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2005年宏观经济热点分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2日 10:55 来源:CCTV.com

  中国经济正在按照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运行。2005年,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各项物价指数均有所回落,由局部过热引发的煤电调运供求紧张的形势得到缓解。2005年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深刻地影响到我国行业运行的格局。原材料供应环境及价格变化、投资需求回落、汇率制度改革及演化,在改变着我国行业运行基础的同时,也使2005年行业运行的格局,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

  从2005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资源型行业继续成为行业运行中的亮点;能源及其相关行业是赢利状况最好的行业;消费品行业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关联的钢铁、建材、机械等投资品行业,投资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05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一批落后的煤炭、水泥、钢铁、炼焦、电解铝生产能力得以淘汰。固定资产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也有所调整。如:2004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净进口增长36.5%,消费量增长了15.3%;2005年在维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5.3%,消费量也减少了0.5%。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践,我国在能源消耗幅度降低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在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变。

  (一)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良好,GDP增幅达9.9%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GDP现价18.2321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了9.9%,略低于2004年10.1%的增长速度。在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同时,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四个季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9.9%、10.1%、9.8%和9.9%。

  在GDP的增长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最大,达8.6208万亿元,增长11.4%,此外,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万亿元,增长9.6%,而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万亿元,增长5.2%。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1.6%)。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农村上涨2.2%。从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5%,蛋上涨4.6%。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5.4%,其余商品价格则略有下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12月份上涨0.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中出现小幅反弹,工业生产出现新忧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12月份11837亿元,增长24.2%);农村增长18.0%。行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26.6%,分别比上年回落0.1和15.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2.7%和30.6%。

    2004年4月份以来,政府的多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台,便利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的增幅有所回落,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至稳定增长水平。

  地方项目、能源及相关行业投资的强劲增长仍然是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1-8月,地方项目总投资36761亿元,增长29.5%;而中央项目投资4390亿元,同比增长12.3%,反映出地方政府很高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电力需求矛盾突出,煤炭、原油等能源和交通运输供求紧张,煤、电、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投入已经无法支撑这种粗放型经营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煤电油运供应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5年1~8月,煤炭开采及洗选煤业投资546亿元,同比增长8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770亿元,增长25.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991亿元,增长35.1%。铁路运输业投资504亿元,增长39.2%。

  虽然工业生产的增速较快,但是,目前原油价格上升,工资成本提高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伴随着产品价格水平的稳定,很多工业企业已经出现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工业企业利润率出现大幅下滑,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三)人民币汇率历史性调整,但对出口增长影响不大

  2005年7月,央行调整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小幅上升,目前对人民币币值会怎样变化、对出口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暂时还很难确定。但是短期内,由于纺织、家电等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利润一般都较低,人民币汇率调整,短期内对于出口企业特别是那些产品已经出运但还没有结汇的企业影响较大。但是,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调整有助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也促进外贸企业积极改变产品结构。在传统的出口优势型行业受到冲击的同时,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行业将会受益。由于钢铁、轿车、石化、化纤及塑料、航空等行业每年均需要进口相关的原材料及部件,因此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会使得这些企业的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四)宏观调控“有保有压”,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受限

  2005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了“有保有压”的行业调控政策,在严格控制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投资的同时,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及部分服务业等薄弱行业的投资。

  其中,降幅最大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几类行业:

  一是投资明显过热的建筑和房地产业。1~8月累计,建筑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35亿元,同比下降11.3%,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42.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前8个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58.42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也比上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钢铁、水泥行业。1~8月累计,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0.3个百分点;包括水泥行业在内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5个百分点。

  三是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度的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与上年同期相比,1-8月累计,电力、燃气与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增幅下降了13.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12.2个百分点。

    四是受资源约束和成本压制的航空、木材加工行业。与上年同期相比,航空运输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因原油价格上涨和资源限制,行业投资的热情有所降温,投资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0.9个和18.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一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适应市场热点切换的行业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一是铁路运输、城市公共交通等国民经济中的瓶颈行业。二是部分资源约束型行业。基础能源行业中的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8个和10.6个百分点。三是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食品和服务业。四是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部分装备行业。

  (五)出口成为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重工业出口增速明显加快

  2005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9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89亿美元。中国是亚洲的加工中心,大量元器件到中国加工,组装后向欧美出口。

  在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出现倒挂的情况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开始把发展的视角扩展到国际市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家电等行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石化、钢铁、水泥、化纤、造纸、船舶等行业的出口异军突起,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生力量。2005年1~8月累计,在出口交货值增幅前十位的行业中,重化工行业就占据了四个席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4.25个百分点,居第一位。

  此外,在部分重化工行业中,虽然1~8月累计整个行业的出口增长不是十分明显,但其中一些子行业的出口,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炼钢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33.98%;非金属制品业中的水泥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0.08%。

  (六)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关法规急需完善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间,建立完善和实施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市场的健康发展,依然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5年以来所发生的与消费市场密切相关的一些事件:2005年春节过后出现致癌的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事件;2005年5月初又出现河北“毒蒜”事件;2005年6月“雀巢”奶粉碘超标问题;“光明”牛奶事件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食品安全及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仍未有效确立和实施等问题所造成的。因此,在食品生产链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应牢牢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可操作的相应的检验、回收制度及各种相应的“危机处理”预案。

  (七)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社会贫富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由于收入和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在消费的诉求方面各不相同的消费群体。消费的多元化是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根据一些权威的研究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表明,中国城市中中产阶层大约占城市人口的11.9%左右,这部分社会群体是决定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30%左右的下层消费者,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他们的消费需求弹性最大,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消费能力不足。10%左右中国的最富裕阶层,他们已不满足于财富的占有,他们渴望与财富相称的社会地位的认同,这部分人群由于无法或缺少在政治上提出适合自己群体或阶层的诉求,因此,通常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八)商品房、汽车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是消费领域亮点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商品房、汽车及其相关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商品房销售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已经稳步地进入了汽车消费时代。近几年内,中国对轿车的需求将保持20%~25%的增长幅度,其中,私人轿车将保持33%的年增长势头。2005年有能力购买轿车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汽车销量将超过500万辆,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另外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家用计算机、各种数码产品、移动通讯产品已成为消费市场中销售量和销售增长中的亮点。

  (九)消费市场增长快,石油及其制品增长30%以上

  2005年,我国国内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通信器材类比上年增长19.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8%,汽车类增长16.6%,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34.4%。

  (十)农民收入增幅较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全国已在17个省份免收农业税。在各项惠农政策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有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差距等使得城乡市场在规模和增长水平上依然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责编:史军胜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