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一言难尽亲子情(编导:李海冰)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1日 14:14)

  主持人胜春:这里是《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们首先请大家看这样一段短片。这段短片是在2004年的岁末,我们在北京的街头拍摄的。

  (短片): 采访家长,采访主题:与孩子相处是否融洽。

  家长一:还能够交流,比较融洽。

  家长二:和孩子不好沟通,我觉得孩子想的和大人想的不一样。不好沟通。这个思想不好沟通。

  家长三: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特别难沟通。

  家长四:我觉得我跟我孩子,我觉得不难沟通。因为我们俩是好朋友,无话不说。

  家长五:有时候大人就因为知道这个不对,有这方面的经验嘛,然后有的时候就告诉她不要这么做,但是她有的时候,她就不理解——我不做你的女儿 、或者是什么……你就不会做家长—— 就这么跟我讲。

  家长六:怎么说呢,好像还是有代沟存在吧。因为我觉得我能够理解他,但是他老觉得我理解不了他。

  主持人胜春:“亲子关系”一直是2004年家庭教育当中被提得非常多的一个词。今天在我们节目当中说的就是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下面还是请出今天的嘉宾陶宏开教授, 欢迎您,陶教授。

  陶宏开教授:谢谢,你好。

  主持人胜春:欢迎您,请坐。

  主持人胜春:那刚才我们在短片当中,其实看到了很多关于亲子关系当中父母们的一些想法、他们的声音。 那在孩子们的心中对于亲子关系,他们又是怎么想象的呢?在您来之前,我们找到了一些小学的和初中的一些学生们,让他们专门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让他们画了几幅画。我今天给您特别看一看。

  陶宏开教授:OK。

  主持人胜春:这个孩子说的是自己家庭像一棵大树,上面有很多他喜欢的东西。

  陶宏开教授:这幅画可能在孩子心目中,家里就是一些物质的供应 。我也讲到过:现在很多家庭,父母跟孩子这种亲子关系很容易物质化、 金钱化,而不是一种亲子关系的理性的沟通。

  主持人胜春:这幅画很有意思,我想孩子可能是把自己画成一只小猪,爸爸是一只老虎,他们在玩球。

  陶宏开教授:那可能就是说:他这个父亲和孩子互动得比较好,能够在一起打球。

  主持人胜春:有点其乐融融这种感觉。

  陶宏开教授:对 、对 、对。

  主持人胜春:这个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孩子心中的父亲的形象——可能在他的意识当中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

  主持人胜春:始终板着一个“八点二十”的脸,而且手还紧紧地攥着拳头。

  陶宏开教授:我觉得孩子很有创意。

  主持人胜春:那看完了这些画之后,陶教授, 我们也想向您求幅画 。我不知道在您的心目当中,这个亲子关系如果体现在画上,应该是什么样的。

  陶宏开教授:我要画幅画吗?我又不是孩子。

  主持人胜春:那这幅画先交给我来保存,在节目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揭开谜底。有人说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寻常、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情感,在2004年的《家庭教育备忘》当中,我们特别选择了这样几个普通的家庭。首先让我们走进山东济南的一个家庭当中去。

  (短片)

  解说:这是山东济南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女儿钟睿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 无忧无虑的成长。母亲是国家机关的干部,她惟一的期望就是女儿能比自己优秀、 有出息。为此 ,她为钟睿提供了她所能达到的一切好条件,对她的管教也格外严厉。特别是女儿上初中后,母亲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辞去党委副书记的工作, 调离原单位,换到一个离家更近的单位,理由是,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看女儿。2002年钟睿考上全市重点高中,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 她第一次考试的排名,她在年级中的排名令母亲无法接受。

  钟睿母亲:我简直一听,我都觉得和天塌了一样。我简直觉得承受不了 。我觉得我这是忙活的什么,我最终怎么换来是这个呢?

  解说: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 反遭到训斥钟睿很委屈。她决定和母亲展开冷战 家中的往日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冷战持续了半年多,最后,还是钟睿学校的一次亲子班会活动帮了母女俩的忙。老师请家长同学读一下《傅雷家书》,然后给对方写一封信。

  钟睿母亲:然后他就跟他儿子说:你有苦不给父母诉,给谁诉?你有泪不给父母流,给谁流?我就想,钟睿现在对我是不是能做到这一点 ?她是不是有苦可以跟我诉,有泪就尽情给我流;还是不能就是说不能诉 、不能流。我就感觉, 好多事就开始反思,就觉得小时候一些方法,就觉得对不起孩子。

