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视频点播

  类似的“天刑”的说法同样存在于西方的历史传说中。《圣经》里记载到,公元前1050年,腓力斯人在一场战争中击败了希伯莱人,占有了希伯莱人的宝物,很快腓力斯人就遭受到了麻风病的可怕袭击,这场灾难直到他们将药柜归还给希伯莱人才告停息。希伯莱人把麻风病称为“杂拉斯”,意为“灵魂不洁和不可接触”,从那时起,麻风病就被认为是由于人们触犯了上帝而遭受的惩罚,麻风病人也成为受人歧视的罪人。

  (音效,闪白)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立刻开始着手制定防治麻风病的政策,1956年中共中央把“积极防治麻风病”写进《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曾经为防治性病跑遍了全国边远地区的马海德,又开始率领医疗队深入广东、福建、江西、江苏的山村和海岛展开调查。

  苏菲(马海德夫人):他们先是做社会调查,因为究竟这个麻风病在中国的历史和它现症的病人有多少。而且对人民生活的危害性,他们先是研究这个,做调查,完了以后,再进一步呢就是看看有什么药能真正地对麻风病,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

  1960年3月,马海德来到广东潮安县为一个即将建成的麻风防治基地选址。在他的主持下,广东潮安县江苏海安县成为全国最早的麻风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马海德亲自带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拟定了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保护劳动力为目的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并会同研究室的人员与当地防治人员一道先后在这两个县进行了长时期的现场防治研究,在马海德制订的综合防治措施下,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海安县和潮安县的麻风患病率下降了将近10倍。

  然而1966年,刚刚起步的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由于政治风云的突变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受到政治冲击的马海德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到北京阜外医院皮肤科担任了一名普通的门诊医生,中国麻防工作停滞不前,徘徊了整整10年的时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回到了麻防工作的岗位上的马海德振奋精神,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而此时一个叫李桓英的医学家加入到防治麻风病的战斗中。

  1959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了7年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厚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医疗卫生事业,一直从事皮肤病研究的李桓英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苏北的一个麻风村进行改造,那是她第一次走进对病人隔离治疗的麻风村。

  李桓英:苏北地区水区很多,他那个麻风村都像护城河都给他那么隔离。可见那时候那么隔离只能反映一个群众对麻风病的恐惧。那时候我秋天去的时候,正是八九月的时候,正是多雨季节,摇摇摆摆风一飘,我们从后面看着这像一群幽灵。


  1978年12月,李桓英从中国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调到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开始正式从事麻风病的研究工作,但苏北麻风村看到的情景一直让李桓英耿耿于怀:不了解科学,即使医务工作者也很难消除对麻风病人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歧视。

  *风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真有这么可怕吗?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音效、闪白)

  公元4世纪时, 德国莱茵河沿岸有很多麻风病人,按照当地民间的说法,得上麻风病是因为吃了河里的鱼。16世纪时,西班牙的士兵从南美洲带回了马铃薯,并在欧洲成功引种,随即流行起吃马铃薯会得麻风病的说法,在1774年的大灾荒中,普鲁士的农民宁肯饿死也拒绝食用马铃薯。而曾经在中国流传的说法更加千奇百怪。

  叶干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麻风过去还有什么上风下风之说,如果病人站在上风风一吹在下风的人就都要得麻风,还有这种说法。

  19世纪中叶,大多数医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逐渐把麻风病的病因集中在两个可能性最大的结论上:一部分医学家认为麻风病是不会传染的遗传性疾病,另一部分医学家则认为它是不会遗传的传染性疾病,双方为此争论不休。直到1856年,挪威著名麻风专家丹尼尔逊终于忍不住对真理的好奇,冒险将一名麻风病人的皮肤结节的刮取物接种到了自己和四名助手的身上,幸运的是他们五个人都没有因此染上麻风病,这使他更加坚定了麻风是遗传性疾病不会传染的观点。可惜,这种医学家用生命危险换来的实验结论不久就被推翻了,1873年2月28日,丹尼尔逊的女婿兼下属,挪威麻风学家汉森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许多棒状的小体,后来证明这就是麻风病的致病菌——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的发现彻底结束了关于麻风病因的各种各样荒谬而奇怪的说法,麻风病的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新纪元。丹尼尔逊至死依然坚持麻风病是遗传性疾病,否则他冒死得出的实验结论又该做何解释呢?

  在迷惘了许多年之后,一个在225名科学家志愿者身上做的麻风杆菌接种实验揭开了这个谜底。在这225人中间,只有5个人得上了麻风病,这证明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率极低的传染病,95%的人对麻风病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人类对麻风病的研究此时才刚刚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子。

  (片花)

  凭着自己对麻风病多年的研究,马海德在1981年提出了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的口号。对人们对麻风病的种种错误观念,这个性格和蔼的老人很少用语言去批评,他更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人们对麻风病的错误认识。

  苏菲:那一年的大年初一,他就是带着儿子,我们自己马大夫有车,告诉司机,而且用他自己戒烟省下来的钱买好多药品和慰问品,完了以后呢,开着车大年初一去慰问麻风病人。

  在河北望都麻风病院给麻风病人拜年的时候,马海德向麻风病人问寒问暖,一把握住一个病人老汉的手,老汉竟然感动地哭了,他说:“马老,我患病25年了,没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个。”

  马海德的行动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经过仔细考虑,马海德提出到2000年底,在全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然而这时,一个非常现实的困难又摆在了麻防工作者们的面前:在麻风病治疗中已经用了多年的单疗方案出现了麻风菌耐药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如果治疗药物的改进速度落后于麻风菌耐药变异的速度,人类半个多世纪来取得的成果就将前功尽弃,在这次赛跑中,人类还会再次争得主动吗?

  (音效闪白)

  人类寻找抗麻风药物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是一张巨幅的历史画卷,在汉森发现麻风杆菌之前,古今中外的医学家为医治麻风病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探索。

  叶干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古老的时候,像《皇帝内经》、《神农本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再晚一点,从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中医著作也有,可以说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几乎都有这方面的著作。这里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孙思邈,唐朝的,唐朝很有名的一个医生,他的著作叫《千金方》,他亲手治疗了600名麻风病人,这都有记载。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