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什么东东?

巧借妙用,别有新意—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观感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3日 10:12

  作者:陈芳

  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电视》杂志社

  

  时常在各种媒体上听到不少电视界人士感叹:如今的电视节目是越来越难搞了,而少儿电视节目更是难中之难,难就难在出新、出奇上。不久前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动画城》节目播出的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不觉眼睛为之一亮。尽管这部卡通轻喜剧还未完全跳出童话剧、人偶剧的框架,但较之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奇独到,巧借妙用,却是不能不说一说的。

  在内容上,这部轻喜剧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近距离地观照今天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与朋友交往之间以及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所为。大到对彩票热的看法,对拍卖的认识、对志愿者的态度;小到为当上一班之长而小恩小惠于他人,因考试成绩糟糕怕爹妈训斥而模仿家长签名等等。这些小聪明、小伎俩甚至是恶作剧,不谛于当今孩子们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精彩片断”的重现。它不仅让大人和孩子们感到熟悉、亲切、生动,而且对剧中抨击和针砭时下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之气在孩子中间的负面影响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倡导诚实正直、脚踏实地,用勤劳与智慧赢得尊敬和荣誉的精神更加崇尚。

  在形式上,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的编导力图在卡通的特性、戏剧的特性、电视节目的要求这三点上寻找到契合点。

  首先,这部轻喜剧中的所有人物,均源自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出品的、在孩子们中间影响甚深的动画片中的经典人物,如阿笨猫、大头儿子、小糊涂神等,且不少造型的性格特征,仍承继于动画片中性格发展的脉络。以往人们看到的童话剧、人偶剧中的人物多是为那个剧专门设计、量身定做,脱离了“这个剧”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就难以流传和广播。但《动画城里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有源可寻。这个源,就是以往播出过的动画片中的人物。早在这台轻喜剧出台之前,孩子们就已经从动画片中认识了这些可爱的卡通伙伴。轻喜剧的推出,不仅使卡通人物深入到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更让他们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从人物的承继性切入,高擎国产动画的大旗,弘扬与宣传本土动画的优秀之作,这个巧妙的切入不能不说是编导者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以往我们在儿童电视节目中看到的童话剧、人偶剧,充其量只能算个“故事”的话,那么,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则引入了更丰富的戏剧技巧,这就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剧中人物身上的运用。剧中“沉思者老师”是一个具有“剧中人”和“剧外旁观者”双重身份的人物,扮演者就是《动画城》节目的主持人哆来咪。在剧中,哆来咪是答疑解惑的老师,承担着剧中角色的功能;在剧外,他又是面对观众,对各种事物做出评点与分析的冷静的旁观者,承担着主持人的功能。他一会儿跳进剧中,一会儿又跳到戏外,可以说是观众与剧的桥梁。

  电视节目要好看,这一点在少儿电视节目中尤其重要。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在突出动画特点的基础上,摈弃传统人偶剧外在形象造型上完全偶形化的方法,采用象征性很强的头饰、演员面部夸张的化装以及艳丽的卡通服装等手段,使演员的表演不再受笨拙的偶形外衣的束缚,特别是人物造型微妙的心理活动都可以通过眼神、嘴角、面部肌肉等细小的变化展示给观众。它摆脱了以往童话剧、人偶剧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上的单一,使人物变得更为鲜活、灵巧,更利于演员用形体和眼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信息爆炸、媒体多元,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电视节目创新、提高固然可喜可贺;巧借妙用出新意也未必不是一条思路。据了解,系列卡通轻喜剧《动画城里的故事》,将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现象继续编、演下去。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在正常完成国产动画片的生产与制作的同时,还相继推出了专题片《阳光下》——“六·一”特别制作,《我和动画城手拉手》——“动画城七周年纪念”;集音乐、歌舞、相声于一身,以展现孩子们自身才艺为主旨的《动画城七周年大联欢》;集参与性、互动性、自我表现性于一体的《首届央视动画城网上填图大赛》等大型专题节目和综艺节目。从这里不难看出,儿童电视节目的编导也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专长向多元性、复合性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集多种优势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将是21世纪的新宠。对于处在媒体中心位置的电视业来说,未来事业的发展同样是复合型编导大展才华、尽现风流的舞台。

  古人云:技不压人。对于电视节目编导来说,这句话同样是至理名言。

  (责编 宝木)

(编辑:胡悦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