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离家出走的背后(编导:罗安)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9日 13:17)

  本期邀请专家:李玫谨

  李玫谨,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家庭教育,长期致力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邮箱:DULMJ@sina.com

  ——————————————————————————————————

  《家庭教育备忘》:离家出走的背后(编导:罗安)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各位收看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我是胜春。在2004年,我们身边发生了一些特殊的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家出走了,那他们离家出走是因为逃避,还是因为寻找什么呢?在我们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们首先给大家看一段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相关的调查报告

  解说:2004年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在针对全国十九个省市的家庭关于离家出走问题的调查中有57.5%的孩子是因为与家里闹矛盾离家出走的,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父母。调查显示,离家出走的孩子向低龄化发展,其中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多,离见出走的青少年中男生多于女生,其中大多性格孤僻、容易冲动,这些孩子出走后,大多从事打零工、做生意、流浪甚至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主持人:好,看过了这段调查报告之后,下面请出我们第一位嘉宾是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谨教授,欢迎您李教授,请坐。李教授,刚才我们在片中看到这个调查,其中有很大的一个比例达到了57.5%这个数字,这个青少年都是由于跟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的,这可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那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李玫谨:其实这个我们看到,就是说关于孩子离家出走,说是闹矛盾,其实这个矛盾里头包含的内容还是挺多的 ,实际上在这里头,父母可能在教育、抚养的方式当中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你尽管很爱你的孩子,但你的爱本身出了问题,那么有些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可能不是很理解,或者说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问题出在哪,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往往不是孩子出走的时候发生的,它往往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比如说一个人从小到大,他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社会化首先是由父母来实施的,那么也就是说,你父母给了他什么,实际上也就形成他现在的什么。那说到这儿,在我们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2004年的时候,有来自湖南怀化的一个男孩,叫做梁攀龙,一夜之间就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这样一个焦点,他的出走行为也引起了很多有关部门的重视。

  主持人:那可能很多人问,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在一年之内接二连三地离家出走呢?我们先去看一下相关的情况。

  解说:2004年11月11日,已经是第三次离家出走的梁攀龙和另一名孩子偷偷地起落架上爬上了云南飞往四川的航班,飞机起飞后,梁攀龙本能地抓住了栏杆,而另一名孩子却不幸从高空坠地身亡。

  在万米高空严重缺氧、极度寒冷的状态中,梁攀龙侥幸地依靠穿过行李仓的一根通风管道才保住了性命,几天以后惊魂未定的梁攀龙的父母终于见到了死里逃生的儿子,然而让所有人感到吃惊的是,梁攀龙面对情绪激动的父母,竟然没有一丝反应,那么他出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记者调查得知,梁攀龙的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虽然留在他身边,但平时和孩子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梁攀龙自从小学五年级迷上网络游戏以后,就经常为此离家出走,一开始父母还寻找儿子,后来干脆任其发展,因为梁攀龙一般出走几天后就会回家。但经过这次的事件以后,梁攀龙的母亲发现自己已经彻底管不住孩子的心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从片中看到,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孩子多次离家出走,凭您的经验来判断,您觉得这个孩子有没有可能再一次离家出走?

  李玫谨:完全有可能,就是我看这个孩子,应该说是他已经初步地具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了,这个心理问题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个就是当他的那个同伴掉下去的时候,他表现出的那种漠然,到回来以后,当问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那种没有一种我们常讲的一种人的那种情感反应,所以,这个情感反应也会反映在他对他的家庭、对他的父母,那么这个原因,现在我不太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主持人:说到这孩子的相关背景,因为刚才我们这段片子是在我们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当中转录下来的,我们特别请来了《共同关注》栏目的记者牛艳敏,来,我们欢迎,请坐。李老师,你好,刚才在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

  一个镜头,那个镜头在我们的眼中留下印象也很深刻,就是当父母跟孩子重新团聚的时候,那一刻,父母是跪在地上哭,而那时候攀龙的表情显得有点木纳,当时因为旁观还有很多机场的人,机场的人说,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地冷漠,他的妈妈把头埋在他的胸前哭,他一直站着很冷漠,表情非常冷漠。

