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系列《收藏激情年代》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7日 11:15)
第一集 尘封的日记
金铁华在京城的收藏圈儿里可称是有些名气,他的革命题材的藏品不仅多,而且广。金铁华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父亲名叫金玉林,是老北京著名的绢花手工艺人,人称“花儿金”。只要各种绢绸绫缎绒纸到了他的手里,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点化成了鲜活欲滴的鲜花盆景。作为工艺大师的儿子,金铁华没有继承父亲的绝活儿,却深深迷上了收藏。十多年前金铁华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偶然收得一本“抗战日记”。他发现,日记主人经常能见到刘伯承、邓小平,还在战火纷飞中恋爱、结婚……那么,他是谁呢?现在在哪里呢?金铁华萌生了寻找日记主人的愿望,
为了帮助金铁华寻找抗战日记的主人,北京日报刊发了寻人启事。
在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帮助下,金铁华终于找到了日记的主人———当年在太行山任新华日报社编委会秘书,现已离休在家的原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郭渭老先生。
郭老今年84岁,17岁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山西抗敌决死队,后来被调到新华日报社担任编委会秘书。当时,新华日报社的办公地址就在太行山,与一二九师住在一起,这两本日记就是那个时候写的。
找到了日记的主人,金铁华似乎感受到了红色收藏的另一层意义,从此,他开始着迷于那些旧纸片儿背后的故事,总想去追寻和探究那些曲折的命运和过往的人生。
第二集 经典永存
缪志明是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的教师,十多年来他收藏了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物,其中仅解放前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就有二十多本,作为文物收藏的爱好者,缪志明梦寐以求的是他从未见到过的、由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陈望道先生在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1975年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找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问是否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他想再看一眼。陈望道先生看着病重中总理期望的眼神,无奈地摇了摇头。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党员,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这本小册子就是周恩来总理要找的我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刘集村是中国北方一个极普通的村庄。1925年春,这个村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刘集党支部。作为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它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一度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当地的“小莫斯科”。上世纪二十年代,是《共产党宣言》使得这个村庄开始了改变自身命运以及中国命运的伟大实践,也正是这里一群头顶高粱花子的农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一本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这也是目前我省保存至今的唯一一本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国内所存数量也是极少。这本于1920年8月出版、中国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行量当时仅为1000册,是唯一在农民中流传、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
第三集 《欢庆的日子》(上)
每逢国庆盛典,当天安门广场上礼炮声隆隆响起,孩子们手里的气球在同一时间起飞,广场顿时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是谁在指挥孩子们放飞气球呢?
当年组织气球放飞工作的就是李永明,今年已经70多了。1958年调入北京团市委从事少先队组织工作,四十年来,每一次国庆庆祝活动,他都会参加。因为工作关系,李永明保留了很多国庆庆典时的请柬。退休后,他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正当红色收藏热的兴起,李永明便围绕着国庆的主题搞起了收藏,一坚持就是十几个年头。如今,从1950年至今,每一次国庆游行庆典都在李永明的收藏之中。
在国庆庆典上能够代表全国的少先队员登上天安门城楼给主席献花,是孩子们的梦想。而对于献花少年的人选,更是精挑细选,柳百坚就曾幸运地被选中。当年,全家人的兴奋和理发师精心修剪却因激动而把自己头发剪错的点点滴滴都清晰地留在柳百坚的记忆里。如今,给毛主席献花时穿的衣服依然完好的保存在他的箱底。
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的庆典盛大空前,在那一年的国庆晚会上,著名音乐家胡德风作为大合唱《祖国颂》的首场指挥登台表演。那一年,胡德风只有33岁。这首有刘炽作词、乔羽作曲的《祖国颂》热情而优美地展现了祖国大地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象,气息宽广,意境壮丽,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与民族自豪的炽烈感情。从此成为国庆庆典的经典合唱曲目。
第四集 欢庆的日子(下)
1959年李永明已经参加了工作,在北京市团委负责组织少先队参加国庆游行。在李永明的藏品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证件,面积不大,证件背面写着“…………(看旗子举花)”的字样,原来这个证件是专门为在广场上组字的孩子印制的。
当年11岁的赵京平就在国庆游行队伍里举花,自制花束的细节她现在记忆犹新。国庆游行对服装的要求也很严格,女孩子们都希望在那天穿上最漂亮的花裙子,男孩子们则把衣服和红领巾洗了又洗,熨了又熨。现在已经是196中学的校长李庭芳,当年还用粉笔把白球鞋涂了又涂。
我们在李永明的收藏里还看到了1964年的观礼证,和观礼证一起收藏着的还有一张李永明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拍的照片。那时天安门城楼还没有向游人开放,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在当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更不要说留影纪念了。由于工作关系,李永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拍下了这张照片。在当时来说,这是明显违反纪律的,于是李永明一直将它珍藏着,直到1984年才敢把它拿出来。
1984年的国庆游行是我国第一次利用国际卫星向全世界直播,这是已身为指挥部成员的李永明负责的是游行队伍进入天安门前的监督把关。就在李永明他们细心监控时,忽然从大学生游行队伍里冒出了一个白色的东西。李永明在指挥车上看到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原来那是一幅自制的标语,上面写着“小平您好”,按照规定,游行队伍中不能出现任何预案中没有的东西,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永明和指挥部同事毅然决定放行,从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传遍了全世界。
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了李永明一生的骄傲,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李永明期望能永久珍藏这段难忘的记忆。为此,他保存了国庆35周年所能收集到的所有的东西。如今,每当翻开这些珍贵的藏品,李永明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欢庆的日子。
第五集 往事可追
2004年11月23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一枚新四军时期的邮票,“稿字”六方联,文章说这枚邮票价值人民币两千万元。看了报纸的金铁华十分兴奋,他认为自己的一枚同时期的贴有毛主席像的邮封,也许比“稿字”六方联更加珍贵,便决定请著名邮票收藏家沈增华给看看。
说起来,金铁华也是北京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爱好者了,它的收藏属于无主题变奏,凡是有毛泽东像的,他都收。金铁华的收藏,也是只进不出,家里有间六、七平米大的卧室,被他的藏品占得满满的,东西摆得铺天盖地,他还在不断地买入。在收藏圈儿里,金铁华是有名的谦虚厚道,见了同行都称老师。有这一好便有百好,他常常能够得到许多特殊的机会。听说它专门收集各种带毛泽东像的藏品,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后代们,邀请他去喝毛泽东曾孙的满月喜酒。从喜宴上,金铁华带回了印有毛家三代人照片的贺卡和一套瓷具,这使他的收藏又增加了一份精品。
七旬老人,半世纪藏书一万余册、藏报六千多张,尤其对毛泽东著作情有独钟,现有各种版本的“毛著”二千余册,占其收藏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数百本在国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里都未见列入。
这位老人就是奚景鹏老人,今年72岁,一生爱好收藏。12年前从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党委组织部长任上退休后,更是乐于此业,为何要收藏这么多的毛泽东著作呢?奚景鹏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人事、干部组织工作,因此他把自己收集这些红色文献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为了学习、为了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而退休以后,奚景鹏开始对自己的收藏进行研究,他认为,对毛主席著作的研究能使收藏得以升华。
责编:小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