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编创随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12:22 来源:

  张瑜,原籍山东肥城,生于上海。1973年上 海华山中学初中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 片厂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 曾主演《小街》、《知音》等影片。 1981年因在影片《庐山恋》中扮演周 筠和在《巴山夜雨》中扮演刘文英, 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前者并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 演员奖。1985年留学美国加州州立北 岭大学,学习电影电视制作,后攻读 硕士学位。1991年主演台湾电视连续 剧《李师师传奇》。1993年回大陆

  主演了一系列影视剧。

  1980年的《庐山恋》带给张瑜的不仅是观众的喝彩,紧接着伴随着《知音》和《小街》的成功,一系列奖项和荣誉纷至沓来。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在刚刚复苏的电影演艺界,人们把太多的期望放在了这位美丽少女的肩上。就在事业的顶端,张瑜选择了急流勇退。1985年,她抛下了身后的诸多荣誉,只身前往美

  国求学,而此时,国内正掀起了出国热潮。

  张瑜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此行归于顺应潮流,她更愿意将此行理想化地看做自己对知识渴求的一段追求旅程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正在筹备成立明星班,在办理出国留学的手续的同时,录取通知也下来了。在两者之间做了一个决定命运的抉择,张瑜选择了离开。

  在美国,张瑜主攻电影与电视制作专业,体味到了学习与身在电影之中的快乐。然而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知识分子梦想的同时,张瑜也失去了许多生命中值得珍爱与珍藏的美好。“失去了我演戏的最好的黄金时代,失去了我的家庭,我美好的婚姻。”说出这些的时候,张瑜满脸的无奈与无辜。爱情从书信往来开始,也在书信往来中结束,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没有太多的哭泣。虽然梦中经常回到自己的小窝,但是,天各一方,各自进入了新的生活圈,地域的阻隔将话题变少,将感情变淡。于是,俩人平静地将这份名存实亡的婚姻扯断。

  1991年,张瑜回来了,用她的话说,她带着“可以驾驭一个摄制组的能力”首先回到了台湾。在那里,张瑜被尊称为双料影后,主演了《李师师》几部电视剧,收视率可观,但是拍摄时间上的紧张以及多机拍摄要求的演员对镜头的主动适应都让张瑜感觉不好。

  1995年,张瑜回到了国内。面对国内草台班子的制作队伍的混乱,张瑜决定自己做制片人,将美国所学用到实践中来。还是同样的问题,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陌生让张瑜倾其全部一千万的制作的《太阳有耳》收益甚少,仅回归了一半。但是,这部票房不佳的作品却在46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影评人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应该说张瑜的心境是喜忧参半。

  2005年,张瑜迎来了又一个事业高峰,《任长霞》,《鲁迅》两部优秀的电影给了张瑜展示的舞台,用张瑜的话说“许广平可能我会表现出些哀怨,文人气息,但任长霞则是有棱角、很干脆的人,笑起来很爽朗,不拘小节,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很大气”。


  提起郭凯敏,三四十岁的观众一定会感到格外亲切。在80年代,他以朴实自然、亲切幽默的表演风格和独特气质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和好感―――《小街》中的夏、《庐山恋》中的耿桦、《邮缘》中的丁大森、《逆光》中的苏平……这一个个具有真情实感的“平民化”人物,仿佛给当时看惯了样板戏中“高大全”式人物的观众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用陈佩斯的话说:“凯敏当时不仅少男少女们喜欢他,而且连老头老婆们也喜欢他,他要是火到现在,陆毅就没戏了。”

  《庐山恋》与《小街》的场景不再

  看过电影《庐山恋》的人都不会忘记郭凯敏扮演的男主人公,的确是这样,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电影,时至今日,庐山当地的电影院常年放的还是这部集爱情与风光与一身的经典影片,虽然它并不十分完美。《庐山恋》与《小街》的场景不再,而观众仿佛仍沉浸在电影的一幕幕里,有时甚至会想,要是我与心爱的女孩共游庐山,按《庐山恋》里提供的经典,回味着这一切,该是多好,山仍在,恐怕情难找,如此而已。电影能留住人的影像,使之固定在某个年龄,但现实中,人是会变老的。

  说到郭凯敏的青少年时代,由于郭凯敏的父母都在地质队工作,长年在野外奔波,郭凯敏是由奶奶带大的。郭凯敏进初中读书时,时值“十年动乱”。名日读书,其实是无书可读。不过,他还算争气,从没闯过祸。回到家里除了看书之外,还喜欢唱歌。他的大噪门的普通话也说得比较准,每次学校开什么会,需要呼口号,常常少不了他领头。后来他进了学校文艺宣传小分队,说说唱唱是他的拿手好戏。

