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少儿为师 拍好少儿节目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15日 10:46
拜少儿为师 拍好少儿节目——DV专题《少年摄影师眼中的动画城》导演阐述
作者: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动画片部 陈晓莱(《动画城》栏目主编)
孙 启 元 12岁 北大附小六{二}班小学生
江 瑞 12岁 北京理工大附小六{一}班小学生
甄紫康男 8岁 北京石曲学院附小二{六}班小学生
以上这三名小学生在2001年《动画城》七周岁大联欢活动中,被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动画城的导演聘请,承担这次大型节目的侧记和花絮摄影任务,并完成了30分钟的少儿DV电视片的任务,节目播出后,引来一片议论。有人说:小孩子视线低,总用仰拍机位,让人看不习惯。(作者:好一个不习惯,好一个专家语气!)有人说:没有起幅落幅,从头到尾晃晃悠悠,还老是走火。(作者:满嘴的专业摄影词儿,还不把孩子吓爬下!)有人说:这片子走得太远了,小学生连正常的作文表达都弄不清楚,哪能驾驭电视这综合艺术。也有人说:这是少儿DV的一次大胆成功尝试,儿童有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儿童有儿童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独有的心态,他们的兴趣点原本就和成人不同,此次尝试不能不说是一次以儿童为本,说儿童话,让儿童说话的一次生动体验,它所引发的是儿童节目创作的一次理性思考。更有人说:让小摄影师脱离成人视线,自选目标,培养采访对象,养成全局观念,培养协调合作习惯,且不说作品成功与否,单就这件事的创意本身就十分值得称道,这也是理论界喊了好几年的事儿,这回终于让中央电视台抢了先。
为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以后的创作,作者在策划书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联想把这次实验的一些感觉写下来与同行共勉。
一、不满足现状的导演心态、办儿童节目要不要拜儿童为师?
二、节目是否提供了让儿童参与DV摄影的基础和可能
三、少年摄影师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四、剧组的特别提示
五、少儿摄影师眼中的动画城
一、不满足现状的导演心态、办儿童节目要不要拜儿童为师?
近来,我们发现在大量的少儿电视节目中,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现方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少儿电视工作者们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儿童电视剧、TOP探险、竞猜竞赛,卡通剧、课本剧等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也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不同类型的节目。尽管如此,在很多节目中还是存在成人化倾向,很一本正经,说教式地引导孩子的行为规范,孩子们看不到适合他们口味的节目,也就容易“消化不良”,孩子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做节目的叔叔阿姨口口声声说是要听我们的意见,可又有谁或哪个节目能真正听听我们的,了解了解我们的心里到底在怎么想!打开电视,总是你说,我听,我们都听烦了,什么时候,能听听我们的?!
对,让孩子们当被拍摄主体,同时让他们的伙伴们当拍摄者,节目中最主要的工作让他们来完成一回,我们来当把配角儿,这便是我们这次拜儿童为师向儿童学习办节目的初衷。
二.、节目是否提供了让儿童参与DV摄影的基础和可能
被摄体是一台少儿综艺节目,2001年7月24日是动画城开播七周年的庆典日,以往,动画城都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或展望,或回顾的办法,组织摄影班子,拍摄一部观众参与、创品牌、创效益的电视节目。2001年,动画城创作班子提出了一个新的点子,能否请全国与动画城同月同日生的大小观众,走进《动画城》,进行一个“欢歌笑语同一处,喜迎生辰在今天”的生日聚会,这个创意论证完成的时候,动画城七周年办公室马上沸腾起来了,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电话应接不暇。在动画城的节日里,325名大大小小的寿星们在属于他们喜爱的动画城里尽情展示才才艺,参观动画机房了解动画制作过程,登上中央电视塔饱览京城美景,与动画城的主持人面对面,过把主持瘾……
节目的参加主体是孩子,动画城栏目近年来培养了一个数字庞大的节目收视群,从索福瑞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在每天17:30___18:30开机率中的53%,是看动画城节目的,在国际慕尼黑少儿节目评审材料附件中我们了解到,在世界常规的13种儿童节目类型中,动画片稳居排名之首,大量卡通迷中,所占份额最大的还是少年儿童。
节目的组织者是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参与工作的人都经过电视或文学专业培训,有着六年以上从事电视工作的经验,对拍摄节目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不容置疑难,但是,为什么还拜儿童为师,向儿童摄影师学习电视制作,是什么迫使节目的编创者产生眼睛向下看,蹲下来倾听儿童的真实声音想法呢?成人编导能否“躲”起来,让本该属于孩子的舞台归还给孩子们。这可能性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