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彭、杜鹏、杨燕毅教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说到现代戏,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现代戏?现代戏应该是表现当代生活的时装戏。早在京剧形成初期就有现代戏了,我国的第一出现代名叫《烟鬼叹》,是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同期的著名老生演员,当时的兴金钰领班人薛印轩自编自演的一出独有剧目。剧情讲述了因吸食鸦片而导致倾家荡产、历数了鸦片之危害,是一出反帝、反吸毒进步思想的戏,也是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在戏曲中的场景和道具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且不说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虚拟化表演的生动,就是这空荡荡的舞台,在戏里可以是宫廷、王府、农舍、荒郊,一根鞭子可以代表一匹马一头驴,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从它诞生直到今天的戏曲舞台,它一直贯彻始终。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场,情节规定杨子荣要骑卷毛青鬃马,而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杨子荣手持一根马鞭穿梭在无边的林海雪原。这就是继承了传统戏曲中以马鞭代马匹,再配以舞蹈造型的虚拟表演手法。在传统戏中还有代表车辆的“车旗”(两只旗子上画车轮)以及“城片”(《空城计》)中代表城墙、“云片”代表云彩等许多夸张了的象征性的道具。达到与虚拟表演相得益彰的境界。
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以鞭代马驰骋在茫茫雪原,为消灭座山雕化妆改扮胡彪直奔威虎山,从右手扬鞭步行出场,一个水上漂式的圆场,紧接着扬鞭催马的边唱边舞,整个段落干净利落,一招一式准确无误,潇洒威武,可以说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完成得精彩绝伦。尤其是杨子荣在“把虎搭着,把马牵着”的吆喝声中亮相,昂然前行的表演动作,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就是杨子荣在打进匪窟前的首战告捷。
戏曲的程式动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的特点是要比生活真实夸张、美化、有节奏感、还规范化,所以在演出“以鞭代马”这种虚拟的通俗易懂的表演时,每当观众看到演员扬鞭步行出场就会联想到这是剧中人“乘马”而行。
再说在舞台上的“乘马”而行,动作有讲究,我国卓越的武生表演艺术家张云溪先生曾对“以鞭代马”表演中有些演员的纰漏现象给以指出:他说,在勒马之前不应打马一鞭,但有的演员不用心,却在扬鞭步行出场,走到台前侧身回手向后抽打一鞭,接连做个勒马姿势就此起唱或念白……这一抽鞭是催马,但紧接着一个勒马动作,这一抽一勒两个动作不就矛盾了么?幸好是在舞台上“以鞭代马”在演戏,要是在现实生活这匹马刚被抽了一鞭正奋蹄疾奔,忽又被勒的收蹄止步,那还不发脾气尥蹶子,把人甩下鞍来摔个鼻青脸肿。看来这一抽鞭紧接着一个勒马既不合乎逻辑与规矩又危险万分。当然,杨子荣没有这样做。
上面我们说到舞台上的“以鞭代马”有讲究,就连在表演中的下马都有说头:下马的讲究就更严谨了,我们平时在舞台上看到的“以鞭代马”者都是在马的左侧下马,但也有的人“马头”还向着观众,表演者先抬脚从“马的右侧”“下马”了,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是“以鞭代马”但下马动作也需随情况变化而变化,在“下场门”一侧下马或把马头掉向后台,或把下马动作左右更换一下。
由“以鞭代马”引发的话题使我们联想到在戏曲舞台上有诸多此类情况应予以注意:象《打渔杀家》中的肖恩父女划船,船桨后划,一般身形不应该随同后仰,在“以桨代船”的虚拟表演中,木桨向后划时身体需配合摇晃前倾,当木桨往前甩去,这时候身体才摇晃后仰。只有这样才显示出“船在前行”的动态,动作也好看了、也符合生活中划船的规律。
看来戏曲中的程式动作一定要讲究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这样观众才看的明白,演员自己演起来也得心应手。
面对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以鞭代马飞驰在舞台上,不仅看到他乘马驰骋的风采,在他的动作中也似乎看到了他的跨下骏马扬头奋蹄的雄姿,在加上他的挥鞭圆场、鹞子翻身、探海式的旋转更显示出英雄气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