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寻古??寿春古城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25日 14:53)
这是一张战国初期的割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楚国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阔领土,是战国七雄中领土面积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国家,100多年后的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地未被秦国取代,末路穷途的楚王考烈为了逃避秦国,只得自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迁都寿春。
在今天的安徽地图上,这个叫寿县的地方就是当年楚国最后都城的所在地,也是楚王朝最终的灭亡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作寿春、寿阳、寿州、郢都,不过今天的人们仍然习惯称它为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在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23年的19年时间里,寿春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不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古城并不是楚国的亡国之都,它只是当时楚都郢西北角的一部分。而当年楚都的中心在今天寿县城西的柏家台。今天的寿春古城墙是南宋嘉定年间重建的,据说早些年的人们仍然可以从城墙上找到印有“建康都统许俊”字样的城砖。和我国所有古老城池一样,寿春城墙自古就担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不过,由于淮河淝水在城西北交汇。而历史上,淮河十年九涝。从隋朝开皇元年到民国三十五年,淮河平均每一百年就发生水灾94次。紧邻淮河的特殊位置给了寿春城墙更多的要求。
寿春古城的四座城门各有瓮城,除南门外,东、西、北三门的瓮城门与城门均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我们看到的东门宾阳门的瓮城门与与城门平行错位,而北门靖淮门的瓮城门则朝西开立,西门定湖门的瓮城门朝北开立,这种设置实际正是是智斗洪水的需要,因为水势到这里可以形成缓慢的涡流,能减轻凶猛的洪水对内城的冲撞。城内筑有护城河,东北和西南角低洼的地方建有涵洞,能够控制城内外水的排进,不管雨水多大,城内都不会有积水内涝。
城东门的这两块石碑上记载了1954年和1991年,安徽两次特大洪灾发生时,寿春城外的最高水位。据说两次无情的洪水来临时,这座淮河边上的古城都被围困了50多天。水位最高的时候,人们可在城墙垛上濯足洗手,城内却安然无恙,一切运转如常。
寿春古城墙每块城砖都记载了古城沧桑的风雨和城与人患难与共的历程。几经战争的烟火和洪水的侵蚀冲刷,古城池留下了斑驳的色彩和历史的印痕。不过,也许正是抵御洪水的现实作用,才是古城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2000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责编:王云云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