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迷失的责任”(编导:李海冰)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8日 10:20)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我是晓辉。2004年的冬天究竟是比往年冷还是暖,可能连我们的气象专家也很难说清楚。可就是在这个冬天,一封家信引发的有关责任与孝心的热烈大讨论,却从南京大学的校园开始向全国漫延。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主持人:一封没有署名的辛酸父亲的来信,引起了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它让很多人在2004年的冬天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成长中的年轻人丢失了一份应有的责任。呼唤这一份责任就成为我们今天这一期节目的主题。首先我们请出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马未都先生和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冯艾。

  主持人:你好,冯艾。请坐,马老师,您好。 刚才我们播的这封信不知道二位以前有没有看过?或者有没有听说过?

  马未都:我是听说过。

  主持人:您听说过。 冯艾听说过吗?

  冯艾:我看过。

  主持人:不知道二位在看到这封信的第一感觉或者说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马未都:开始我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比较震惊的。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就是晚辈如果在亲情面前、如果在亲情和金钱面前,当它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这样去做事情,我觉得他良心上应该受到谴责的。这样的话他自己应该通过父亲这封信 应该更好地调整自己。因为对他个人而言给他关爱最大的应该是他的父母。

  冯艾:我觉得他的父亲已经真的是伤透了心了,你都能够看到的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一个老人在写这封信。

  主持人:那么社会上是不是存在着辛酸的父亲信中所说的这么一个现象?

  冯艾:它反映的问题在我们大学生当中确实会有,有些学生跟父母的沟通很少,可能最大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钱的问题。但是这也不是主流,我觉得这封信像是把同学当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有的集中在一块就像写小说一起,集中在一起突现出来了。

  马未都:我是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我觉得,中学生、甚至有些没上学的也可能会出现这种问题。

  主持人:我们接着看这封信中它还一再提到,儿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娱乐,那么使用各种手段向父亲要钱。甚至谎称是要学费,或者夸耀别的同学:你看他的父母多好,他一要钱就给他。 那么父亲就说:一想到这个事就特别痛苦 ,甚至是失眠,说儿子已经成为了自己心病的根源。那么您认为父亲这么形容的话是究竟因为他的经济的窘迫、还是因为儿子的欺骗、还是有别的原因?

  马未都:我觉得作为父母他的所有的痛苦是来自于孩子的道德感的丧失。那么尤其作为亲人之间,如果孩子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骗取父母的钱的时候,那父母知道以后,会非常地愤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对人是否成才有一个 四个简单的基本标准。第一条就涉及这个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什么?就是你道德感的建立。你怎么能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就是在社会中不妨碍别人的人。那就是你道德感的一个建立。这个是我们今天我们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不只是他们家里面临的。

  马未都:那我们看到信的结尾父亲也这样说 他说我希望孩子能够增加一点善良的心。你们二位怎么来理解这个善良的心?

  冯艾:就是让孩子懂得不要就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光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人。

  马未都: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很强的感恩思想。感恩跟报恩还有一个区别,报恩一般情况下,是有明确对象的,比如父母养育了我,我要对父母报恩。但是这个感恩它不是。它要你内心世界真正感到这份社会的温暖,你作为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个分子感受整个人类给你带来的这种温暖,而不需要有明确的对象。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尤其年轻学生,这种思想是很差的。我年轻时候也很差。我是到了岁数比较大的时候才有这种感恩思想。

  主持人:您是多大以后才开始慢慢有这种感恩的思想?

