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

屈辱的记忆——客邮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8日 16:11

  这是北京东交民巷里的一座建筑,看起来很平常的房子,但在它的外墙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块牌子,上面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我国邮政史上一段屈辱的记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作为国家主权之一的邮政经营也成了侵略者觊觎的目标。

  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两种邮政机构:官办的驿站和民办的民信局,虽然它们已各自形成覆盖全国的通信网,但都不办理对外通信业务。

  于是英国首先借口方便本国侨民通信,陆续在广州、香港、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重要港口城市设立邮局。之后,法、美、德、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也效仿英国,相继在我国领土上开设邮局。

  对于这一侵犯主权的行径,昏聩的清政府非但不予抵制,反而称之为“客邮”。可实际上,这些客邮局打着服务本国侨民的幌子,却越权收寄中国人的邮件。它们还在中国的土地上,按其本国的邮政章程收费,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邮戳,严重影响了中国邮政业的正常发展。

  随着“客邮”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日益加重,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提出交涉,要求裁撤客邮局。但反复交涉的结果却是:这些所谓的“客邮”局非但没有被撤消,数量反而越来越多,通邮范围也越来越大,逐渐从沿海沿江的口岸深入到了内地城市,俄国开辟了北京与恰克图之间的邮路,德国沿胶济铁路大量开设邮局,法国则在中国西南的蒙自、贵阳、成都、重庆等地设立邮局。当时,仅在北京的这条东交民巷内,就设有英、法等多个国家的客邮局。

  由于这些“客邮”局不接受海关检查,所以在他们的进出口邮件中,经常夹带走私珠宝、药材等贵重物品,使中国政府损失了巨额关税。他们还利用邮件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给中国百姓带来严重危害。

  直到1921年,中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再次提出撤消在华客邮局的提案,在保证了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英、法、美等国才同意关闭了各自的客邮局。但日本在东北南满铁路沿线却仍保留着一些客邮局,拒不撤消。这些邮局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正式关闭,中国邮政近百年的屈辱也终于成为了历史。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