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的假期里:北京“快乐ABC”小组的女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旁,认真收看著名的“青春美少女”小组表演的舞蹈录像,希望从中找到点感觉;同样是坐在电视机前,可贵州坝固中学的吴承江、罗智发所面对的却是一台只有影而无声的“哑巴”电视机。好在看世界拳击大师的比赛,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动作。需要感悟和体会的也是他们那出手的快捷以及对爆发力的掌握;
……
在这部专题片里,人们还能够看到孩子们在为实现他们的目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中那种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而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其缺乏。当“快乐ABC”小组中的一人在校运动会上奔跑时,其余几人激动、兴奋地大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呐喊;吴承江已经在1999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年组的赛马比赛中荣获了冠军,可他还要让冠军的奖牌也同样戴到好朋友罗智发的脖子上。
编导在这里所要昭示的是:南方、北方;男孩、女孩;文明发达的大都市、相对落后的小山乡;阳光下,所有的孩子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孩子为赢得属于自己的这份快乐所付出的努力和劳动都是相同的。用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创造快乐固然值得肯定,而具有一种“团队意识”,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创造快乐的幸福,则更加难能可贵。它是父母所赠、老师所给、全社会所提供的任何有形礼物都无法相比的。这部片子在“六·一”播出,其意义就在于:现在的孩子们所享受到的各种快乐,那是全社会给予的;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快乐,这才是今天的孩子们最需要懂得和学习的。
《阳光下》这部专题片值得称道的第二点是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编导的拍摄视点落在了北京和贵州这两个人文景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差异很大的地区,全片采用了平行发展、交叉表现的“蒙太奇”镜头语言,向观众交待了这两条线在不同空间、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但同一大的时间段内所发生的看似南辕北辙,然而又彼此关联的事情。这一南一北、一阴一阳、一城市一山乡的两个点的选择十分巧妙和新颖,将这七个根本就不曾谋面的少男少女通过平行交叉的“蒙太奇”语言,有机的扭结在一起。这种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与不同寻常,使这部专题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在欣赏上“眼睛为之一亮”,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其实,在以往看到过的诸多专题片中,采用类似表现形式的作品并不在少数,但是表现少儿题材的、且拍摄得有一定分量的作品却很少见到。这部作品的拍摄成功,拓宽了少儿专题节目在创作表现上的思路。
此外,这部专题片在画面的构图和拍摄上,也是颇下功夫的。比如:在夕阳的余辉中,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山脚下,苗族农民在稻田中赶着水牛辛勤地劳动;蜿蜒的山道上,吴承江、罗智发在挥鞭策马,这一切构成了一副浓淡相宜的中国山水画。
还有,为了表现孩子们生活的丰富和情趣爱好的广泛以及健康向上的心态,编导特意拍摄了一组北京“快乐ABC”小组中的一个女孩喂养小兔子、打开笼子门,小兔子撒欢似地奔跑出来的镜头;与这组安静、恬淡、相对静止的画面相衔接着则是吴承江、罗智发他们勒紧躁动不安的枣红马的缰绳,把它牵到山路上,而后策马飞奔的一组跳荡、激烈、充满强烈动感的镜头。这两组画面的组接、对比,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近年来,在专题片的创作中,细节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阳光下》这部作品中,也有像“快乐ABC”小组在观看“青春美少女”表演的录像带时,女孩子的脚踩着音乐的节奏“跳动”这样传神的细节,只可惜这样的镜头太少了。
如果说遗憾的话,那么就是片中这两条线在最后没能找到一个重和点,换句话说,这两条线在最后缺少应该有的“交待”(可能片子在拍摄时尚未有结果)。其实,交待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要通过画面直接表现,有时,通过字幕反而更有震撼力,更能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试想《阳光下》这部片子的结尾,如果通过字幕告诉朋友们,这一南一北两组孩子们努力的结果,是不是这部作品就显得更完整、更有韵味?
据了解,这部专题片是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在新世纪第一个儿童节的特别奉献,从开始策划到节目播出,行程百余里,历时百余日。也许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动画片部的编导们更擅长于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和生产,而对于这种表现当今孩子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心理变化的所谓“现实题材”,就缺乏足够的驾驭和把握能力了。《阳光下》这部专题片的制作与播出,我想应该是一种实力的佐证了。
(责编 大 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