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网络的痛结(编导:刘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1日 14:16)

  本期邀请专家:陶宏开

  陶宏开,60岁,美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84年起赴美国访问深造,后一直在美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回国执教,素质教育的践行者。要了解陶教授的其他详情,请登陆

  www.cnhan.com/gb/special/node_896.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在2004年的中国家庭教育当中,有这样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那就是网瘾少年,其实上网成瘾的孩子,不只是在2004年才出现的,但是2004年,对于网瘾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解说:刚刚过去的2004年。或许是让这些孩子家长略感温暖的念头,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而黄色淫秽那种不健康信息,也在这一年中被最大限度的清除孩子们的视眼,除此之外,一个花甲老人的出现,让更多濒临绝望的家长心中大喜,这个老人就是陶宏开。2004年10月至今,陶宏开教授的事迹被全国数百家媒体报道,而他的足迹也遍布大半个中国,很多上网成瘾的孩子,甚至在听过他短短几小时的报告后,就能迷途知返,告别网络,他转化上网成瘾孩子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他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他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主持人:好,看过了这段片子之后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请出这位有点神奇色彩的陶宏开教授,欢迎您陶教授,您好,请坐。

  主持人:陶教授,我们听说在2004年的时候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很多网瘾少年的家长簇拥着你,要求讨一讨这个良方,我一直想问问您,您的方子真的有那么灵吗?有没有过失误的时候?不成功的时候?

  陶宏开:大家可能误解我,叫我什么神奇教授,魔术教授,什么灵丹妙药,其实我没有,他们以为这么抬头一摸,他们就完美的,这是误解,再一个也是长期过程,就是目前,大家认为被我挽救好的孩子,我也不能说完全成功了。

  主持人:您也不觉得自己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也并不觉得现在就一定每一个经过你挽救的这些孩子都成功了,您觉得有可能让他们再次针对陷入到网络的诱惑当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陶宏开: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要父母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我配合来一起改进孩子,有的父母呢,他悟得比较深,改的比较好,那么配合的也很好,孩子改进也很稳定,有的父母

  你当面跟他说他就忘了,我说你们以前对孩子有很多误导,回去以后不要再老盯着孩子问成绩,问学习,问考试,只管下面几件事:衣、食、住、行和健康,六个字,记住啊,记住了,好,临出门我说我对你们的要求记得吗?你对我们的要求?就茫然的看着我,我也重复一遍,当我出了门,按了电梯的铃,电梯门开了,我再问一次,我说我对你们的要求记住了吗?你对我们的要求?又忘了。

  主持人:其实刚才陶教授用这种幽默的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但是这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网络成瘾的这些少年当中,能够脱离网络,这其中跟父母的教育是有直接的关系,那您可能问,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我们来看一段片子。

  解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家住武汉郊区的母女,母亲刘女士今年40出头,文化不太高,女儿瞿茜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去年她还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武汉市一所闻名全国的重点高中,然而在升入高中以后,她发现班里的同学都是各学校的前几名,第一次期中考试后,瞿茜在班里的排名排到了第四十名,为了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瞿茜参加了学校兴趣小组的吉他班,她相信从那里得到的快乐会给她一点信心,她兴致勃勃的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因为课外小组也有数学语文的培训班,她妈特别生气,说她为什么不去报语文数学班,去学这种没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把学习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厌倦了整天只为分数排名奋斗的生活,15岁的瞿茜第一次萌生出了一种叛逆的冲动,她想为自己选择一条喜欢的道路。

  解说:网络游戏中没有排名,没有相互间的陌生,这种虚拟的美好,使瞿茜更加反感现实生活,但对待上网,妈妈的态度和她截然相反,上网的孩子能好得了吗?她会是一个好学生、会是一个好孩子吗?说过比这更狠的话,说那绝对都不是好东西,在网上她是偶像,是英雄,而现实却不见如人意,瞿茜决然在网络中寻找快乐,实现自我,对老师的批评,妈妈的责骂,瞿茜开始充耳不闻,她上网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无所顾忌,随着母女矛盾的激化,她们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剧烈。瞿茜对前途的绝望,让她无法再进行正常的学习,而此时网络已经像一张冰冷的大网,搁在这一对母女之间,这种局面让妈妈和女儿都感到压抑和窒息。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块看了这段短片,据我们所知,片中这个瞿茜,是您在2004年帮助的第一位网瘾少年。

  陶宏开:对。

  主持人:那我想知道这一年过来之后,你帮助太多的类似的网瘾少年,像她们母子之间这种激烈的冲突,这是最强烈的一对吗?