  牛艳敏:我也很奇怪, 我觉得他的父母对他不是没有爱,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他们见面的时候,他妈妈看着他就哭了,他妈妈只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她说攀龙,你看我看你的眼里全都是爱,我们看你的眼睛里全都是爱呀,攀龙,不是假的呀,攀龙,是发自内心的呀,真的呀,攀龙。

  解说:尽管梁攀龙的父母非常爱儿子,但梁攀龙还是要离家出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据梁攀龙说,他在家里觉得没有意思,和母亲说不到一块,只好出去寻找快乐。当问起他和父母的关系时,他这样告诉我们。

  记者:关系怎么样?

  梁攀龙:不是很好。

  记者:平时你能见得着爸爸吗?

  梁攀龙:平时见不到。

  记者::那平时你爸都干嘛去啊?

  梁攀龙:工作。

  记者:那你见不到他,怎么还和他关系不好呢?

  梁攀龙:见不到关系就不好,不说话关系肯定就不好了。

  记者:跟妈妈关系怎么样?

  梁攀龙:还可以。

  主持人:牛艳敏,我知道你是亲自去采访这个孩子梁攀龙的。

  牛艳梅:对。

  主持人:我不知道当你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跟他对话的时候困难吗?

  牛艳梅:第一次非常困难,当时梁攀龙回答我的问题从来没有超过五个字的, 总是是和不是,对和不对,当时我特别困惑,因为你面临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几乎自闭的孩子,当时我的感觉是,然后我问他,我说你喜欢吃什么?他说 能吃的我都能吃,我说你喜欢喝什么?他说能喝的我都能喝,我说你喜欢看什么书?能看的书我都能看,最后我在想,那我究竟该问孩子什么?我想他是个孩子, 所以我说你喜欢小动物吗?我想着孩子可能喜欢动物,他说喜欢鸟,那一刻我在想,也许鸟就是打开我和他之间交流的门的工具,所以我就第二天去昆明的市场上,买了一对鸟送给他,之所以买了两只,就是想告诉他,就连鸟都需要朋友,你也需要跟人沟通,跟人交流,然后第二件事我觉得,能够打开他的心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我采访他的时候,,他一直低着头,头低的特别特别低,然后,我可能在想,他为什么一直低着头?后来我想了很久,我想大概他可能是心里有点胆怯,然后我就跟他说,我说攀龙你抬起头来,看着姐姐,其实你很帅,他的反映让我很吃惊,他说姐姐,其实你是第一个夸我的人,我当时非常吃惊,我说怎么会是这样,不可能的,这是现在我们很多教育当中的问题,所以在这点上我认为,算是他们在做父母过程当中的一种失败,,我们现在很多父母,他就觉得孩子在我跟前,我看着他长大的,我怎么不了解他 我很了解他

  实际上他还是不了解,因为什么呢?就没有像你这样,他努力地去,真地去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兴趣,然后跟他找到一种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语言,还有一个,对他很欣赏,很关注,比如说,我很认真地去看你,然后觉得你长的很精神,很帅,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有一个感觉,你真的在看我了,你真的在关注我了,得到了别人的一种欣赏和肯定。

  解说:专家提示,离家出走的孩子,一般内心比较自卑,和父母关系冷淡,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家长平时交流方式有密切关系,而很多家长等到发现孩子出走以后,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往往已经和孩子之间形成很深的隔膜,所以家长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主持人:关于这个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话题,我们记者在调查当中也发现,在十四和十六岁这个年龄段当中,好像离家出走的人数特别多,似乎也成了这个年龄段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段。这是为什么?

