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呵护如花生命”(编导:李海冰)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8日 10:22)

  主持人胜春:各位好,欢迎各位收看《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在今天节目开始,我们先请大家看这样一段短片:

  (短片)

  生命 在世界每个角落绽放

  生命 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世界 因生命而美丽

  主持人胜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仅有40秒的一个短片。40秒钟意味着什么呢?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目前世界上每隔40秒钟就会有一个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我们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人各自有各自的苦衷,但当我们面临生命的困境的时候,难道我们的生命真的就显得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吗?今天我们节目关注的就是生命教育的一些话题。首先,让我们请出我们的节目嘉宾: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皮艺军教授。欢迎您,皮教授。

  主持人胜春:皮教授 ,当我们回顾2004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教育”,从您的角度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呢?

  皮艺军教授:这里面的一个中心词是“生命”。其实这个主题就是我们告诉孩子们如何去理解生命,生命到底是什么。人只有在理解了生命之后才能够想到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主持人胜春:说到这个生命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很多的词汇去形容它。但是前不久我们针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让我们开始怀疑对于这样一个年龄、处于花季般年龄的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真正地明白了吗?我们去看一个短片:

  (短片)

  2004年,上海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八个地区的中小学生做了一个有关自杀行为研究的调查。调查是在除初三以外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展开的。在对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的最新调查中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念头,而曾经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也达到15.23%,数据同时显示,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在同时对家长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这类想法一无所知。另据一项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少年的第一致死原因。远远超过每年交通事故、疾病致死数。

  主持人胜春:看过了这段片子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是,这些本来处在一个生命非常美好、非常年轻的这样一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怎么能够把自己跟死亡联系到一块呢?

  皮艺军教授:自杀这种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内因和外因这两个部分。作为内因来说可能孩子的这种心理素质人格方面出现一些障碍这些问题。比如说抑郁症。我们的外因,我们这种现在的学习、还有社会期望、家长期望这些方面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有些压力是足以使得孩子会产生这种念头。而且刚才那种比例已经说明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如果要有这种念头的话,应该值得我们社会来警醒。就是说我们在孩子中间,应该开展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死亡的理解这类的教育。

  主持人胜春: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对于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生和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一下:

  (短片)

  从小到大,袁欣都是父母、亲友眼中的好孩子。小学毕业 ,她被保送升入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在初中的她仍旧成绩优异。摆在14岁少女袁欣面前的路是美好的,但让所有人都难以相信的是,这一切都在不到十二小时的时间里破灭了。1994年9月的一个夜晚, 袁欣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自己家六层高的窗口跳楼自杀。为什么一个花季少女要轻易和死神握手?为什么几小时前还有说有笑的她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事情原来是这样的。1994年9月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上初三的袁欣和同学在操场等待家长会结束 。一个老师从他们身边走过, 袁欣随口说了一句 对老师不太礼貌的评论。班主任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指责不该对老师不尊重。家长会结束,班主任通知袁欣妈妈,星期一袁欣要在家长的带领下,向那位老师道歉。如果老师仍不满意,就要给袁欣一个处分。

  离开学校,袁欣母女到姥姥家参加家庭聚会。一路上妈妈没有再提这件事 ,袁欣也始终没说话。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袁欣回到自己房间,却怎么也睡不着。她反复回想着白天的事。深夜三点,在所有人都熟睡的时候, 袁欣从自己屋子的窗口跳了下去。凌晨三点,晨练的人们发现了昏迷许久的她。经医院抢救,她的生命被保住了,但她的下半身却永远失去了知觉。

  主持人胜春:看过了这段短片之后,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也把故事中这个主人公袁欣请来了。我们请袁欣出场。

  袁 欣:主持人好,皮教授好。

  皮艺军教授:你好。

  主持人胜春:你好,袁欣。应该说我们很高兴你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刚才我们也看到了你的过去的那一幕。我们想知道在你当初要做出自杀这样一个行动之前,那时候你都想了些什么?

  袁 欣:那时候主要就是想怕自己得了那个处分之后,会影响自己的中考。因为处分是一直要记在档案里,随着档案走的。然后,就是高中录取时候的老师的印象。然后如果一直不能撤消的话,带着你升高中、可能升大学,那将来这事记在你的档案了,将来不管你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找什么工作,他第一人看到了这个档案。第一眼都会是有这么一个处分,就对未来特别的恐惧。觉得,哎哟,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就一股脑地就全来了,而且简直是我自己应付不了解决不了的了。

  主持人胜春:袁欣,那个时候你能想象到死亡是什么?死亡又将会给你带来什么?

