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业现状调查报告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14:15
(中国动画网 世界经理人周刊)
国内动画业,差距不仅仅是20年
“在过去近20年的历史中,国内90%以上的动画公司都只在从事国外动画的加工工作,整个国内动画市场面临着急剧萎缩的困境。”作为一个有着16年从业经历的动画人,杭州安利星电脑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何志祥总经理回顾往昔,感慨万千。
早在40年前,万籁鸣导演的一部《大闹天宫》曾让国人骄傲无比。当时,被尊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纯也专程赶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向“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拜师学艺。之后,《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小燕子》、《三个和尚没水喝》、《牧童》、《金猴降妖》等一系列经典国产动画片伴随当时的孩子度过了充满趣味的童年。然而,当日本、欧美等国的动画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之时,国内的动画却在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的不断争论之中,跌入了一个令人迷茫的低潮。
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日本现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于是,外国动画乘虚而入,在《狮子王》、《海底总动员》、《蜡笔小新》等等“泊来动画”迎来上座与收视狂潮的同时,国产影片的全年票房收入却不到40%,更不用说仅有的几部国产动画片了。而电视市场的国产片比例一度只有10%左右。在音像市场、印刷市场、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等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漫画书吧、卡通吧、电玩及娱乐网络市场里,到处都是洋品牌的踪迹。我国巨大的卡通市场潜力正被外商大力挖掘,每年造成直接损失数十亿之多。不少专家在业界人士座谈时都曾痛心疾首地表示,国内动画的差距是在创作理念、台本构思、后期制作以及发行销售上全方位的落后,这不仅是每一个动画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痛处所在。
从曾经的风格到技巧都独树一帜,到现在远远落在世界动画强国之后,到底是什么束缚了中国动漫业的脚步?
“概念先行”使观众大量流失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文化产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于是就太想通过动画片来告诉人们一些东西,因此政治性要求太高,娱乐性和趣味性不足,限制了产品本身的发展。”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研究规划处处长吴江波的解释直指造成国内文化产业现状的共因。由于概念先行和“儿童本位”理念的缺失,制作人的姿态往往居高临下,使得国产动画片与好玩好看的国外动画片相去甚远。而且,就动画的客户群来说,应该是对全年龄段开放的,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也是《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片的成功之处。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的观念是动画片是哄孩子的东西,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之能事,题材陈旧、剧情老套,缺乏有血有肉的人物设计和大胆创新的故事情节。
产业链断层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除了故事本身缺乏吸引力之外,市场运作手段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动画形象顺利进入流通领域的一块“绊脚石”。按照国际惯例,动画片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而且,后一个层次比前一个层次的收入要大、周期要长。以日本动画片《变形金刚》为例,它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是完全免费提供给电视台播放的,但之后就因为动画片带动的相关产品而收益50个亿!
“动画制作项目收回成本的途径不是电视播放,而是音像制品及其衍生产品。动画产业70%的利润是通过衍生产品实现的。”三辰“蓝猫”的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援引日、美等国的实例说,“即使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国产大片《宝莲灯》和新近推出的《梁祝》等,都谈不上较好地开发了相关衍生产品。”这一观点得到了《科园月刊-梦幻总动员》杂志社执行主编朱辰磊的认同,他介绍,日本东映集团等公司在投入制作一部动画片之前,已做好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送之际,相关产品也开始热卖,资金回收、市场开拓、卡通形象推广等系列工作都同时开展。所谓“产业链”并不神秘,无非是精心策划的产物。可惜,“这种广告意识还没有得到中国动画界的共识。”
“血本无归”浇灭投资热情
“产业链”的断层,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是制作费用与播映收入的严重背离,这使动画投资机构资金不足的现状“雪上加霜”。一方面,动画片制作投入大,以目前的行情计算,每分钟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成本在1.2万元至2万元左右,而动画电影如《宝莲灯》的制作成本则高达每分钟14万元,投入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制作一部动画片并不稀奇。有资料表明,中央电视台每分钟500元的收购价大概算得上是全国最高的,而一般地方电视台每分钟收购价仅8元至10元,至多不超过30元。正如何志祥所说,“任何企业都是讲求现实利润的。”在血本无归的现实面前,投资热情被打击殆尽,投资者对动画市场望而却步。
人才瓶颈引发新一轮恶性循环
由于国内动画市场的日渐萎靡,大量原创动画人才相继流失,造成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一位业内人士在表述国内动画人才流向时遗憾地说,在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下,国外制作单位纷纷把动画片的动画和上色两个劳动密集型环节交由中国的动画公司完成。因此目前的现状是国内一二流的动画人才都在给别人打工,三四流的人才从事国内动画的原创。同时,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制作高峰,但杭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设计系副主任黄伟依然认为,大量工匠型人才涌现,原创和后期制作型人才缺乏又成为国内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虽然“振兴中国动画产业”的口号喊了许久,但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内动画产业举步维艰。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动画业,需要内外环境的共同努力。
今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从体制、政策、市场管理等方面为促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提出了不少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对国产动画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我国动画产业在经历近20年的迷茫后,终于见到了曙光”。有专家分析说,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强和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一两年内,我国动画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