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上钢琴师》
故事从一个潦倒的小号手麦克斯的独白中娓娓道来,一段唱片中的钢琴独奏沟沉起了他脑海中的无限往事。1900年1月1日,黑人船工丹尼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一等舱舞厅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弃婴,他将这个小孩起名叫1900。1900从小在丹尼细心的关怀和善意的谎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长。一次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没有任何人的指导,没有任何人的传授,甚至刚刚才听到钢琴的演奏,绝对是上天所赐,无师自通,1900就这样与他的宿命不期而遇,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钢琴演奏天赋。
弗吉尼亚号汇聚着各式各样的人: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湎于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舱乘客……这些都成为了1900演奏钢琴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而他也用这些灵感演绎着芸芸众生的内心世界。人间万象如同弗吉尼亚号上的乘客一般,上船,下船,再上船,下船。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船头与船尾之间来回颠簸。对于1900来说,整个世界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而任何的伪装与面具在流动的音乐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一览无余,1900只需伸伸手轻抚琴键,便可将一个人的一生在乐声中灵性地写意出来,所以尽管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但却早已看尽了陆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他和来自大洋彼岸的爵士乐王比赛弹琴,用鲜活灵动的音符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爱上了那个站在他窗外的清纯女孩,却只能把羞涩的爱意化作指尖下一长串抒情而柔美的乐音,他永远生活在音乐之中,碧蓝的大海成为了他人生旋律的永恒背景。
后来1900曾想要踏上陆地,想在那片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生活。但当他提着行李走下舷梯的一半时,只见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烟雾缭绕中一眼望不到边际。迷惘的1900,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正如他自己说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看见的,而是因为我所看不见的。” 虽然1900所拥有的那座海上浮城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他在88个琴键上营造出的音乐世界却是无限的。他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挚爱在那个无止境的国度里自由地翱翔。尽管他看透了大千世界的众生百态、世俗名利、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可是到头来他在陆地上依旧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他只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所以当弗吉尼亚号要被炸毁时,1900选择了与邮轮共存亡。这个落入凡间的音乐精灵在火光中完成了生命的涅槃,真正回归到属于他自己的国度,为这个诗意浪漫的传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文学名著《二十世纪》,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作品是二十世纪意大利的最后一部艺术电影,它不仅获得了1999年度欧洲电影奖的最佳摄影奖,更摘取了2000年第五十七届金球奖的最佳音乐奖。在影片中,我们能感受到沉没于岁月另一端的电影记忆,导演托纳多雷在浓厚的怀旧情绪中,表达了他对日渐远去的大年代的眷恋。同时他也凭借自己对电影的一腔热情,让全世界都沉入到了电影这个光影王国的无限魅惑中。
而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所作的音乐更是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几分深远和轻柔的意境。如果把《海上钢琴师》比喻成一条关于音乐和记忆的河流,那么它的主题曲就好像是流水的声音,时而舒缓时而呜咽,在潺潺流动中展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纯真和美好。而那些穿插在主旋律中更是以情感的面孔,将影片忧伤悲情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在音乐中追寻着电影的踪迹。莫里康内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为影片的叙述和主题赋予了深度和高度,更丰富了影片在情绪上和情感层面的表现力。影片中的二十多首钢琴曲都和各自的电影段落和画面配合的相当贴切。少年时1900擅自弹琴时的曲子是智嫩的,成年时在头等舱为贵族弹奏的时缠绵纵乐的乐曲,在三等舱为穷人们演奏的是轻松欢快的乐曲,无论是疏缓的抒情乐还是节奏感极强的爵士乐,都在莫里克奈的笔下拥有了特殊的魅力。