  郭凯敏跨上银幕的第一步是在《第二个春天》中扮演一位海军小战士。虽然这个角色的戏不多,但他仍劲头十足。这里除了第一次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实现了“参军”的梦想,和许多孩子一样,小时候最崇拜的就是“穿军装的”,他也不止一次说:“长大要当个解放军!”可是那年月,当兵可是政治上的一种优惠,他第一次穿上军装,简直不想脱,还不时地对着镜子抻抻衣领,拉拉帽檐,那股神气劲就甭提了。从此以后,他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到海南发展

  1985年,在张瑜出国的同时,郭凯敏进入了电影学院组织的明星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学生生涯,拿到了大专文凭。那段日子最大的收获是知识的丰富与表演技能的提高。当时《少林寺》的火爆引发了武打片热潮,郭凯敏顿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演戏的感觉。

  郭凯敏说“演戏时间长了,对导演工作发生了浓厚兴趣,对当导演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所以最后下决心调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海南电视台,我认为到海南发展,机会可能更多一些。”

  “实际上我没有去经商。”当问到郭凯敏关于他在海南的经历时,他回答。原来在1987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以后,他就一直很想做导演,因为那是艺术家,可以选择作品、创作作品,空间相对很大。但是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不能给他提供这个条件,于是他就想,既然深圳有电影厂,那么海南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吧。

  其实第一次做导演的经验还是在他进修期间,毕业时,他自己弄了一个单本的电视剧,后来在上海播出,反响相当不错,凭这个剧本,他的毕业成绩拿到了95分的高分。在做导演的经历中,郭凯敏也并不是多产的,从1995年开始,《天伦》、《非常民警》、《追踪309》相继问世。他做导演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两个字,对自己负责,对观众负?稹V劣诩记砂 ⑽难У自贪。?岫疾灰?偬幔?庑┒际潜乇傅摹?nbsp;

  两年的待业,郭凯敏正式进入了海南电视台。当他再一次憧憬着要做导演的时候,现实等待他的却是让他做“主持人”。无奈之中,摇摆于导演与主持人之间,就又过了一年。其间主持了一个综艺类的节目,但收视率极低。

  郭凯敏终于不能等待下去,经过一番运作之后,郭凯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兆凯影业发展公司。想日后有个好兆头,就取了这个吉利的名字。公司先后投了500万,在海南岛想办一个影视基地。但当时谁也不会把一个地皮攥在手里,于是基地没办成。公司又办艺员培训班,但效果也不好,有组织过一些活动,公司办的很杂,但基本在赔钱。

  经营一种平淡与平凡

  许多人生哲理需要用一辈子去揣摩、感悟。1995年,在公司前景比较暗淡的时候,郭凯敏决定到北京发展。因为当时北京对个体的影业公司还不太了解,觉得应该能够发展起来。但到了北京之后,因为当时海南的经济状况全国已经有所传闻,觉得海南来的都是骗子,于是郭凯敏刚到北京始终背着一个骗子的包袱,做事也不顺利,处处碰壁。这之后就是回到演员的角色,从头再来。

  后来很多老前辈碰上郭凯敏,都说,你不演戏实在是太可惜了,你还是应该演戏。这就让他自己有了一个反思,也可以说是重新认识了自我。离开演员生涯11年时间,光顾着和市场较劲了,但实际上还是因为演戏才让大家认可了自己,确实有些可惜,尤其是对自己来说,是个很大的遗憾。11年的时间,已经最真实、最直接地体验了生活,有很多形象的种子埋在了心里。可是自己还能演吗?还能不能再攀上一个新的高峰?调整自己成了这一段时间郭凯敏最重要的事情,怎么样对自己的继续发展有利?怎么样让观众得到更多的东西?

  正好陈佩斯要搞话剧,正好符合了郭凯敏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在舞台上建立一个市场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他认为剧本和形式都有很大价值,大家谈得也都很统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加入《托儿》剧组自然不在话下。

  2003年,郭凯敏遇到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团长瞿弦和,中国煤矿文工团也正在“招贤纳士”,郭凯敏就这样来到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话剧团。如今他已经安家在北京,儿子11岁了,小学的老师告诉了“你爸爸是很有名的演员”的时候,儿子才知道郭凯敏是干什么的。郭凯敏谈到这里,也不尽笑起来,他还小呢,许多事情他还不明白。郭凯敏说:“作为我已经是为人夫、为人父,能够体味出丛飞说的那句‘经营一种一种平淡与平凡’话的含义。”

  煤矿文工团排演《好人丛飞》,团领导也就马上想到了郭凯敏来演丛飞。于是郭凯敏马上从青海的刚刚拍摄完电影剧《不再遥远》现场赶了回来。

  郭凯敏说:“丛飞是一个普通人,拨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虽细而有力。他和雷锋一样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财富.这财富,很纯,很净,不掺杂任何功利和铜臭,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呵护。” 祁建 /文

  演出影片

  1980:《庐山恋》、《好事多磨》

  1981:《小街》

  1982:《逆光》

  1984:《蓝色的花》、《邮缘》、《童年的朋友》

  1987:《鸳鸯楼》

责编:赵蕾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