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改变吉林人”——专访吉林省长(下)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2日 14:06
编导:陶琳 出镜:陶琳
播出日期:2003年12月23日23:30 CCTV-12首播
导视:
同期声:振兴东北举国关注,东北在全国的地位究竟如何?
嘉宾洪:我不大赞成用什么长子这样的说法。
同期声:在振兴东北的国策当中,吉林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吉林省长接受《新闻夜话》专访。
主持人:在温总理的提议当中,又会说到把东北和西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根据您的了解,现在东北的三个省,也就是这个轮子的组成部分,它们的速度是一致的吗?
嘉宾洪:不一致。
导语:
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说起吉林您会想起什么呢?长白山、松花江、东风汽车,还有玉米和大豆。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想起那些下岗失业的工人,还有因为粮食卖不出去而发愁的农民。今年的八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候,提出来要振兴东北,要把东北和西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吉林省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反复的论证和起草,在今年的11月20号提出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实施纲要。东北这个昔日的老大哥,如今为什么会步履艰难呢? 在振兴东北的国策当中,吉林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里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的驻京办事处,在这里我们专访了吉林省的省长洪虎,首先来看一下,上期节目的一些片断。
主持人:在吉林省的居民当中,每一个万人当中的大学生的比例和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在全国都是处在前列的。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数据,就是在吉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确是处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的。这看来似乎是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在吉林似乎知识并没有改变命运?
嘉宾洪:过去有一句话,叫做“知识就是力量”,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能力就是力量。知识只是表明一种受教育的程度,就是知识本身积累的一个程度。但是什么样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呢?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备这种条件。从整个社会发展有些专业它是需要的,但是你集中在一个地区,这个专业的比例很大,那么它培养出来的这种人才,在你这个地区他很难一下子直接就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所以这是一个专业结构、教育结构的问题。你比如说它人文科学的比重大,比如说搞基础研究的这个专业多,设置得多。而这样的一些毕业的,往往很难一下子就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转化能力问题。那么这样的一些人才,有的他在吉林就觉得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就要到全国其他地方去寻找能够发挥他才能的单位。就是说有一些我们没把他当成宝,但是人家拿去了就是宝贝。这个说到底,是我们一个传统观念。将来吉林要加快振兴,还得在这个方面,就说转变观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人才作用的认识和人才作用的发挥。
主持人:就是我昨天拿到的一个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纲要,我们知道是在11月20号的时候刚刚通过的。那么在这个规划当中提到,说现在在吉林已经有二百万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那么按照您的计划,到2010年,农业在吉林经济当中的比重还要继续地下降。那么有人会问,这些多出来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要去哪里呢?
嘉宾洪:这就是吉林在振兴中面临的要解决的困难问题之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来讲,就是多余的农民,可能要脱离第一产业,有一部分要转入到城市去,有一部分在农村,或者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那么这样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想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的人数。
主持人:同时在吉林还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有很多的人,好几代可能都是在同一个企业里面工作,那么现在假如说这个企业的效益不好,对这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但是有很多的下岗工人,他们宁可等着这个企业,或者是等着这个政府来给他帮助,他们也不愿意去做一些看起来似乎会丢面子的工作比方说家政,或者是这样的一些工作。这种传统的观念,您认为如果说您来改变他们,需要用多长时间?
嘉宾洪:这个恐怕一个是时间的度量不好说,最主要是什么?就这种观念改变的这个程度用什么衡量?这个东西很难有一个准确的一个标准,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由于吉林省国有经济的比重过高,所有制比较单一,所有制的结构比较单一;另外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充分地发展,所以大家就业的途径很窄,只有往国有企业这里去,这些人实际上跟企业共兴衰,那么他们就很不愿意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也很不愿意脱离企业自谋生路,完全依赖在企业身上。这种观念来讲,和我们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吉林的一大难题。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像国有产权的转让,实际上都涉及这样一些问题。像在吉林,大家对这个国有企业职工的固定身份,就特别看重,他不是对这个工作岗位特别看重,他是对这种身份特别看重。为什么呢?有了这种身份,就可以依靠政府、依靠国家。实际上东北人大部分都是关内闯关东去的,应该说他们的基因里头,这种走南闯北,克服困难,应该说本能上应该有这种基因。但是东北这个地方,条件太优越了,到了这,谋生很容易,结果这种基因在遗传中就变异了,现在是不大愿意出去闯,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观念转变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富既安,温饱既安,够花就得这样一种思想。
主持人:在国企改制之后,按照市场规律,东北需要大量的外来的资金来注入,来承担国有资产留下的这个空间,可是我看到有一些外来的资本,比方说一些外资企业,他们有过这样的一些看法,就会觉得东北人似乎不是那么好打交道,比方说外地人会形容东北人用“东北虎”这个词,但是我们知道,“虎”这个字事实上在东北的俗语里面,它是一个稍微带一点儿贬义的这样一个词,就是形容一个人很冒失、很鲁莽。我想问的是,作为吉林这个省的省长,您会怎么样来改变东北人,或者说怎么样来改变吉林在人们心目当中的这种印象呢?