  李玫谨:这是因为你刚才讲的,十四到十六这个现象,那么十四岁应该说是人的青春期的一个很明显的一个启动期了,就是说,他外形的这种迅速的变化,导致他心里感受的变化就是,他一下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像过去看别人都是仰视,自己是个未成年人,现在看谁都是平视了,可是,他的心理发育却不能这么快,我们讲这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步,那么心理发育就是刚才我们讲他心理不成熟,他会怎么办呢?他也需要一些依赖对象,但是这个依赖对象它不再是以往的父母或者老师 ,而是寻找同龄人,那这个时候,他一旦有什么东西能吸引他,让他变成一种有事可做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吸毒、上网或者和同学玩儿,那么这个背景下有很多孩子就出现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实上就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称作一个人生的危险期,或者称作人生的反抗期,那么这个小攀龙在这个阶段出现这个问题也是正常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片中这个小攀龙离家出走,或多或少跟网络有关系 ,那接下来我们还要提到这个案例当中的主人公苗苗离家出走也是跟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难道真的网络就是青少年出走的罪魁祸首,我们先看完片子再说。

  解说:对于家住西安的陈平夫妇来说女儿陈苗苗可谓让他们伤透了脑筋,自打小学五年级开始,她就因为上网开始了频繁的离家出走,母亲为了寻找他,甚至学会了上网。然而,陈平夫妇所有的办法都留不住女儿的心,2004年他们发现女儿又准备离家出走,于是他们特定从北京请来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王小春,就在王老师开始了解情况的时候,苗苗的家里又爆发了战争,原因是苗苗的父母为女儿买手机的事发生了争执。

  苗苗的父亲并不知道,王老师经过调查以后才以后发现,苗苗为了得到手机,向父亲撒了谎。

  王老师还了解到,苗苗的父母再教育女儿的问题上,始终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激烈地争吵,手机事件可以看出父亲在答应孩子要求上的随意性,而母亲从不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只知道一味地看着女儿,不让她上网,防止孩子离家出走。

  苗苗的父母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苦心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抱怨?2004年5月,苗苗不辞而别,再次离家出走,这让他们又一次陷入了苦苦的等待之中,

  主持人:好,看过了这段片子之后,接下来我们请出今天的另一位嘉宾,是来自北京教科院的王晓春老师,欢迎王老师,王老师你好,通过您跟苗苗的接触,对于这个手机事件的调查,您觉得苗苗离家出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王晓春:我觉得一个是她父亲、母亲两个极端,或者是溺爱,什么都满足她,或者是就打,他没有一致的意见,另外经常进行情绪性的争斗,孩子在这里面肯定不适合她生存,她不愉快。

  主持人:在她们家庭当中,您还感受到哪些信息?

  王晓春:他不知道孩子究竟为什么出去,他想把她堵住,生堵硬截,她妈妈非常辛苦,这个经验证明是堵不住的,这只能引导。

  主持人:我同意王老师说的这个意见,在家庭教育当中有很多失败的一些比较典型的一些做法,那么其中就是父母的管教不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做法,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说父亲是赞同的,母亲是反对的,或者母亲是赞同的,父亲反对,那么这种背景下,这孩子他可能 个他不知道该做哪一种做法,第二个他可能会利用父母的矛盾钻空子,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失败的教育方式,那么从这个问题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她之所以离家的,其中这是她的一个原因。

  解说:专家提示,对于因为迷恋网络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逐步限制上网时间,改善家庭氛围的方式,慢慢对孩子加以引导,从而建立稳定的信赖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预防孩子出走的作用,很多家长把责任归咎于电脑和网络游戏,而忽略了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导致孩子离家出走一个原因。

  主持人:那么,现在我也接到很多家长给我写的信,也有打电话来说这个孩子被网络吸引走了,因为上网学坏了,其实,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家长直到目前为止仍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王晓春:对,要让那些父母知道他的原因,比如说,网络是孩子学坏或者说离家出走的一个原因,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如果没有网络,会不会还有毒品,会不会还有一些不良少年,总而言之,会有其他的原因让他出走,当年没有网络的时候,也有出走的。