  解说:在信中, 母亲不仅倾诉了对女儿的爱和期望,还表达了对自己以往严厉态度的歉疚。 钟睿看着信, 眼泪不由得滴在信纸上。妈妈对自己有如此深的爱,还付出了这么多牺牲,这仿佛是妈妈第一次让自己走进了她的内心,去了解她。回想半年多自己的行为,她开始提笔给妈妈写回信。女儿的信同样打动了母亲的心。

  钟睿母亲:就说我非常理解你,你何尝不想有你自己创立的事业?你何尝不想干一番大事业?我当时看到那的时候,我眼泪哗就下来了。她知道她妈妈为她付出了一切,付出的同时妈妈也失去很多。

  解说:在信中的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使母女的关系发生了难以料想的转变。她们不仅又成为了一对亲密的母女,在彼此的世界里,又多了一个能分担忧愁、 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主持人胜春:好, 陶教授,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妈妈说:对自己的女儿付出了很多很多。那这种放弃值得吗?或者说是必须的吗?

  陶宏开教授:当然这个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有时候根据家庭情况。那么关键就

  是说,母亲她应该把这种对女儿的付出,应该看做是自己的义务

  责任,而不应该觉得,好像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得给我好

  好学习,就得给我争光,这就错了。

  主持人胜春:在这个片子当中,我们还有一段记忆 ,就是作为这个孩子的母亲

  她看过了《傅雷家书》之后 ,对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她觉得孩子的烦恼不说给父母听,又说给谁来听呢 ?

  陶宏开教授:是这样的。 说老实话,就是我自从做这个活动以来接到大量的信件。孩子心里最深的话能够讲给我听,而且因为很多很共同的一点就是强调:不能和父母沟通。你看这个信,这个孩子: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明年就要面临高考了。我真希望和我的父母像朋友一样交流,我能有什么事 都可以和他们讲,要他们帮助我。我相信他们毕竟比我经历得多 ,应该可以帮帮我。但我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主持人胜春:那这就提到了一个问题,当孩子向父母诉说烦恼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

  陶宏开教授:父母应该去理解的心态。说老实话,父母往往就是说:这算什么!我们全部给你弄好了,吃穿什么都不要你麻烦,学费给你交了,你就好好学吧。好像孩子学不好,全部是孩子的责任。没有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看孩子有哪些烦恼,有哪些困难,去帮他 去一个个去解决。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

  主持人胜春:那反过来说,刚才片中提到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是有烦恼的。那父母的这种烦恼 能不能跟孩子去说呢?

  陶宏开教授:当然可以说。我从来强调父母要给孩子生活真实的一面。不要总是好像什么都不要你管,你就只管学习,这是错误的。这个孩子,我说得很清楚,首先要学会做人,而不是先学会做学问。那么孩子可以从父母谈的生活的烦恼中 ,体会到做人的不容易。那么他会去思考 ,甚至会去理解 同情父母。

  主持人胜春:也是一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陶宏开教授:是的, 对。

  主持人胜春:而这种沟通和交流不是单方面的。不是孩子仅把自己的烦恼诉说给父母。

  陶宏开教授:应该是双向的,形成一贯的这种沟通方式,那么这种亲子关系就会很健康。

  主持人胜春:或者说,换句话说,在父子之间 亲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有效的沟通机制。

  陶宏开教授:是的 ,对, 是这样子。

  主持人胜春:这是至关重要的

  陶宏开教授:这是最重要的办法,建立这种健康的亲子关系,就是沟通。

  主持人胜春:看来幸福不仅仅是包括彼此之间能分享快乐 ,当然也包括分享烦恼。 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走进另一个家庭,这是来自成都的一个叫张路的中学生,对他们一家人来说,2004年的冬天是不寻常的。我们一块儿去看一下。

  (短片)

  解说:这组照片是张雪麟一家十三年前拍摄的,照片上一家其乐融融。儿子张路聪明活泼,从小就得到全家几代人的喜爱。而在一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小张路也显露出一些娇气和任性。在生意场上历练多年的张雪麟感觉对孩子太过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人要想日后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学会坚强。于是张雪霖想到,既然一家人都宠爱呵护儿子,他就应该采取另一种态度,他决定扮演一个严父的角色。这以后 每当张路犯了一点错误 就会遭到父亲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暴打。看到父亲的变化, 年幼的张路既不解又害怕。

  久而久之, 张路和父亲的话越来越少 ,除了一起吃晚饭 ,张路都尽可能的不在父亲的视线里出现。 而父亲对此竟不以为然, 以为是自己的严格要求让张路变得乖巧了。一次偶然的机会, 父亲看到张路的一篇作文 ,儿子居然用“残暴一词”来形容自己。父亲对此大吃一惊。 自己对儿子用心良苦 ,可儿子竟然这样理解自己的苦心 。回想几年来家中看似平静的气氛 还有张路对自己躲闪的目光,父亲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把一切都想错了。这时细心的母亲也似乎意识到,他该主动帮助父子俩做个调节了于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 ,她让张路陪自己外出散步。