  袁 欣:那时候想得很简单。就看电视剧,觉得好像挨一刀或者说是跳一下楼就很快就死了。就是这样就是想着,哎呀, 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也没有那么多压力了,就觉得可能一切都会很轻松。

  主持人胜春: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我真的离开这个人世了,我父母怎么办?

  袁 欣:那时候想自己比较多。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只想着自己心想着,我只要这样做,我就不会有烦恼了,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至于他人怎么办,将来怎么样都没有仔细想过。

  主持人胜春:我相信在你成长的岁月当中,一定有很多美好的记忆。那时候当你做出这样一决定的时候你会对过去的美好的记忆有留恋吗?

  袁 欣:有很多留恋。

  主持人胜春:那你没有想过我只要这样做了,这些美好就从此再也不能回到我身边来?

  袁 欣:留恋归留恋,过去的总是过去的,就觉得这则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那将来的烦恼可能无穷无尽的。 所以过去那点留恋也就不是很在意了。

  主持人胜春:当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你到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死亡的这种痛苦?

  袁 欣:在医院抢救的时候。那时候我锁骨骨折,然后呼吸很困难,特别困难,就几乎喘不上来气。我在医院里躺着那时候突然就不想死,那时候并没有想说,哎哟, 我喘不上来气,快死了,真好。赶紧结束算了,不是这么想的。是我说:妈妈! 妈妈!我说,快找医生来救我!快找医生来救我!就是这么叫的,那时候就特别想活命,不知道为什么。

  主持人胜春:皮教授,来帮我们分析一下,她的那时候自己不清楚的为什么,我们怎么解释?

  皮艺军教授:这里边我想,袁欣和其他那些选择自杀或者有轻生念头的这些孩子,她之所以在这方面出现一种错误,就是在于她光想到生命的美好,她没有想到死亡的可怕、死亡的不可逆转、死亡的无限期的这种延续。她不可能复生。她对她这个死亡的后果没有考虑到。于是她就跳下去以后,她就觉得跳下去是一个摆脱烦恼、可以获得快乐的这么一种方式。因为她还是想到快乐,她没有想到这个死亡是一种生命快乐的终结,她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在生命教育中间离不开对于死亡的讨论。

  主持人胜春:中国社会的这个文化背景人们是很忌讳谈死亡的。

  皮艺军教授:我觉得对于死亡的回避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对于死亡应该抱有一种敬畏的这种态度。于是我们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命才能够才能够加倍去珍惜。所以这个案例给我们一种启示,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间,也应该注意到,对生命这种理解也是有关的。

  主持人胜春:做这个决定之前,你有没有想过找谁说说话、聊一聊?

  袁 欣:那时候也没有现在通讯这么方便,同学啊、家里啊,都没有电话。就不知道该找谁说,不知道该找谁商量。

  主持人胜春:你为什么没有想到跟自己的父母去聊一聊呢

  袁 欣: 因为当初回家的时候就很晚了,而且因为当初他们什么话都没说,就说你先睡觉吧。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不安—— 就是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们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是觉得我是委屈的、站在我这一边儿;还是说表面上平静,心里反而酝酿更大的风暴,就准备星期一去找老师怎么、怎么样——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所以就不敢去问,也不敢去跟他们说我自己的想法。二来就是,我跟父母平时是不住一起的。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跟我姥姥一起生活,跟他们生活的时间不是很长,都只是周末。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总是想着自己解决,但是没有考虑到你的能力大不到这个限度。

  主持人胜春:如果当初你能够了解父母再多一点儿,或者父母了解你再多一点儿,双方沟通一下,可能就不会发生今天的这样的悲剧了。

  袁 欣:对。

  主持人胜春:应该是这样。好, 皮教授,您觉得,每当一个年轻人到了有轻生的念头的时候,没有一个合适人能跟他沟通,会不会也会导致他这种轻率的行为?