  马未都:我感觉我四十多岁我才开始有。年轻的时候确实没有这种感恩思想,我觉得父母对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有一次跟我父亲去坐火车,那个时候我十六岁。是1971年的事情,那么就一张卧铺。一宿,我睡在那个卧铺上,然后我醒了以后我发现我父亲坐在旁边,因为我当时说,咱俩一块睡。我当时还很幼稚地说。你想,那卧铺很窄,怎么可能两个人?小孩睡觉又不老实,然后,我觉得父亲坐了一宿,我没有跟他说什么……

  主持人:当时已经有一些颤动。

  马未都:对 我非常强烈地感受——我觉得他怎么能坐一宿呢?一直到我父亲去世我也没机会说这件事,我就没有说。但是我今天坐在这儿,我就忽然就想起这个,那么我觉得,我们如果说要报恩的话,那我就对我的父亲报恩。如果说感恩的话,我觉得是人类给我们的这么大一个关爱,但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是不懂这些的。

  冯艾: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孩子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的家庭的教育在有些方面,比如说对于孩子、培养他的爱心、责任心上, 有一定的缺失。像大学报道那一天,能够明显地看到 ,学生两手空空,他所有的行李都是父母拿的。其实有的时候学生会有点不好意思。当他们走了以后,家长就会觉得,孩子马上就应该成人了,你就应该理解我这份苦心了。可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忘了告诉孩子,这个孩子的爱心、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他进校门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情。

  主持人:信的开头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是你毕竟是我的儿子。我在想: 这位父亲他今后,他会怎么做? 他又能做些什么?

  冯艾: 血浓于水 。毕竟那还是他的儿子。所以这里面父亲也挺无奈的,是无奈,也很伤心 也很无奈。所以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跟孩子沟通。

  主持人:可以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不是说完全不能挽回了?

  冯艾:这个绝对不会的。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孩子就是,还没有真正地去理解父母,还没有把他心底,其实每一个孩子,我觉得,对父母都是爱的。把他心底那一份对父母的爱给它挖掘出来,让它帮助他寻找到他的责任在哪里。

  主持人:对于2004年来说我们不仅仅有关于一封辛酸父亲来信的记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位母亲,她的做法:

  (短片)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位母亲她究竟是要带给孩子什么?

  冯艾:起码她通过让孩子去擦皮鞋这件事情,通过他们的劳动,让他们体会到了母亲当初创业的艰辛,让他们也体会到回到家里的最初的一个生活的原点,从那里重新起步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马未都:我觉得她母亲这种貌似残酷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对孩子的最大的关爱。那么如果说你作为一个有钱的母亲,你对孩子全是过分的溺爱,大量的钱都给了他,其实是害了他。她心里很清楚。所以我觉得,她貌似残酷,实际上她并不残酷。

  主持人:那么这位母亲她的这种做法可能在对于其他的家庭,在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一方面有没有说,也可以值得借鉴或者学习的地方?

  冯艾:有的时候我们要对孩子狠一点心,有的时候,也要培养孩子们去吃苦。就像片子中的母亲同意让孩子去擦皮鞋,而且她很高兴的是孩子选择了擦皮鞋这个工作通过吃苦来磨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情商和智商得到综合的发展。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能够回报社会。

  马未都:我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向这位母亲去学习。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方式。你比如家长、我们的家长愿意帮孩子做很多事情,包括把孩子需要的东西都买来,也不愿意拿钱让他自己去买。对钱,孩子没有挣钱的概念。但是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当他成人,比如十八岁以后,尤其考上大学以后,他面临的很简单的问题就是钱。这个钱才让他能够更好的学习,或者说让他消费,再或者说让他挥霍。都是这个钱来引起的。那么他在一开始的早期教育中没有建立钱是需要劳动所得,没有认为这个钱来之不易,没有这种等量交换的概念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花冒了。我觉得不是有钱没钱的原因,是他不知道钱怎么来的。

  主持人:您觉得这是他从小从小应该对金钱、对劳动价值的一个教育和一个引导?

  马未都:引导。

  主持人:那二位能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切身的一些体会也好、一些经历也好,能给我们更多的建议吗?或者给我们做父母的、做家长的更多的建议。

