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直击幕后

走向格拉丹东—《再说长江》赴青海长江源头拍摄纪实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03日 15:01

  姝儿:欢迎收看《电视你我他》,我是姝儿,自从我们节目播出了我的幕后同行的故事之后呢,有很多观众都给我们写信.你看,河北省涿鹿县北关大街36号的王志山先生在给我们的来信中曾这样写到,他说,我一直是《电视你我他》的忠实观众,上次你们播的幕后记者的故事让我很感动。记者他们虽不是名人,但是他们比名人更让老百姓尊重。他们没有职务,但是他们更有职业道德;他们不是富翁,但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为钱所动,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代表千百万百姓的呼声。我想,像这样的评价是对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最好的鼓励和鞭策。那也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这期我们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群记者,他们面对不是战争,也不是疾病。但是他们在这次的采访任务当中时刻经受着考验。

  解说:

  2004年7月31日,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全体成员在青海省的格尔木集结侯命。

  源头拍摄总领队刘文:现在我宣布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长江源头科考行动和拍摄正式出发!

  解说:

  几小时之后,装备精良的车队,沿青藏铁路线在雪域高原向南疾驶。从海拔2800米到5100米,经过一天跋涉,剧组终于抵达素有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沱沱河畔。

  统筹赵冲:一个小时之后给了我们当头一喝,所有的人好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摄像师陈立新:刚到的晚上吃的东西都吐了。昨天从早上到晚上吃的饭也都吐了,今天早上没有吃,补一点血糖。

  解说:

  作为唯一一名随队采访的女记者,年轻的于婷婷,面对同样严重的高原反应,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兴奋与冲动。

  记者于婷婷:我们将在沱沱河沿休整两天,然后再前往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据说从这里到格拉丹冬路程并不遥远,但路况要艰难得多,我们将密切跟踪科考行动及时发回报道。

  领队张书清: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对格拉丹冬长江源的考察从沱沱河出发。

  解说:

  8辆吉普、三辆东风牵引车、一行52人,乘着高原难得的月夜,发起了对此次拍摄目的地——长江源头的行动。

  距离格拉丹冬雪山虽然只有200公里,可这段路程极其艰险,有数不清的沼泽、泥潭,有超过2公里宽的网状河流,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

  编导黄宁:到了一条河,这条河叫尕曲,这个曲在藏语里就叫河。等我们走到那里的时候,车陷了。

  统筹赵冲:真的是当头棒喝,没想到。

  编导 黄宁:刹那间,一片空白。

  编导 黄宁:当我恢复记忆的时候,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也是在澜沧江边上,一个卡车陷进去了,卷走了几个人。那么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看到今天这种情况,我当时心里一紧。

  统筹 赵冲:这个时候是非常紧张的。

  车不要动,现在车先不要动。把档摘了,但是要着着车,不要熄火。

  编导 黄宁:我当时想到的就是生命的重要。

  统筹 赵冲:车上还有设备,人都在车上没下来。

  编导 黄宁:一切一切都是要把人抢救下来。

  解说:

  重达11吨的牵引车深陷激流,这种情況即便是在平原都是一般人力所不能及的。更何況是在海拔4800米,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

  编导 黄宁:当时岸上的情况很混乱,喊什么的都有。当时非常紧张想尽一切办法来抢救这个车。

  统筹 赵冲:有一个叫格来的一个同志。

  编导 黄宁:可可西里的藏族同胞,他是干警。

  统筹 赵冲:穿上我们买的雨裤,然后就跳到河里。

  解说:

  水流越來越湍急,车也越陷越深,车里的装备已经有一半淹到水里。

  车上的人紧张地把设备,往高的位置上挪;水中的格来也在艰难地慢慢向陷车靠拢。

  记者 苑文刚:那个河水特别深,特别凉。

  录音师 刘欣:所有的人都踩在水里,但是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踩在水里面。

  解说:

  几乎所有的人都全神贯注于营救被陷车辆的时候,另外一种危险正悄悄逼近。

  统筹 赵冲:水面是越来越宽了

  编导 黄宁:而且从车上不断传来信号就是说我们车在往下陷

  编导 黄宁:就在这种时候我回过头,就看岸上的人群,我突然看到一只眼睛这只眼睛示意我,让我过去。

  编导 黄宁:这是一个老科学家叫武素功,他说你看西边的天阴云密布,马上要下大暴雨。如果我们不赶在大雨之前安营扎寨的话,那这52人都要在这里浇着是很危险的。因为雨一淋,人就可能感冒,一感冒在高原就要引起两种病,一个是胸水肿,一个是脑水肿。非常危险。

  解说:

  相信知识、相信科学。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要往格拉丹冬雪山挺进,作为领队的黄宁明白,必须依靠科学和知识,不能再蛮干了。

  摄制组用最快的速度把被陷车辆上的人和拍摄器材运送上岸,安营扎寨。

  就在营地搭建完毕后不一会儿的时间里,一场暴雨从天而降。

  解说:

  兩天之后,格拉丹冬雪山終于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编导 黄宁:我和车上另外一个编导 叫史强,青海电视台的。当时我们两个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记者 于婷婷:那天我到达了,我就特别想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北京。

  徐俐:现在我们就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连线正在现场的中国新闻记者,于婷婷,婷婷你好!

  记者 于婷婷:你好徐俐!

  徐俐:终于到达长江源头了,心情怎么样?

  记者 于婷婷:我非常地激动,虽然这里的海拔应该是5300米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雪山的脚下,我现在是在这里为您做现场报道。

  解说:

  这里就是母亲河长江的源头。

  鲜花与草场共舞。

  蓝天与白云齐唱,

  明亮的星星、銀色的月光、织热的车灯、喧腾的锅庄,所有的美好都在这一刻凝結成了永恒的回忆。

  解说:

  高原的气候是多变的,也也许是老天要再一次考验这些勇敢者的意志。一夜之间,漫天风雪锁住人们的视线。但《再说长江》的第一个镜头正式开拍了。

  《再说长江》总导演 李进朱: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这20年来长江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这个片子想通过长江的变化来体现中国的变化。运用最先进的高清的电视手段来进行拍摄,同时调用了从航空到水下以及各种拍摄手段,奉献给观众一个全景式的、史诗性的长江的大型纪录片。

  编导 黄宁:我能走到长江源头这真的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摄像师 朱奕: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去到那样的一种地方。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为了达到拍好长江源头的画面所付出的努力。

  统筹 赵冲:团结的力量。

  记者 于婷婷:再苦再累也值得。特别净化人心灵的一个地方。

  工程师 刘新: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编辑:蔡丽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