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两会特别节目:建设新农村(2006.03.06)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4:51 来源:CCTV.com

  第一部分(理解和认识)

  全国人大代表 张竞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觉得是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于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我觉得对农村根本上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刘坚:我觉得中央提出来这么一个重要任务,是多方面的意义,我特别强调一个,我觉得中央提出来一个新农村的建设,是探索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和工业化道路。


  第二部分(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的代表委员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 王永昌: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呢,这几年力度很大的就是加大了农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低保对象,我们做到应保尽保,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进来。还有呢,我们这几年呢,就是工作覆盖了农民新型的合作医疗。还有这个农村的五保户,五保户,我们已经做了98%以上的五保户。都是集中供养,也是由敬老院,农村都建了敬老院,这个集中在一起供养。


  全国人大代表 赵明恩:提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作为竹林来说,非常非常欢迎。比如说“乡风文明”,原来我们这个竹林,一开始就是经济发展起步,我们提出了两手抓,就是当时提的是,党组织力量,50%抓经济,50%力量抓思想。

  第三部分(建设新农村的意见和建议)


  而大部分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 刘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意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同时我觉得特别是家宝总理提出来,要稳定农村的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就是不能轻易地把土地拿走。

  全国人大代表 姜鸿斌:我想的就是减轻农业人口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减少农业人口呢,是靠农民的进程务工。但是我不认为它是一个根本的出路。应该是就地的,通过产业化模式的经营,就地的转化为从事工业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 程苹:要把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品种,要向我们广大的农村,快速的转化,让农民真正地能够接收到这样一些新的技术,能给他们的产业带来变化。能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能增加。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 征鹏:我个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物质文明方面,农民应当有适合于他居住的,而且标准不低的住房、以及生活用品。最能代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应该上一定档次,比如说3000元啊,每年最起码人均纯收入3000元啊,4000元啊,5000元啊等等。第二个是精神文明方面,包括图书馆,卫生室,文化站,运动宣传队,体育的代表队等等,现在我们西双版纳有这种情况了。傣族妇女呀,穿着筒裙就参加篮球比赛。


  第四部分(对未来的展望)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们都表示,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 靳克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想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多的内容,就是我们要给老百姓,办一些实事,也就是群众最关心,老百姓最受益,最急需的一些问题,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全国人大代表徐德全:今年下这么大的决心,有党的好政策,要建设新农村问题呀,我们都远远的规划。第一个规划,主要是我们的路规划了,40多米宽,房子盖的都是独家小院,两层楼,所以说呢,我们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国人大代表 姜鸿斌:实现这个目标,应该经过全民族的努力,我坚信啊,在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我们全民族的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目标会实现的。


  两会背景:建设新农村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成就了一部浩繁的农耕文明史和农村史。进入阶级社会,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成为历代统治者心中的头等大事。时至民国时期,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群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兴起乡村建设实验,却夭折于日本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中国的农村,那么最主要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在中国占了绝大多数,而农民又是在这个社会里面处于最贫穷落后的,所以中国要想有希望,那么必须要改变农村,改变农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由于经历连年战争,这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举。如何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不容回避的最大现实问题。


  郑风田:从1949到1979年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际上农业在整个为中国的工业做贡献,但同时呢,国家又希望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且先后通过土地革命、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打破地主经济的束缚和小农经济的局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重新塑造农村的形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农业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主任 丁力:由农民起来,通过组织化、革命精神来改变农村的面貌,国家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这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禁赌、禁止嫖娼、解决传染病、移风易俗,使广大的农民有了新的观念,男女平等,摆脱了宗法势力,所以农村焕发出很大的力量。


  由于强调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服务,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个时期得到强化,农民的生活长期也没有较大改善,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比达到2.6∶1。农村重新面临重大变革。这个问题摆在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丁力:改革开放以后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人民公社解散,过去的组织化的形式有很大调整。


  郑风田: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农民的最大潜力释放出来了,农民的工副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中国乡镇企业是一个世界奇迹。

  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8∶1。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随之带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对滞后,1992年,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提高到2.6∶1。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相对差距达到3.22:1;同时,农村的各项事业缓慢推进。


  丁力:农村这种落后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它就成为一个瓶颈,迫切需要解决。

  1991年,中央的21号文件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1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郑风田:国家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城代乡,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005年 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