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坊经营的是什么(上)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5日 19:21
主持人:荆慕瑶 编导:杨红叶
嘉宾:崔放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嘉宾:朱洪 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
播出时间:2003年12月4日23:30 CCTV-12首播
导语:
主持人: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在北京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同时看到全国上百位工艺美术大师,还能亲眼目睹他们现场制作工艺品的绝活,这个地方叫做百工坊。这个名字是沿用了古代的称呼,就是对各种工艺品的总称。因为在北京,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工艺种类超过80%,还能勉强维持的只有五分之一。所以百工坊里的103位大师,用行内的话说,就是去世一位就少一位,就少一门工艺。百工坊的经营者给这些大师每人一间工作室,请大师现场制作。目的呢,当然是让来参观的人能够当场买走这些作品。他们认为,自己是10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的经纪人,但是许多大师认为,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个百工坊能够挽救日渐衰落的工艺美术行业吗?今天我们要专访的就是,北京工艺美术协会的朱洪秘书长,和北京百工坊的负责人崔放。
访谈:
主持人:你们说百工坊是活的博物馆,那么它活在哪儿?
崔放:活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一般的博物馆展示的是以作品、艺术品为主的,而我们的博物馆,活是以展示我们大师的风采,和传统的宫廷工艺美术技艺为主要内容的,它也是展示人的传统的手工技艺。
主持人:这些工艺美术大师就是你们的卖点?
崔放:应该这么说,我们是大师的经纪人。
主持人:您觉得这些大师需要经纪人吗?
崔放:非常需要,这么多年以来,大师比较注重自己的技艺方面,生产方面。由于受种种方面的这种局限,他走向市场的速度和市场化的速度都比较慢,那么往往是他有好的技艺,有好的作品,不为世人所瞩目。
主持人:你们会怎么经营这些大师呢?
崔放:我们在这个活的博物馆里,主要是设了100间大师的工作室,和30个特色工艺作坊。那么所谓的大师工作室,就是规模比较小的,比如说像剪纸,像风筝,那么都有专门的大师在一个20平方米到40平方米的作坊里面来展示,来制作。那么所谓的特色作坊,就是面积更大一些。在这个作坊里,我们是要全套地展示这个过程。
主持人:实际上,按您的话来理解,大师是你们的产品?
崔放:应该叫财富,不是产品。
主持人:大师喜欢被你们这样经营吗?
崔放:百工坊这一块呢,它有四个定位,其中有一个定位就是它是平台,是保护基地。我们请所有的大师,有志于弘扬我们这个文化的大师和能人,都到这个平台里来展示他们技艺。我们在经营大师,大师也在经营百工坊这个品牌,所以大家是互相的。
朱洪:大师啊,太需要经纪人了,尤其是北京的大师。因为工艺美术每一个行当,技艺都非常高深,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草坑里蹦的,能说话的,能办事的,我们都要给反映出来。所以很多大师在出去玩,领着孩子出去逛公园,他看的不是美景,而是看的每个树杈长出来的那个结构。
主持人:帮这些大师来进行推销,是企业的责任吗?
朱洪:帮助大师推销我觉得应该是企业的责任。
主持人:行业协会在里面发挥什么作用呢?不是行业协会的责任吗?
朱洪:行业协会是整个协调和服务于整个行业,整个企业。所以如果说是行业协会主动去为大师推销,我觉得我们这个工作职务里头有好多也是顾不过来,只有委托于企业,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主持人:行业协会希望看到大师跟企业的关系,就像明星跟签约公司之间的关系?
朱洪:太希望了。因为我们工艺美术行业,整个这个企业这几年可以说是万事不太景气。那么怎么能才使企业发展起来,使大师富裕起来,怎么办呢?应该有一条新的路子,这个百工坊应该是典范。
主持人:百工坊现在是不是能包括北京所有的工艺美术品种?现在在世的?
崔放:百工坊现在呢,它整个的包含不仅仅是北京,从大类上讲一共有三大类,第一类呢,就是传统的宫廷文化,宫廷艺术或者讲民间工艺。
主持人:我们知道的景泰蓝、玉雕?