  陶宏开:NO,强烈多得很,有的家长把孩子关在精神病院,关两个多月,好几个家长都把孩子关在精神病院里,有的孩子把家长砍伤了,还有几个孩子逼父母离婚的,你不离婚我就不上学,父母为了孩子拿了离婚证。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个网瘾少年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跟家长之间的问题,可能说到更深层次的,中国家庭教育背后的更深层次的这种问题。

  陶宏开:对,就像刚才那个瞿茜的例子就比较明显,孩子在学校有时候受到挫折以后,她需要一个港湾能够理解她,在往往是这个样子,很多孩子成绩一不好,父母马上就指责,不是跟孩子从生理上、心理上、学习上和老师关系上去慢慢把问题找出来,帮孩子去解决,就是简单的斥责。

  主持人:我们在接到一些网瘾少年的家长来信和来电,他们也说到,说对于孩子这种极端的行为,他们也是想尽了办法,结果都不奏效,最后只能采取这种简单的粗暴的方式,您说说对这样的家长来说,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陶宏开:只能用这种理性的心灵沟通了,别人问我,陶老师,您为什么跟孩子谈的这么好,效果这么好,就是跟孩子理性的沟通,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认可你,你父母不理性的话,孩子怎么去理性,因为父母毕竟是成人,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毕竟是跟孩子在一起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人,中国这个家庭容易走极端,孩子还没生下,就准备怎么去爱,爱的简直是不可思议,那么孩子上学以后,如果稍有不符合父母这个意愿的话,马上就变脸,然后训斥,然后骂,然后就是打,从这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孩子当然受不了。

  主持人: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归根结底是孩子们上网成瘾,又不是家长上网成瘾,那家长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个短片。

  解说:吴琼是武汉市一个上高一的大男孩,初一时爸爸妈妈离婚了,这种巨大变化,让还是一个孩子的吴琼,觉得和别的小伙伴相比,他的生活中不会再有欢笑和幸福,而离婚后妈妈又时常说起爸爸的不好,这让吴琼开始对妈妈心生反感。在当时的吴琼看来,家里没有任何的温暖和幸福,而上网玩游戏,则多少能让他忘记心中的不快,这个原因使吴琼开始痴迷网络,儿子迷恋上网,妈妈心急如焚,苦口婆心,吴琼根本不听,甚至变本加厉的和妈妈作对,本就不和谐的母子关系,由于吴琼痴迷网络游戏,产生了更大的裂痕,而妈妈反复的唠叨,和像警察一般的盯梢,让吴琼对她越来越厌恶,不理她,完全的不理她。为了阻止吴琼上网,妈妈几乎想尽了办法,有时她甚至会把儿子反锁在家里,吴琼的愤怒也在一天天的积蓄着,而积蓄已久的怒火,总有集中爆发的一天。

  主持人:我们想问问陶教授,假如说父母的这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反过来也可能对孩子走向网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陶宏开:现在往往这个样子,很多孩子成绩一不好,父母马上就指责,怎么掉下来了,上次考二十名,这次考了三十名呢,就是简单的斥责,那么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调教,家里父母又不理解的话,他觉得这个社会就没有理解他了,他很容易走向网络,网络有那么多网友啊,那么多游戏,那么开心,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沟通,对孩子走向网络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那反过来我们再说,像刚才吴琼妈妈的这种做法啊,她的态度有一点改变,自己的孩子马上就非常敏感的感受到了母亲的这种转变,那这种转变对孩子摆脱网络的这种诱惑,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呢?

  陶宏开:因为我讲过多次,因为我对孩子挽救的方法就有四步,首先认同我,然后认同父母,认同父母以后就很容易让孩子认真学习,为什么呢?如果父母跟孩子理解了,甚至关系好了的话,孩子成绩不好的话,他会对父母觉得很羞愧,很不好意思,他就愿意去努力学习一种内在的东西,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这次没考好,下次我一定考好,他不要父母讲,他也会认真的学习,如果成绩不好,他根本不在乎,不好不好该你什么屁事,不要你管,所以父母跟孩子这个互动好,甚至关系融洽的话,孩子学习动力特别特别的好,他总希望父母高兴,希望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

  主持人:说到这儿,因为我知道陶教授走到哪里,都有网瘾少年家长簇拥着你,想要讨方子,您不妨通过今天我们电视的媒体,跟大家说一说您觉得让这些网隐少年拒绝网络的诱惑,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陶宏开:影响孩子们呢,就是让他们怎么懂得真实的人生,我就用真实的人生把他们从虚拟的网络里面拉出来,我就是讲他,如果你游戏人生的话,人生也会游戏你,你对人生不负责,人生对你也不会负责,让孩子去感受,就是让孩子理性的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将来,那么这样孩子他就自己去悟吧,而不是简单地说,你怎么上网,这样毁你前途,这样不行的,这样子斥责了,这样刺激孩子,孩子会更反感,要真正的把孩子当作一个社会人,去平等的理性的对待他。中国的父母很习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你是我的,我生你养你,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他就把这个作为一个资本,我生养你,我养你,你就要听我的话,永远放不下这种心态,那么一说话就表露出来,我是你妈,我是你爸,你还不听呢,那孩子自然就反感了,希望所有的父母和教育者,当你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平等的这种心态去跟孩子谈话,就容易走近孩子的心里,当你走近孩子的心里,再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去解决问题。

  主持人:就是说一个方子就是最关键一点,教育者本身要理性,要高素质、要懂得哲理。在这儿呢,我们应该感谢三位嘉宾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观众收看我们这期节目,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谢谢。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