嘉宾洪:不是有首歌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吗?所以我觉得对东北人还得要客观地看。你比如说直爽、豪放、讲义气、认老乡这些,东北地区因为它又是粮仓,所以农民来讲,就农民只管种粮,是不管粮食的销售,因为国家统购统销,在这种情况下也养成了一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一些,或者叫做观念,或者叫做习俗。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是东北到现在为止引进外资的比重在全国还是处在比较末位的这样一个情况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嘉宾洪:应该说有影响,但是具体对原因分析的话,我想还可以做其他方面的分析。东北来讲,感觉打交道一个就是诚信程度不太够,开始商务谈判的时候,愿意轻率地做出许诺,什么事情一拍胸脯都包下来,“这没错”、“那好办”、“就交给我了”。但是在落实的时候往往兑现的程度不高,这就使得有一些外来的投资者就感到,跟东北人打交道诚信不够,说了不兑现,这也是我们一个投资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他吃了一次亏,以后他就会觉得投资非常谨慎,这也是我们着力营造投资环境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人的观念和人的这种习俗,以及人的这种性格,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吗?
嘉宾洪:这个东西那就是要,你比如说它是一种广义地讲也是一种文化,你比如说过去吉林来讲,很少有农民冬季外出打工的,基本上是一年只有半年的农活,半年就是农闲,在家里猫冬。现在像今年,我们吉林省农民外出劳务已经达到二百万,(可能)在别的省认为说,这个数字并不值得好像夸耀。但是在吉林省它标志着农民思想观念一个巨大的转变。当然我们做得很不够,因为这些劳务出去了,大部分还是到省内的城市,跨省的这个还比较少。
主持人:应该走得更远。
嘉宾洪:应该走得更远点。但是我相信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是这样的。
主持人:吉林现在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那我曾经听到银监会的副主席在谈到吉林的农信社改革的时候,他用了两个字,叫做“忧心”。我想知道您作为吉林的省长,您会怎么来看待他的这种忧心呢?您觉得他的忧心是有道理的吗?
嘉宾洪:他的忧心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忧心,但是还是积极地争取进行试点。因为我们觉得不试点没有出路,试点会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所以我们积极的要求试点,这也是银监会后来批准我们试点的他的一个考虑。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困难是很多的,我们知道吉林农信社的坏账率在全国来讲,都是比较高的。那么现在管理权已经下放到了省政府,我想知道的是,这么高的坏账率会不会给您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或者说是增加很多的负担?
嘉宾洪:是的,那肯定是。这种如果说不试点,不着手去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把矛盾掩盖起来,把问题拖下去。那么现在要想试点,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然要暴露出来,暴露出来要加以解决,你就得要花精力,就得要投入人力,就得投入财力。
主持人:您的办法是什么?
嘉宾洪:我们是就是说在银监会的指导下,积极地运用试点的政策,加强对信用社它的改制,然后还是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动基层,使用农民他的这种监督作用,来改善当前信用社的资金状况。
主持人:您这一次到北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会见各个媒体。您马不停蹄地接受了很多媒体的专访。可是我知道在以前,您并不算是一个十分高调的人,那么这一次您是希望这些媒体,能够为您做些什么?
嘉宾洪:我觉得和公众的交流是必要的,就是这种对话、交流,它是属于政府和公众之间联系的一种渠道,那么也使得公众了解政府,了解政府的官员,官员也能够通过这种媒体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看法和公众进行一些交流。
主持人:您会不会认为在过去,吉林相对于其他的省份来说,在公众面前的这种形象要少一些?
嘉宾洪:是,这个方面也可能说明我们的不足。当然需要加强这个方面的工作,但是还是得要从我们吉林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你加强了也不一定就能够做到别的省的那个样子。
主持人: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结束语:在采访结束之后,洪虎省长告诉我们说,振兴东北是东北的第二次创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作为省长他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