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

话说民邮——鸿雁传书(上)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31日 09:11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千百年来,这一行行满含深情的诗句,向人们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

  现在人们说起书信往来,常常会用“鸿雁传书”来形容,可为什么这样说呢?追溯这个词句的源头,我们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一个叫苏武的使臣前往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准备回国时,却受别人的牵连而被匈奴扣押,匈奴将他押送到北方更加偏远寒冷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牧羊。

  19年后,汉朝派使者来到匈奴要求释放苏武,匈奴的首领单于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汉朝使者对单于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书信,证明他确实还活着,单于没办法,只好将苏武放回了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开来,成为千古佳话。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通信的困难。普通百姓没有专门的通信渠道,所以只好幻想让天上的飞鸟来给他们传递家书,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其实,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全国建立了庞大而完备的邮驿系统,驿站林立,驿马飞驰已是很常见的景象,但是这种驿站网络只为官府传递公文和军情,私人通信却只能望驿兴叹,另想办法了。

  于是,托人捎信便成为古代民间最为可行的通信方式,人们希望通过它与远方的亲友传递音讯,联络感情,可是,要想实现这最基本的愿望,也是很难。

  (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这是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中的一段,苏三遭人陷害被判为死罪,她在被押解离开洪洞县的那天,想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诉情人王金龙,希望他来解救。但是,王金龙远在南京,距离洪洞县有1000多里路,苏三一时间找不到顺路可以捎信的人,只能带着深深的失望走了。

  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象苏三这样有信却难传递的事非常普遍,山高水远,长路漫漫,即使有人帮忙捎信,亲人间书信往来一次,也可能要花去几年时间。

  不过,能和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这无疑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为有些家书永远都无法传递到收信人的手里,特别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