崔放:景泰蓝、玉雕,像这个四大名旦,燕京八绝,这些都是宫廷文化类的。包括我们的刺绣,等等这些品种,这次都已经入到坊里来了。那么现在进到坊里边的大师已经报名的是103位,11月26号开业的时候,已经进来的是70位。那么这70位的大师,其中包含中字头的。
主持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崔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在进来的大致是13位到14位这样的样子。那么加上他们的徒弟们,那么到26号的时候,我们现在坊里大致有400人左右,就是大师及其他们的徒弟。那么第二种,就是民间手工艺的这一块,这也是一类很大的。比如说像我们的风筝,我们的泥人,这次泥人张的总评在里面,除此之外。
崔放:两、三位教授加盟到百工坊里头,那么他所从事的是现代艺术,比如说雕塑。
主持人:作为企业,为什么你们有办法能够请起100多位大师?
崔放:北京的工艺美术的行业,特别是这些原来的老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是很景气,另外我们也提供了很多物质上的条件,应该说给大师们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说在各种装修费用,房租上都予以了很大的优惠政策,最主要的是大师们现在需要一个展示他的舞台。
朱洪:因为我是在这个行业有30多年了,崔总在这个行业也20多年了,崔总的父亲原来是中国最大的北京玉器厂的老厂长。所以有这个父一辈,子一辈,看到工艺美术行业当前这种状况,想搞一个基地,所以就是一拍即合了。百工坊这件事情,当时还没叫百工坊,叫工艺美术保护基地。后来说那基地也得取个名字啊。最后也是经过跟全行业的一些技艺人员,一些大师们征求意见,最后叫京城百工坊。
主持人:我知道有一些大师是被行政命令进到百工坊的。
朱洪:准备跟崔总这儿合建百工坊之后,我们就请示市有关部门,结果得到了北京市和崇文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展示技艺的好处在哪儿呢?一个能让国外的人,能让社会上的人了解到工艺美术里头其中博大精深的奥妙,这是一点,当然里头保密那个成分我们不会让人看了,这是一点。第二点呢,能让大师直面市场,了解市场的行情,能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去设计去干什么,所以对经营,对旅游,对整个的这个工艺美术这个形势和旅游形势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崔放:入坊的大师全部是自愿的。第一,它是一个保护和生产基地,因为我们有些技艺非常可惜的,要濒临灭绝了。比如说我们中央台曾经播过,北京的毛猴,现在会制作的人就是两、三个了,那么很可惜的一个技艺。比如说我们的料器,由于它的成本上升,那么很好的一个技艺,那么现在应该说也是逐渐地在萎缩。我觉得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这种责任感是很强烈。当然在家里做也是可以的,但有些大师的条件是比较次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中字头的大师,北京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咱们在这里不提名字,都去干些卖皮鞋的活。
主持人:一级大师卖皮鞋?
崔放:这是确有其事。
朱洪:确有其事。
崔放:那么为什么要保护,把它成为一个保护和生产基地?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那么做好各类的保障上的东西,同时我们的政府,我们刚才说了,这次百工坊的主办单位是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崇文区人民政府,崇文区的区长就曾经这么说过,弘扬南城文化,对于这个企业我们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么你可以表示出一种,就是政府对现代这种民族的文化的手工艺的这种态度。
主持人: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师到百工坊里来?他们可能不一定想在现场表演,他们只想进行自己安静的创作?
崔放:是,因为大师都要吃饭,百工坊提供的是直面市场。
主持人:您是企业,赚钱是你们的目的吗?
崔放:对。
主持人:保护这些手工艺种类不是你们的责任,不是你们的义务?
崔放:在常人来讲,它确实很难理解,如果我把一期投进去的2000万放到另外一个发展行业去做的话,我可能挣的钱会更多一些,这是一方面,我刚才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情节这个东西?那么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包括我们的每一位员工,他对这个行业是有情感的,是有感情的,他是喜爱这个行业的。所以说,当我们有了这个条件的时候,我们又熟悉这个行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做呢?我们不做谁来做呢?
