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直击幕后

他们战斗在第一线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21日 17:17

  2003年, 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五”飞天等等,这些历史风云也为我们推出了忠实纪录她们的风云记者。

  冀慧彦,一位用镜头记录时空的人。


  在中央电视台,每一次跟战争、军事有关的报道中都会有他的身影。尤其是今年年初,水均益、冀慧彦等五人报道组前往伊拉克为我们发回了战事报道,让人们记住了镜头后的战地记者。那时候每天前方传回的报道,虽不多见老冀的身影,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他一定用1.84米的威武身材扛着摄像机、冒着硝烟,为观众抢拍着最真实的场面。

  伊拉克归来,冀慧彦洗去战争的灰尘,就投入到六国反恐军事演习、抗击洪水等报道中。老冀用最快的节奏、最饱满的热情做着军事记者,当然最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是有关“神五”的报道。


   记者冀慧彦:限制人数比较紧,一共才允许去7个记者,中央电视台允许去2个记者。两个记者要想完成这么大的任务,困难是非常多的。到那儿去采访,最困难的一点就是飞船返回时的变数比较大,它不可能可钉可卯的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因为受风向、风速等方面的影响。要想在第一时间拍到飞船,拍到首航员出舱的镜头,所以只有要求上直升机。如果返回非常顺利,我们就有可能拍到降落伞返回的镜头,如果我们拍到的话,那绝对是独家了。从这一点上看,在地面上有地面的好处。所以,我们两个就分工,一个上直升机,一个在地面。


  我问记者梁新的第一句话就是:“拍到降落伞没有?”他说:“拍到了!”这时候我心里特别激动,因为这个镜头太珍贵了,为了拍到这个镜头,中央电视台曾经设想去100台摄像机。我们只有1台摄像机,就把这个镜头拍下来了,确实挺让人激动的。在等待的时候,老百姓去的非常多,大家都想在第一时间目睹中国第一飞天英雄。作为记者,我们可能有一点点特权,但是在欢乐的人群之间一点特权都没有了,本来我在杨利伟的前面,准备边退边拍,跟着一起到医保车 刚走了没有5米,我就被欢乐的人群给击倒了,还非常狼狈的躺在地下,大家抬着杨利伟,呼喊着杨利伟的名字,兴高采烈地从我身上踩过去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怎么结尾?怎么把这个尾结得更漂亮一点?我想起来了有很多围在周围的技术人员,还有参加整个任务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还有几十年的一些老专家。我想应该在这个时候让观众看看他们。


  新闻并不只是这些辉煌的时刻,那些从最底层人群中发出的声音,也许更能打动你。曲长缨就是倾听这些声音的一名记者。

  常看《焦点访谈》节目的观众,一定会说这可是《焦点访谈》的一员老将。采访经验丰富的曲长缨一般会被派去报道一些急难险重的活儿。比方说,今年临汾突发矿难,他被派去调查真相。当时表面看来似铁板钉钉的矿难,却凭着他从矿工遗物中找到的一个破旧电话本,一层层展开,一环环逼近,真正的矿工死亡名单终于昭然于世。曲长缨也就成了难选题的专访户。


   记者曲长缨:现在的节目越做越难了,往往调查一件事费的时间比原来多一倍、两倍,而且各地对我们的防范和戒备也是比较紧的。

  一回到北京,老曲就进入到紧张的后期制作中。这时候最较劲,既要看拍摄带,又要不受各方干扰,要最客观、最公正的把事实的真相用镜头连缀起来。紧张程度一点也不比在前方采访差。

  片子总算出来了,这时候还要请相关领导帮着把把关。领导说了,前面的东西太少了。

  没的说,赶紧去改,这就是《焦点访谈》的风格,哪怕节目里有一个镜头、一句话没有表达清晰,那也要去补充采访。曲长缨他们又拿起设备出发了。

(编辑:李雪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