  皮艺军教授: 对,所以我认为父母在孩子碰到挫折的时候,不要过于麻痹大意,这是对于其他父母的一种忠告吧。就是说,对于这个孩子出现挫折的时候,他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摆脱。这种挫折所产生的压力,他可能会出去打架,还可能去离家出走,所以在对待挫折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做出一些反应,能够确定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心情是什么。具体怎么解决是另说,最起码不要让孩子做出过激的一种判断和选择。

  主持人胜春:袁欣从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由于救助的这种及时,挽回了袁欣的生命。而同时也给袁欣带来一辈子无法挽回的这种伤害。你到什么时候才从医生的嘴里得到自己的这次冒险或者轻生的这种行为,给你一生将带来痛苦。

  袁 欣:那是好久大约有一个月之后了。也不是医生说的,他们都瞒着我,家长都瞒着我。是从……算是病友吧,就是嘴里听到的。那时候从ICU(重症监护室),就是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之后,晚上听见病友聊天,然后就说:哎呀,你看这孩子,多好的孩子呀,年龄这么小,这一辈子就毁了,多可惜啊。那时候我心里还挺纳闷儿,我以为只不过是个骨折啊,在床上躺个三、五个月,顶多休学一年,那我还能重新上学,像以前一样,我说,怎么就能说给毁了呢?但是没过两天我就发现,就是凡是住在这个医院(病房)的人都是站不起来的。那可能都是要靠轮椅,有的人连坐都不能坐,连手都不能动,那时候我才知道,哎哟,原来我跟他们是一样的,以后也会这样。

  主持人胜春: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

  袁 欣:那时候第一就是就不太能接受这个现实。觉得这怎么可能的事呢?怎么突然就不能走了呢?然后就是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觉得自己,哎呀,真是太后悔、太傻了。

  皮艺军教授:那你当时后悔是为什么后悔?为自己哪一种想法后悔?

  袁 欣:后悔自己不应该从楼上跳下去。

  皮艺军教授:但你当时为什么要跳呢?你当时保卫的、捍卫的什么东西呢?

  袁 欣: 当时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吧,觉得只要是能不去道歉,我用什么代价去逃逸我都觉得是值得的。

  皮艺军教授:所以这里面我就觉得自尊,我觉得对于生命的尊重还是至高无上的。面子,我们的面子,和我们自己的一种自尊和生命的这种价值来比,根本就不可比。所以如果你能够坚信这种理念的话,我觉得任何事情是可以克服的,可以度过的。 没有过不去的河。

  袁 欣:但是那时候想的是恰恰相反的觉得面子好像比生命更重要

  皮艺军教授:生命是只有这么一次。我们在这一次中间,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这次有人伤害了我,或者我被误解了,这个关能不能过,我是不是需要拿生命去作为一种代价,如果是你,你要看到生命这种力量无穷,生命这种内部的一种张力,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我觉得你还是能够战胜你对于这种面子的一种追求,对于虚荣的这种自尊的,这种保护。你觉得我能度过这一关。生命某一个片刻的时候丧失了一种尊严、让你受到一些伤害,那都是可以用生命来给它们挽回的。

  主持人胜春:袁欣,当你从医院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家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袁 欣:感觉特别亲切,因为在医院里住了半年多,住烦了。东西都没有变,像我离开的时候是一样的,让我觉得好亲切啊,终于回来了,可算回来了。但是第一天就不一样了,自己上不了床了,自己叠不了被,铺不了床,然后窗帘也不能拉开了,所有的事情都得靠别人来做。我就会特别着急,就跟他们发脾气、叫喊、大吵大闹,那满楼道、整个楼道都知道,都能听得到。

  主持人胜春:经过了多久你才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环境?

  袁 欣:有半年到一年左右吧,一是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了,我确实只能这样了,不能够亲历亲为,确实得有些事情需要依靠别人了。

  主持人胜春:不知道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袁 欣:当时整个家庭气氛就非常的阴沉,三个人心情都不好。但是又不能够流露出来,都得强装笑颜,因为他们知道我心情不好,体谅着我,然后得时时照顾我,就是晚上睡觉,每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身,他们就不能睡整夜的觉,两个小时就我妈叫我爸起来,或者我爸叫我妈起来,一直这样好几个月,都成习惯了,睡眠也不好、心情也不好,人就非常非常的瘦。我觉得他们那时候就不像有些人那样,就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是你自己造成的,喋喋不休地说你的错,或者怎么样他们就从来不提,只是会鼓励我,你现在能做这个,然后多锻炼,将来能恢复到自己恢复到什么程度,我们就都很满意。看到我有一点进步就特别地高兴。

