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2003年第5期

电视剧《走向共和》引发观众热烈争议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06日 11:22

  

受剧情启发,广大观众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展开了一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抒己见的评价,多种观点的辩论针锋相对、热烈异常,显示了电视剧在创作和收视上的极大成功;
该剧将在一套白天下午及八套午夜剧场进行两轮重播,以便更多观众仔细收视、细细品味,同时也将使该剧的累积收视率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4月12日至5月18日,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播出后,由于其近代史这一最具吸引力的重大历史题材,加上电视剧在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的新视角、新突破,引起了全国电视观众的极大收视热情。剧中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因与以往历史剧及人们脑海中已有的人物形象大不一样,更是引起广泛争议,可谓沸沸扬扬,由于对历史题材的争议、学术界文艺界不同的角度和定位以及观众的接受度等问题,《走向共和》引起的反响大大超过以往的同类电视剧。

  播出期间,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由于一晚两集的集中播放,广大观众在全国各类媒体上自发展开了围绕剧情、剧中人物的热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视剧在历史评价上有重大创新,值得肯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剧情脱离史实,对重要人物的塑造偏离已有历史定论太远。正是这种争论,使得电视剧的收视上升明显,在央视其后于一套白天下午及八套晚间的两轮重播中,必将吸引到更多观众的仔细收视、细细品味,这种三轮互动播出安排,也将使该剧的累积收视率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观众的兴趣和争论大多集中在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身上,这些传统反面人物在剧中得到了更生动、更全面、更客观的表现。对此有的观众高度评价,但也有人激烈批评,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众多媒体也参与其中,以大量版面和文章进行报道。对该剧引发众多争议,央视有关人士表示:"电视剧播出前都要经过严格审查,有各种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这种争议也是事先就已预料到的,央视会收集观众的各种回馈意见,待剧集播完后讨论研究,以促进新剧集的创作和播放。

  《走向共和》导演张黎则认为:《走向共和》是一部观点戏,为观众提供一种看历史的新的角度,有观点就自然有争论。同时剧中对人物的"人性化"表现也涉及到人物定位,人物血肉情感的加入自然不同于教科书的简单定论,这也容易引发争论。他表示,"电视剧对历史的理解都是有史料支撑的。但电视剧毕竟是一种艺术手段,不是研究论文,它的观点可能不完备,也远不如一线的历史学术研究走得远,但是能够以电视这样大众的载体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独立思考,本身就是国家的进步。"

  关注与争论,表明电视剧的成功。从中,观众不但得到了一种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且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这正是好的历史剧的独特价值所在。

  

[辩论撷英]

  《文汇报》: 剧中人物形象得到专家认可

  《走向共和》剧中的袁世凯,干练果断而又深不可测,特别是与孙中山的比较中,更见袁世凯的老到圆滑。这样的形象得到了诸多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认为,袁世凯的人物塑造符合历史真实,完全没有原来的脸谱化,特别是对于他那种奸雄的冷静应对表现得非常生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则说,袁世凯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否则也就不能在那个历史风云变幻的时代崛起,当上大总统了,但是应当慎提"为袁世凯翻案",因为袁世凯毕竟复辟帝制,这是使历史倒退的行为。

  《新闻晚报》:是历史戏但不是历史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这些天一直在收看《走向共和》,并不时把剧情与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照,不过,与同期某些历史学家表现出来的"愤怒"情绪相比,姜教授的心态非常放松,他一上来就跟记者开玩笑:历史剧编剧不等于历史学家,所以历史学家干嘛非得抓历史剧的所谓"硬伤"?想来多数观众也有自己的判断,不见得就像历史学家所担心的那样,把历史戏看成是历史事实。历史学界在1980 年左右,也曾对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所以普通观众可能对《走向共和》里的人物形象觉得新鲜,但在学术上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大多数的历史剧都经不起推敲,我觉得历史学家也没必要去一一印证,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

  《青年参考》:历史"还原"让我眼前一亮

  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如今正在央视热播。从那个老谋深算的李中堂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坚信,59集,我肯定会一集不落。也许,一次漫长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旅行刚刚开始。《走向共和》刚一开场,便以它独特的人文视角,厚重、深邃的历史"还原",令许多如我一样的观众眼前一亮,对"卖国贼"李鸿章的重新定位更是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技艺几近炉火纯青的老演员王冰以70岁高龄精心演绎的李鸿章是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老谋深算又励精图治,内心矛盾、复杂却又个性鲜明的悲剧性人物。

  新浪网友评论:关注思想内涵的现实意义

  《走向共和》是近年来罕见的好剧,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严肃地探讨了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政治体制。它同时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现代国家之所以富强,不在于出了多少开明皇帝和贤臣,国家之所以衰败,也不在于出了几个昏君或卖国贼。把富强的功劳或衰败的责任简单的归咎于几个君子或小人身上,都是幼稚的,短视的。只有先进的社会体制和政治文明才能引导国家走向富强,具体来说就是现代的民主共和体制或者当时的君主立宪体制,而那些腐朽落后的专制体制则导致国家的必然衰败。

  网友评论:作为电视剧它非常成功

  《走向共和》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一部艺术作品。它的热播,原因很多。就个人观点来看,窃以为"直指内心世界"是一个突破。在这一点上我还从没有受过如此震撼,哪怕是卖馄饨的小商人的几句台词。想来那些满怀爱国情怀,对正面反面刻刻以求的人们,也是在感受了莫大的震撼之后,才如此激动吧!《走向共和》中的人物让我们很震动,事件让我们很震动,是让我们的心弦为之颤动。是有争议也好,是好评如潮也罢,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我认为它非常成功。

  网友评论:我喜欢看《走向共和》

  我喜欢看《走向共和》,并非因为它多么尊重历史或还原了谁的本来面目,只在于它的娱乐性。由于它把主要人物均人性化,让观众感到这些人物有雪有肉,非常具备真实感和亲切感。还有不少挺搞笑的镜头,我真的非常喜欢看。我虽然历史知识不全,但十分理解姜鸣先生说的这出戏硬伤很多。至于历史题材的作品--包括电视剧是否不应该这样,我想是百家争鸣的事。

  网友评论:改造我们的观剧习惯

  围绕《走向共和》展开的争论,都表现得非常严肃和认真。我们看电视剧,是不是一定要求编导者给我们一个惟一正确的、真实可信的结论或答案?我看大可不必。其实,究竟有没有"惟一正确的、真实可信的结论或答案",本身就是个问题。这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历史本身所呈现的复杂性。我想,所谓改造我们的观剧习惯,就是改变我们观看电视剧时以认知为主的习惯为以欣赏、玩味、消遣为主的习惯。观剧时,我们可以卧在沙发上看,而不必正襟危坐地看。换一种观赏的姿势,也许会对我们放松心态有好处,大家不妨试一试。(供文:木子)

(编辑:史军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