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频道 > 《同赢》杂志 > 正文

广东日化:进一步就是天堂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5日 10:19)

  

■ 文/林俊敏

  2004年11月18日,当宝洁成为中央电视台2005年的标王时,当隆力奇、上海家化等本土军团在央视招标现场频频举牌时,广东日化的老板都在干什么?

  虽然之前有传闻称,广东的几个日化品牌也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都在跟央视广告部洽谈合作,但现象显示,广东几个日化品牌在CCTV招标会上收获不大。

  广东的日化品牌,难道就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永远走不出广东?

  面对从地方性品牌到全国性品牌的跨越,他们到底缺点什么?

  宝洁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区站稳了脚跟,加上对二三级城市和农村有极大影响力的央视广告的推波助澜,它确实有可能把势力延伸到中国市场的最深处。

  2005年的标王为广东日化的未来敲响警钟: 现在是你们走出广东的最后时刻!错过了这个时刻,留给你们的将是一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联合利华公司媒介总监周博在招标现场

  广东日化品牌: 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2003年,我国日化行业销售总额超过700亿元,跃居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企业的数量达到3000多家。其中,粤系洗涤用品和化妆品企业占了2/3。应该说,广东日化在早期曾拥有过很强的优势,也曾有过一个无与伦比的称霸全国的机会。

  上个世纪入世之前,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大鳄虽然有很强大的实力,但中国市场当时并未完全开放,这就给他们的进入造成了障碍。毗邻港澳、最早接触海外消费形势的广东老板们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市场。他们盯住了宝洁的空白点,有人做沐浴露,有人做洗发水,很快就起来了。最早的这一批广东日化企业,以宝洁为假想敌和启蒙老师,利用本土的渠道优势开始走向日化市场。由于广东良好的经济生态和对日化产品巨大的需求,这批企业快速成长,并迅速地完成从卖产品、卖概念到卖品牌的转变。

  2001年到2002年间,原本聚集在潮汕地区的日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造牌运动”。它们果断地把总部迁到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并以此为辐射点,广告拉动和渠道驱动双管齐下,不遗余力地拷贝宝洁、丝宝等成功模式,在广东市场取得了战略优势,并在2002年发起了“北伐”。这个时期的广东日化,前途一片光明,因为它们拥有四大优势:

  1.相对于跨国大鳄,它们拥有本土优势。

  2.相对于内地大部分企业,广东日化企业是盯着宝洁成长起来的,从产品质量到品牌形象,广东日化企业远比内地企业走得更远。

  3.广东日化企业的第三个优势,是有先天肥沃的市场作后盾——即广东市场作为他们的大后方。广东市场的洗礼不仅为日化老板们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

  4.广东日化的第四个优势,是日化类营销人才充足。日化类产品是一个难以用技术参数考核优劣的产品,它更多地依赖于消费者的感观和印象,因此营销就成了关键。改革先行的余荫让广东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营销人才,加上在广东这个残酷的市场上的历练,造就了大批能够胜任全国性营销的精英,因此在当时广东不存在人才问题。

  这几大因素,构成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广东的日化企业如果抓住了这个时机,就有可能在全国市场垒起一道铜墙铁壁!在宝洁调整它的市场策略以前占据这个市场。很可惜,一切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


国产日化代表隆力奇在央视招标现场

  老板的心病: 全国性品牌的投入产出比太小

  但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广东日化企业并没有走出去。迄今为止,广东日化仍未出现一个全国性的强势品牌。著名营销专家李锦魁认为,既然产品没出现问题,市场没出现问题,人才没出现问题,渠道没出现问题,那就是企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而企业出现的问题,最终是企业最高决策人——老板的问题。业内有一种说法:“不是企业不能走出广东,而是老板不愿意走出广东。”为什么呢?一位在日化行业很资深的经理人说:“因为有钱赚了。”

  李锦魁说:“在广东把生意做顺了以后,老板通常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这时候由于在广东这一块已经运作得十分成熟,基本上不用追加投资就有钱赚了。但在北方的话,则还要追加很大的投资,风险也比较大。而且还涉及到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由于经济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消费习惯的差异,广东市场对日化产品的消费力要比内地强大许多。以洗发水为例,一年四季天天冲凉的广东人,对洗发水的人均消费量就比北方地区高出3-5倍。“因此同样在城市繁华地带的超市中的一个柜台,在广东可以卖到5万的月销售额,在湖南可能只能卖到2万,东北地区更少。”但是相应的宣传和渠道铺设的费用并不见少,由于走出“地头”,在渠道建设上的费用甚至比在广东要高得多。这样一笔帐算下来,许多老板便会认为走出去不值。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