  马未都:我觉得责任心应该从很小就应该培养,家长因为是跟孩子非常非常亲近的,所以他无时无刻地可以随时地可以教育他。但是尽管他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家长说的话跟警察说的话完全力度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就应该 做家长的应该不停地从他小时候经常地、潜移默化地对他进行这种责任感的教育。你比如说,尤其孩子在很幼小的时期,比如幼儿园 、比如小学的时期,很多事情很容易做一半就放弃了。比如遇到难度了,或者遇到其他的打扰以后,他就会分心。这时候家长应该提醒他,事情要做完这是他的基础的责任心,持之以恒,然后要培养他的社会责任心。就是不是说具体的这件事,对你爹妈交待就可以了,比如公共的卫生 、公共的道德,这种责任是对全社会而言的,比如这次海啸募捐,很多家长领着孩子去,就是非常好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就是还回避孩子,比如我捐了钱不跟孩子说,我觉得这个非常不好。其实,有必要带着孩子去接受这样的教育。

  冯艾:我也曾看过这样的小例子,就是讲下雨天,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发现邻居他把衣服晾在外面,那么就会被淋湿,所以孩子把邻居的衣服给收了。收了以后父母却骂他,你自己都淋雨了,你管人家干吗?你先回来嘛。那从此以后,孩子这种帮助别人的念头就慢慢地,如果总是被父母这样的冷言冷语一泼的话,就全都给打消了。实际上我们父母也应该尽量地多帮助别人,然后也鼓励孩子多帮助别人,不要用自己的、完全的自己主观的意识,特别是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去影响孩子。那么尽量多地去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公益的活动。

  马未都:就是你引导一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 ,你能够引导他在社会上是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有荣辱的人,这是你家长的一个责任。

  主持人:就在2004年,重庆有一所大学,他们就在学生当中开展了这样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算一笔账,同时还要写一封信,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主持人:刚才两个片子都是告诉我们的父母应该对子女进行怎样的责任心的教育。那么这一回是学校介入了,帮了父母一个忙,你们怎么看待学校的这一次活动?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就是特别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让他们通过经济的手段,对他们进行一番很具体的一个教育。而不是做一个很空泛的活动,所以我觉得效果非常好。

  冯艾: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教育、家庭 、社会、 学校都有责任,都很重要。大学里面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算一笔明细账,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也觉得有一点可悲的就是,要等到大学这个阶段大家才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形式了解父母、 理解父母,我觉得晚了。那实际上,比如说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在学生上大学之前,家里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话,就是跟孩子们,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父母在一起算这一笔钱,算的时候,或者孩子亲自地去参与、或者是像是无意地让孩子去听到,让孩子突然意识到,原来他要花掉这么大一笔钱。那父母再跟孩子进行一个沟通,一个情感上的一个交流。那可能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一份责任,而不要等到开学了靠学校的强硬的像完成作业一样的,让孩子们去完成。

  马未都:因为有时候我们中国人很愿意,尤其作为这种比较艰苦家庭这个父母很愿意把自己艰苦的一面藏起来,不展示给孩子,尽量地不让孩子知道。这就完全是不对的。你应该告诉他,我有很多不易,但我拼尽全力要做这件事,就是让你上学 ,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什么要受良好的教育,就是你将来在社会上,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冯艾:其实我觉得不同的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的。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也听人给我讲过有一对父母,他们为了教育他们的孩子,确实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他们家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每天晚上,就是吃完晚饭以后,惟一的一种水果就是他们家买了一筐橘子。吃完饭以后,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儿子一个,每天晚上就是这样的。当最后一天,只剩一个橘子的时候,母亲就问孩子怎么办。那孩子已经习惯了,就是每人都有,所以他自然跟父母说,把这个橘子分成三份,一人一份。而父母说了,我要的答案就是这个。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潜移默化地在引导着孩子。通过点滴的小事,要去教育孩子。

  主持人:好,那么在今天节目的结尾,我们还是想听一下片子当中这几位孩子在做完了那份特殊的作业以后,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

  (短片)

  何士浪:我削苹果的技术特别好,但从没有给父母削过,我想说,回家之后,爸、妈,我一定给你们削一个苹果。

  时 鹏:我想说的是,爸、妈,我从十八岁开始长大。

  官连青:长大了,就应该懂得责任,我现在能理解你们对我的眼里,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待你们,对你们负责。

  薛 飞:一张表,算得是钱,钱,我一定要努力还上,但父母对我们的感情,却是我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