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两会特别节目:基础设施建设(2006.03.10)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8:17 来源:CCTV.com

  第一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许昌市市委书记 毛万春:我们很多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们有小水库很多是五六十年代修的,七十年代修的。年久失修投入不足。这些都是防汛减灾的重大隐患。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别是围绕市场经济的法则,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丁瑜:就像农村,现在生活提高以后,他们垃圾的品种,实际上也跟城里越来越接近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垃圾,急需去收集去处理,但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我们到农村看到的都是垃圾遍地,所以这个对于农村的卫生也是危机很厉害的。


  第二部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针对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漯河市 市长 靳克文:市里面准备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以沼气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怎么做呢,就是家一户,你今年建好了一座沼气池,市里面要对你进行补贴,补贴我就给你,你建好沼气池,我给你买一套沼具,这个沼具不让老百姓拿钱,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农民建沼气,发展沼气。


  全国人大代表 辽宁省抚顺市 市长 刘强:像抚顺,平时水比较大,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干旱的地区,怎么样涵养水源等等,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确定这个地区的投资重点,真正地让我们投入的这些基础设施造福于民,让老百姓在这块土地上,在他自己那块土地上 能够幸福地生活,能够长期地幸福地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梁裕宁:我们感觉到呢,必须用好这个机遇,把广西这个,特别是农村的水、路、电,电网,沼气,生态及其各方面建设好,使广西有一个比较大的面貌改观。


  第三部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要做的工作)

  代表委员们也针对如何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 甘肃省兰州市市长 张津梁:就城乡建设的投入来说,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农村这一块的投入,尽可能的集中资金,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中间呢,就是着重要突出水、电、路,以及农田基本建设这几个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许昌市委书记 毛万春:一个方面国家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再一个就是地方政府,你配套资金是义不容辞的。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业主来投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发动群众在自愿有偿这样一个情况下,只要能把方方面面的资金都调动起来,我们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广安伟业绿色园艺有限公司 董事长 唐燕子:我是搞农业的,我觉得交通和水源,现在的天然气和信息已经就不成问题,主要是,只要有交通,有水源,我都要去探视,因为农业产品,我是栽的苗木花卉那些,它需要水源浇灌,需要交通公路帮我们运输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 所长 鞠章网: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应该说要引起各级的重视。现在把农民的服务站,把它提到这样一个层次上来,否则它就叫闭门自修,他对外界的事不了解。不了解信息不通,价格不知道,国家的政策,主要是从这里了解,这样一来对他的生产经营,肯定会有影响的。

  全国人大代表 陕西省宝鸡市市委书记 吴登昌:我建议,村村通的路,材料费这要咱们政府给出,水泥啊,沙石啊,这个就需要一点费用,劳动力的可以让农民多投入一点。这样会加快进度,也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也有利于让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社会主义啊,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还是我们农民自己,不能够等靠要。


  两会背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我国保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观,至今仍在灌溉田畴。两千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得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可以说是“天府”富庶之源,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仅靠兴修水利来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然是远远不够,所以便有了古人“署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的基础生产条件开始得到根本性改善。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网、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

  应该说,建国后,面临旧中国给留下的农村百废待兴的这样一个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当时最主要的方针还是采取组织化,用行动的办法来推动搞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解决人畜饮水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国家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这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太行上建造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还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红旗渠建成后,基本上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当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典范。


  当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这样一个优势,通过组织化的方法,来进行基础建设,那么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2~1978年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1952年,农机总动力是25万马力、机耕面积13.6万顷、灌溉面积1995.9万顷、化肥用量7.8万吨、农村用电量0.5亿度。1978年, 农机总动力是15975万马力、机耕面积4067万顷、灌溉面积4496.5万顷、化肥用量884万吨、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显得相对薄弱,农村交通闭塞、农民信息不灵,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又加上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可以说是取多予少,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你比如发展粮食产业,需要一个很好的路网系统,现在城市用水越来越紧张,那么农村的用水怎么办,即使这个水库还在,水已经被大量的城市用,那么农村的用水呢,所以一系列基础设施的问题,就尖锐的摆在面前。


  直到“九五”,期间,特别是1998年至2003年,中央累计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超过3000亿元,在国债及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均达到30%左右。这是建国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最快、总量最多的时期。同时,200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六小工程”,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


  尽管是“六小”,施工不见得一定要小,另外也尽可能采取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法加以运行,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效率。

  90年代以来,我国沼气建设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到199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发展到688万户,利用率达到91.7%。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700多万户,其中沼气及沼气发酵液在农业生产中综合利用的“四位一体”模式有了长足发展。小小一个沼气池,成了根治农村“脏、乱、差”顽疾的良药。


  农户:又节省煤,有方便,还干净。

  沼气建设这几年取得的成效,而且它给生态建设,农民改变习惯,移风易俗都结合起来了,趋势效果很好,我觉得下一步一个是提高科技含量。


  自2000年我国提出分阶段解决我国农村饮水困难目标5年来,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180亿多元,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5700多万农村人口从此告别饮水难。人民群众把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德政工程。

  农户:这水质很好。


  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任重道远,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仍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只有1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亟待解决;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 所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其中,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将超出往年,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必将大力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