  张路母亲:你爸爸身体不太好,以后你要尽量地关心他,不要让他生气 ,知道吗?多体贴他,跟他交谈。就像平常跟我一样。就什么就说给他听。

  张路:但是他不大说话的。

  张路母亲:你主动找他说。

  解说:一回到家,母亲马上把谈话的事告诉父亲,当晚,在母亲的安排下,父子二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这种和谐的场面,是家中多年来不曾见到。张路父子多年的矛盾终于化解了, 不久, 张路在一次作文中真切的写到 爸爸 如果有下辈子 我还愿意做您的儿子 我一定会做一个让您满意的好儿子 。

  主持人胜春:陶教授,刚才我们一块儿看了这段短片。我不知道您怎么评价妈妈的做法?

  陶宏开教授:我觉得妈妈做得很好。因为当这个父子之间,出现不能沟通的情况下,母亲要做两面的工作,要架起这个桥梁,在这个父与子之间搭起这个沟通的桥梁。她首先应该跟孩子谈,如果孩子都不愿谈的话,你把丈夫说通了,对丈夫说孩子不理他,那就很糟糕了。那么孩子通了以后,再去跟丈夫沟通的话,效果就会比较好一些。特别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她也觉得,好像他的爸爸对他太过于严厉,太过了一些。

  主持人胜春:而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会做母亲的母亲来讲,这时候恰恰是一个调和剂。

  陶宏开教授:对,对,对。

  主持人胜春:看过了之后,您觉得这父子之间,十几年的症结到底结在哪呢 ?

  主持人胜春:这是中国的传统——严父慈母,其实这个话也对 也不对。严也需要, 慈也需要,关键是个度。父也可以严 ,也可以慈;。母亲也可以严 ,也可以慈。所以很多学生,包括家长跟我说:陶老师,

  我的孩子又爱你又怕你。我就是严、慈都有。度把握得好。

  主持人胜春:您觉得什么时候应该让他怕你,什么时候应该让他爱你?

  陶宏开教授:这是很多家长困惑的一个问题。那当然, 刚才说孩子,如果他就是说本身不太理性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严厉了 。就把话讲得比较清楚一些 。那么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成绩没考好,或者一次摔了个碗,那这个就不要那么严了 ,就把话讲清楚,不要再犯第二次错误了。

  主持人胜春:陶教授, 我现在手里拿的是一份2004年来自相关单位的一个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现在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发生这个疏离的情况呈上升的趋势。那么在我们这个2004年亲子关系备忘当中,我们特别选择了一个单亲家庭的故事 ,他们是一对母子。应该说2004年对于她们这个家庭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而在这一年当中同时也是他们家庭新的生活的开始,我们去了解一下 。

  (短片)

  解说:1998年3月1日,对张博亚一家是个转折点。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张博亚父亲的生命,那年博亚只有八岁。而遭受巨大精神打击的母亲,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不能自拔。她把博亚当成自己惟一的精神寄托,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那段日子里,母亲甚至不能容忍博亚的一点错误,对儿子的训斥甚至责打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博亚放学贪玩回家晚了,母亲竟让他在父亲的遗像前跪到了深夜三点。博亚再也忍受不了母亲的压制,他甚至怀疑母亲已不再爱自己。他决心反抗,又不忍用过激的方法对母亲,于是,他决定对母亲采用无言的冷战。

  张博亚:我就必须得把他的那份责任加到我的肩上 。我就必须得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

  张博亚:我一放学,我就背个包,我也不看她一眼。我说给我开门,我也懒得掏钥匙,我就梆、 梆 、梆敲门。她就给我开门。我连看她一眼,都不看她一眼。我用鄙视的那种眼神——就那样——进去了。进去之后把自己门梆地一摔……

  解说:而母亲一边关心着儿子的生活,一边心里痛苦不矣

  张博亚母亲:觉得就是好像没有亲情。

  解说:本来是母子两人相依为命的家,气氛却变得令人压抑窒息,母亲最终决定向心理专家求助。专家的帮助是母子间紧张的关系出现了转机。专家一方面说服母亲要走出失去丈夫的阴影,同时介绍博亚在2004年暑假参加一个亲子夏令营。夏令营的一项内容是让孩子们面对群山喊出心中的苦闷。当博亚喊出自己的话后,在场所有的人都哭了。