  皮艺军教授:我觉得你爸爸妈妈是非常伟大的。因为他们在你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一点都没有责怪你。很多家庭就是因为两面夹击,当外界有一定压力的时候,家庭再给一个压力,这个孩子无路可走,最后一走了之,或者一跳了之。有很多这种案例。但是袁欣的家长做得非常好。你说你产生自杀念头的时候你只想到你的父母,你自己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在想生命和死亡的时候,自杀是带来一个死亡的结果。你想到死亡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你不是一个人,你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到这个世界里来的。你的这个选择会对你的父母带来多大的一种伤害,你应该想到你的生命的诞生是在你父母的一个结合下, 而且在你父母日日夜夜的呵护下,你才可能成长起来你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学生。你不会因为这么一点挫折你就选择了一种对于死亡的选择,也是对于你父母的一种抛弃。你会永远永远再见不着他们了。我想如果有的同学要是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不要光想着自己,他应该想到活着的人,可能他对痛苦的解脱可能把痛苦留给了活着的人。

  主持人胜春:其实今天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袁欣,有勇气走到我们的镜头前面,来讲述自己过去的这段经历。希望能够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一种启发。那这个时候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袁欣现在的生活。

  (短片)

  袁欣在家人的悉心呵护下, 身体在逐渐康复, 1998年 广东一家中学生杂志的帮助使袁欣的生活发生了转机 。袁欣在家里开通了少男少女热线,杂志社还为袁欣找来专门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通过电话和网络, 袁欣每天要解答七、八位青少年的电话咨询。造成这些孩子们轻生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为考试失利; 有的是遭到父母的打骂、 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排挤, 有的是因为陷入情感纠葛、 不能自拔。听到他们的倾诉, 袁欣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前的自己 ,为看似无法逾越的痛苦 ,就要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每当这时, 袁欣想到的只有一件事 ,要竭尽全力把他们从困境中拉出来。

  主持人胜春:非常高兴看到袁欣做这样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袁欣今天能够坐到我们演播室,已经说明了她的心态已经调整得非常平和了。在你接到那些电话当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的一些例子?

  袁 欣:广东的一个女孩,上初中,就觉得父母整天忙生意,不管她。学习好了不过问;成绩下降了就会去骂她、数落她,说她,尽让父母为她操心,不懂事。她就觉得特别地委屈,一直觉得很委屈。她说,既然你们这么看不惯我,也不关心我, 那我干脆就死了得了。

  主持人胜春:你怎么劝的呢?

  袁 欣:这时候我会把我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我并不是不理解他们现在的心情和处境,而是我确实有这样的深刻体会他们。听完之后都会暂时先忘了自己的问题,就是不太相信我会有这样的经历,会开始详细地问你的事情,就是问我自己的事情。当初怎么想的?什么这么做?因为什么事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会慢慢地给他们解释,他们听过之后就是觉得,哎哟,很惊讶, 然后很震惊,然后会重新考虑自己现在的想法是不是对的,选择轻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胜春: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体会到你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袁 欣:现在就是觉得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像什么面子啊、 什么问题都是其次的。虽然说我现在这种状况,每天要受很多人的帮助,但是我还可以同样去帮助别人, 自己也算是一个比较有用的人了,有点成就感。

  皮艺军教授: 比如刚才袁欣她所做的,她在做热线中间她采取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一个办法。她没有说是具体去解释,或者是解释对方的一些行为,而是她把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讲给对方听。本来那个人落水了,他伸出手来让袁欣拉他一把。袁欣讲出自己的那种经历以后,那个人好像浑身就产生了勇气,好像也变成了救人者,好像还希望能够对袁欣表示一种同情。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袁欣这种做法就给对方一种战胜死亡的一种勇气。其实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可以考虑到这种教育,其实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的一个对话,用这个生命去感动那一个生命。

  主持人胜春:那在这儿我想问问袁欣:平时你接了那么多的电话,也劝慰过或者挽回过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在今天在我们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你会对电视机前的一些或多或少有轻生念头的这些青少年,会说些什么?

  袁 欣:不能是总考虑自己,应该也考虑到周围的人,那样的话,你去珍惜别人,然后尊重别人的感受,反过来你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主持人胜春:你会对家长有什么建议呢?

  袁 欣:我觉得首先是不能让你的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哪怕他不做什么事,但是只要他在,只要他说,有他的声音, 有他的话,也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胜春: 皮教授,您觉得通过袁欣的例子,从生命教育的这个角度来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皮艺军教授:记住一条就行了——生命第一。比如说,像袁欣她跟死亡、死神擦肩而过,她这个时候对于生和死会有一种新的理解。你的生命经过这么一次大的挫折以后,你肯定会比像你这样女孩子要更坚强。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可以在生命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只有生命才是值得永远的尊重和这种崇敬。

  主持人胜春:在这里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袁欣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来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告诫有轻生念头的年轻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应该感谢皮教授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观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