在一个简单的世界里,我们无须去想太多的东西,然而在一个简单的世界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去想很多东西。正如1900一样,活在一个被蓝色簇拥的世界里,活在一个时时萦绕着纯净音符的世界里,那安详空灵的内心,排斥浮名,拒绝红尘,仅存乐韵。内心只剩下一架孤傲的钢琴和一颗高贵的灵魂,在八十八个黑白琴键上倾诉衷肠,演绎生命。就让1900和他略带忧郁的音乐连同这个时代的流言与传奇,一同建构一座属于精神的乌托邦吧,将那些生活在别处的灵魂和卑微的希望永封其中。
![]() | |
《闪亮的风采》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主人公戴维•赫尔夫戈特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犹太家庭,压抑沉闷的生活氛围让他患上了轻微的神经紧张症。少年时期的戴维很早就显示出了对音乐的天分,获得了无数的荣誉。然而父亲不近人情的管教,使得这位少年天才在性格中多了一份不属于自身年龄的阴郁和冷漠,只有在母亲和妹妹那里才能得到心灵上些许的安慰。
固执的父亲将所有的音乐梦想全部寄托在年少的戴维身上,然而他并不知道,希望的重担对于一个少年而言却是冷酷和残忍的,而这不健全的父爱也造就了戴维不成熟的心理和心志,更给他充满坎坷的音乐人生埋下了痛苦的伏笔。
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戴维离开了澳大利亚,赴英国深造。广阔自由的音乐空间让戴维第一次惬意地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朋友、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在皇家音乐学院的日子里,戴维仿佛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那里只有音乐,只有他自己,而音乐和他自己也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完美世界。为了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戴维废寝忘食,但由于精神负担太重,在演出结束后他被送进了医院。
病愈后的戴维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找到了开启心灵的方法,走出病魔的阴影,超越了生命和思想的极限,真正地与音乐融为一体。
音乐人生的主题一向是电影导演们青睐的题材之一,而钢琴家的故事也在银幕上屡见不鲜。影片《闪亮的风采》无疑是这些电影中堪称优秀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没有经典电影《钢琴课》的婉约与哀伤,也不具备《海上钢琴师》的传奇与大气,但是,它却将戴维•赫尔夫戈特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生命悲欢与情感挣扎抒写得格外单纯而平实,从而让这部电影散发出真实的光彩,宛若是一曲戴维在音乐殿堂独自漫步的心灵独白,也像是一段救赎自我生命历程的灵魂之旅。而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只是戴维用情感所弹奏的激越旋律,还有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生活热望,以及他和音乐一起跳动的生命力量。
尽管《闪亮的风采》是一部简单到没有任何装饰的非好莱坞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与主题一样自然感人的画面,舒缓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充盈其中的经典旋律,都让影片具备了简洁细腻的独特品质。
在这部干净简练的影片中,老年戴维的扮演者杰弗里·拉什用才华横溢的演技,赋予了这一形象饱满的情感力量,他不愠不火的表演不仅让戴维这位遭受精神折磨的音乐家,具有了略显偏执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更让他拥有了亲切真实的银幕生命力,从而为这个看似简单的音乐故事,增添了一抹个性而深沉的色泽。而出场不到三十分钟的老年戴维形象,也为杰弗里·拉什,这位擅长刻画人物内心的澳大利亚影星,赢得了第69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
有人说,《闪亮的风采》是一部美丽的电影,导演斯科特·希克斯用如梦如幻的光影之笔,将戴维•赫尔夫戈特和音乐纠缠的一生,描摹到了银幕上。用跳跃的琴键、充满激情的旋律,衬托出影片主人公鲜活的音乐生命力,以及他对自由人生的由衷热爱与向往,为银幕前的每一个人带来了振奋的力量。同时它又是一部动听的电影,音乐制作者用迷人的音符为我们编织出一个无羁无束的音乐之梦,让极具感染力的旋律如同闪光的金线般在清新的画面间散发出熠熠光彩,并在时光的洗礼中渐渐沉淀为一段段永恒的回忆,和光影一起深深地铭刻在音乐的记忆中。
责编: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