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频道 > 地图上的故事 > 正文

《北京的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1日 19:56)

  来到北京,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就是北京带门字的地名很多,它们就好象是这座城市里的坐标一样。虽然现在它们大多已经消失,但是对于古老的北京城而言,它们却是那段往昔岁月里最真实的记忆。

  守卫了北京近千年的城门,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们化身为能够连接今天与历史的时空之门,悠悠地向人们讲述着关于北京城那亘古绵长的过往。

  说起北京的城门,老北京人都会首先说这样一句话:“内九外七皇城四”。它告诉人们的就是在这重重的城圈上,到底开辟了多少个门。其中的“内九”,指的就是以正阳门为中心,内城的九座城门。这内城里的九门也被称为“京师九门”,它们是当年北京城里防守最严密,也是最重要的门了。

  “外七”指的则是明朝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时增修的外城城门。外城的门围括出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区域,那里是原来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而京城里最安静、最威严的地方则要数皇城了,它是紫禁城的外围城墙,四座皇城大门壁垒出皇家禁地的森严。

  十六座城门就像是控制着整个京城出入的阀门一样,令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落而息。而为了让所有城门能够在同一时刻开启或关闭,人们便以钟楼的钟声作为启闭城门的号令。对于守卫皇城的京师九门来说,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只要钟楼的钟一敲响,除崇文门外,其余八座城门就会开始打一种被称为典的金属敲击器。据说当时北京是晚上十点关城门的,每次关门都要打三次典,每打一下,门都只关上一部分,直到打第三下时才完全关闭。就像那时人们形容的“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否则除非有特殊命令开门,任何人都是不能被通融的。

  过去在北京的老话儿里,还有一句“九门八典一口钟”的说法,它指的是,当年京师九门中,只有崇文门与其它八门不同,它的城楼上敲的是钟而不是典。因为崇文门是税关,也是漕运的终点,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停泊在崇文门外的运河上,等候检查和交纳税金。钟声要比典声响许多,能传到远处的运河上,这样即使人声鼎沸,船上的人也能听见开城、关城的声音。

  钟声、典声互相呼应,悠远苍凉的声音回荡在北京城里,而在被重重城圈包围着紫禁城里,皇家一族是否也是伴随着这声声钟鸣迎来送往每一个月落日出呢?

责编:纪东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