长,比如说是瓦工呀,木工呀,会搞装修,就是你是瓦工木工也不好,你必须要手艺要好,要精,就是才能在工地上待带去。

  记者:那你有没有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呢?

  苏:我自己不这么担心,但是我考虑就是说以后经常打工肯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必须要有文化水平,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就是最起码,不能说只有什么小学文化,初中文化,这可能经常打工,找工作的希望是太少太少了,现在找工作确实不好找,因为文化水平素质太差了,这是第一个。光要干力气活这个城市有的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我想怎么说呢,尽量没有把握的不要出来。

  记者:我想知道,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多,而同时城里的就业形式,其实也是比较严峻的,那你认为这些情况会不会增加以后农民工就业的压力。

  郭:这个是肯定的,就是说因为现在就是说大学科招来以后,很多大学生找不着工作,但是我从反面看,农民工有他的优势,一个是吃苦,然后不怕工资低,只要是有活干,都愿意干也不择工种,这个是农民工的优势,因为这个社会有分工,农民工他有一技之长,当然可以找到更好地工作,没有一技之长可能会有一些省体力的活,或者是没有多少劲的活,也可能会找到,因为社会分工它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对农民工以后的就业并不是感到,不是说很严峻,因为就是说这个社会有分工,人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对人的用人的要求,也有不同层次地需求,但是就是说现在说的,苏先生说的这一点肯定是对的,你学好技能,有把握出来,这样可能是避免盲目性,从这一点来讲,我就觉得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要跟上去,要真正地确实抓落实,这样为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打好基础。

  结束语:

  记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鼓励农民进城打工,转变为产业工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现在农村还有1.5亿的赋予劳动力,即将在未来十年的时间内向城市转移,城市在接纳这些外来劳动力的时候,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明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专访湖北省的副省长刘有凡,感谢你收看今天的《新闻夜话》再见。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