朱洪:工艺美术一旦从事这样了,绝对你抹不开。就跟我们那个李博深大师曾经举个例子,就跟“红菱艳”那双舞鞋似的,凡是跟艺术沾上边之后,到最后你穿上也脱不下来了,你一直到死方休,就是这么回事。不但是搞工艺美术那些大师你让他改行,他改不了,他干不了,包括我们这些搞管理出身的,你要是搞别的也是一样,看这个东西就是好,看别的就没兴趣。所以呢,再艰难困苦也得把这个工艺美术给它振兴起来。
主持人:现在工艺美术行业存在的问题有效益低下,后继无人,大部分技艺已经失传,等等。现在请您告诉我,百工坊能够解决这里面的哪些问题?
朱洪:这几个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百工坊都能逐步地解决,而且不能说是一下子解决。因为百工坊现在刚刚开业,它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长期的发展目标主要就是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和孵化器这个角度来出现的。
主持人:你请这些大师进坊,你们认为是保护他们的技艺不至于失传最好的办法吗?
朱洪:当前来讲是最好的办法。
崔放:不但是保护,更重要应该是弘扬,是发展。
主持人:北京是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代表,那从刚才说到的这些情况来看,目前的这些体制,他们现在是没有完全能够保护这些大师们的创作的?是这样吗?
朱洪:我觉得百工坊是我们探讨、寻找的惟一的一种形式。因为当前这个工艺美术企业,都是从国有老企业转变来的,这种老企业有国有的,有集体的,它这个本身所存在的机制,整个的机构,这一些问题也都显而易见了。
崔放:保护大师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走向市场。
主持人:您不隐瞒百工坊要赚钱的目的?
崔放:对。
主持人:那这些大师们,我能不能理解,他们是一个道具,他们是赚钱的工具?
崔放:我们是互相赚钱。
主持人:你们希望百工坊成为和故宫,和老北京的胡同一样的一个旅游的景点?
崔放:对,它是景观,这点我们已经,我们北京市旅游局已经在帮助我们在立项。
主持人: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这样的情景,就是导游把一个旅行团带到了某一个地方,然后团员们一起下车购物。现在他们也会把那些人带到百工坊去?
崔放:百工坊今后是要卖门票的,不是说是一个市场的概念,不是一个市场的概念,百工坊是一个博物馆的概念,是一个活的博物馆的概念。那么游客这一块,当然也应该是有选择的,我想是应该有选择的,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去参观,但是最最主要的一条,我们要对大师负责任。因为他在这么一个6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面,因为大师在制作过程当中,我们是承诺给社会的,他进去是可以参观的。如果游客非常多的话,对大师的身体,包括他自身的创作可能都会有一些影响。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房里面都给大师们,基本上吧,都有一个里间,这样的话不会影响他创作。
主持人:您害怕它变成一个秀场,但是那么多观光客他们就是冲着大师去的?
崔放:对。
崔放:至少过去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一件事情,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和认可了。所以我觉得它是个好事,但是如果过多的话,可能对大师的身体特别是对于他的创作会受一些影响。那么我们会考虑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的。
主持人:您说想把百工坊变成一个景观,将来可以收门票,会不会是为了旅游,而不是为了保护大师,保护这些手工艺品种?
崔放:如果是为了旅游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售票,而不是卖票。因为你只有吸引力,只有旅游成本低的话,人才更愿意过到这儿来,这是很明显的。我们这样做,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提高百工坊和我们大师的身份和地位。它是一种艺术,不是一个小的农贸市场。
主持人:您害怕把它变成一个农贸市场?
崔放:我非常害怕这一点,那是对我们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的一种糟蹋,和不负责任。我们现在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
主持人:会不会若干年后,有人指着百工坊的牌子说,曾经有人想保护这些手工艺品最后的十几个种类,但是他们失败了,那样的绝活我们再也看不到了,会吗?
崔放:不会。
朱洪:我们这个百工坊不只是要保护最后这十几个种类,还要把以前丢失那些种类给捡回来。
主持人:感谢二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崔放、朱洪:谢谢。
主持人:在下期节目里,我们要专访的是第一批进入百工坊的大师之一,64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他是国内玉器行业里最顶尖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