  张博亚:我就跟我爸爸说;爸爸, 我是你最骄傲的儿子,你应该相信我。我从今天开始,我决定放弃你这几年来对我的一些影响。我当时喊,我喊了三遍。我当时喊完以后,我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我觉得我从没有过的这种,自从爸爸出事以后,从没有过的这种轻松。

  解说:按照活动的安排,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博亚得到一封妈妈写给他的信。

  解说:妈妈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儿子,妈妈惟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就是你。是你支撑着妈妈活下去。是你支撑着我们的家,妈妈心中非常清楚,可是妈妈有时情绪和情感是无法克制的。希望你能理解妈妈。妈妈需要你搀扶和支撑走到生命的终点。

  那一夜,博亚第一次失眠了。

  第二天,他推开家门,令博亚感到惊奇的是,自己的床上换上了崭新的床单,妈妈微笑着迎接自己。那个六年前温暖的家的感觉又回来了。

  从那天起,博亚和妈妈都决定,要共同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开始新的快乐生活。

  主持人胜春:陶教授 ,刚才看过了这段片子之后,我不知道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

  陶宏开教授:很感动,非常感。因为这种,当然了,这种单亲家庭本来是很不幸的,造成这种情况……

  主持人胜春:而且母亲一直活在父亲离开的这种阴影当中不能自拔。

  陶宏开教授:对、对、对。但她就是把儿子当做自己惟一的寄托了。其实这样做也不是很健康的。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那么如果有个成熟的心态的话,就能够比较理性地面对一切发生的问题。那么这个母亲是经过很长的这个时间以后跟孩子的矛盾激化以后,她怎么才认识到这一点。

  主持人胜春:刚才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在大山之巅发自内心地呼喊的那一刻,至少我的眼眶是湿润了。当时我看到您的眼眶也湿润了,您觉得那一刻孩子从内心世界当中喊出的到底是什么?

  陶宏开教授:他喊出就是说,他要真的走出父亲死了以后,对他造成的心理压力。因为他感觉到父亲去世以后,一方面当时好像少了一份爱,少了一半的爱;同时家里一倍的这个重 重压在他肩上,他觉得这是父亲去世造成这么一个情况。同时也感觉到他不愿再承受这种重压了。所以他大声把它喊出来了。

  主持人胜春:刚才在片中,我们还看到一个地方,就是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应该说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对儿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她希望自己的儿子……

  陶宏开教授:更高了!

  主持人胜春:更高了,对。而且希望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撑起一个家来。当孩子知道母亲对自己的这种强烈的这种期望的时候,应该是很自豪,为什么这种期望会反而给孩子带来一种压力呢?

  陶宏开教授:刚才我说过 ,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那么我们父母,作为长辈对孩子有期望,这是应该的,不是个坏事,但不能太过分了。因为你给孩子太沉重的这种心理压力的话,他难于负荷,他就很容易找其他渠道。但是这封信,我们一分为二来看,一个好的方面,她开始能够用这样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同时也能够打开这个心锁。从另外一方面看的话,她信中也再次表达了对孩子这么个沉重的一种期望,她还是没有理解到正是期望太重。说老实话,所以这个信里面,提到这一点,是值得改进的。但是沟通的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

  主持人胜春:刚才我们看到几个案例当中,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书信沟通的方式。您觉得书信沟通有哪些好处?

  陶宏开教授:好处在于就是说,好些当面不好意思讲的话在信中可以随意写出来。如果一直这样做也不好,这只能偶尔为之。老是不沟通,老是写信的话,那完了,那隔膜会加深,现在中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子,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是很不健康的 。孩子要努力,你自己也要努力,你还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还有自己的追求。孩子的将来,不应该完全是你的追求。

  主持人胜春:那在这里其实我们也真的很高兴,看到这对母子走出父亲离开的这种阴影 ,我们也期望在更多的家庭当中,能够和谐相处这种亲子关系。好,陶教授,那节目进行到这儿,也到该把您的画给大家展示一下的时候了。

  陶宏开教授:好。

  主持人胜春:看看您到底画的是什么?陶教授, 您给我们解释一下。您为什么要画这样的一幅画呢?而且我注意到,在您结束这幅画的时候,您特别在那个单个的心形的笑脸上强调了一下嘴角的微笑,这又是为什么呢?

  陶宏开教授:母亲和孩子沟通,孩子也跟父亲沟通,孩子跟母亲沟通,这样一家三口都会其乐融融。那么我是希望每个家庭都能这个样子,都能够进行长期的这种开朗的沟通 。那么这个家庭就是幸福的、 快乐的。

  主持人胜春:好,在这里让我们再次感谢陶教授来到我们演播室,同时也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我们这一期的节目,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