  主持人:对,刚才您说的这个,基本上是家长的原因,我觉得根儿是家庭,肯定是这样的,好,欢迎各位继续收看当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备忘》,在我手中有这样一封信,这是一位家长写来的,他说在2004年,对他们母子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孩子出现了最让她担心的离家出走的问题,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她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思考,我们先去看一下。

  解说:十四岁的张博亚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因为迷恋电子游戏经常遭到母亲的责骂,于是他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到网吧里去玩儿,2004年3月的一天,他又一次逃课上网,终于背母亲发现。

  为了逃避母亲的体罚,张博亚准备离家出走,但是由于身边没钱,只好又回到了家,没想到正好撞在母亲的“枪口”上,于是博亚遭到了有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体罚。

  博亚的母亲没有留意到孩子内心的变化,就在几年前,博亚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从此他就觉得家里的气氛特别压抑,而母亲又一直对他进行情绪性的发泄,这让整日生活在沉闷、单调氛围中的博亚,决心离开这个家。在博亚的母亲发现家里的钱少了以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不

  我的心情也是特别复杂的仅把自己的房门上了锁,还每天到学校接送孩子,没想到,这些举动更加引起了博亚的反感。

  就在博亚的母亲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针对他们母子这种情况的夏令营开班了,在博亚离开母亲参加夏令营以后,妈妈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博亚的母亲意识到,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激发起孩子对家的热情,从而留住孩子,就在博亚去夏令营的七天里,她把家里重新布置了一番,这是丈夫去世后她第一次彻底改变家庭氛围,也就是这一次,她为儿子换上了色彩明快的新床。

  与此同时,博亚在夏令营的活动中释放了多年积压在内心的压抑,通过小伙伴之间的合作游戏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就在博亚回家以后,他以外地收到了母亲写给自己的信。

  让博亚感到吃惊的改变还有很多,妈妈不仅打开了封锁他们内心的铁锁,还主动向他承认了错误,博亚的母亲告诉我们,她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会离家出走,因为从博亚的眼神中她能够感觉到孩子的心已经被留在了自己身边。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这个片子结尾的镜头,我们真的为这对母子俩感到高兴。虽然说青少年离家出走可能有众多的原因,这里面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但是,当家长发现了这个倾向和苗头的时候,还是有办法可以杜绝和解决问题的

  李玫谨:有,根本的办法就是,如果你能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活的比较快乐和有成就感,就是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适宜孩子生存的教室和家庭,他就不会出走,家长一定要有信心,是有办法的,李教授,您再给我们说细一点。

  李玫谨:其实,我觉得这个妈妈这点做的非常好,我觉得在这个例子当中,就非常恰当地体现了他这种互动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夏令营可能是给孩子一种环境改变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条件,然后他母亲又借这个契机,抓住了这个机会,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但是我想,看到这个问题,我想第一个建议就是说什么呢,就是我们言语沟通之外的方法就是文字沟通,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个方法,电话有用,回避它的正面接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通过文字,你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慢慢地说出来,那么这个文字如果你要是谈的,而且你慢慢说,你就不会有当时那种情感,或者双方的互动的压力了,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比较冷静,而且你把你想说的,把你真正的爱,你对孩子的忧虑和对他的期待说出来,然后把信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解说:专家建议,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离家出走的问题时,一般都伴随着比较激烈的矛盾,此时,不宜采用强制性的语言和行为,而应该冷静下来进行换位思考,等到双方都平静下来以后,再采用书信、Email等不容易引发冲突的方式,进行沟通比较恰当。

  主持人:我们刚才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作为家长来讲,怎么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要有出走的这种倾向。

  王晓春:有这么几个动向,家长注意:一个就是晚回家,该放学回来没回家,这就证明他对家不依恋了,再就是不跟你说话,跟你话越来越少,这不妙,还一个是孩子不停地跟你说,我们学校收这费那费,你也不核实,那不行,这几个动向请家长注意,这都是出走的有可能的苗头。

  主持人:嗯,王老师通过自己的这种了解、调查的经验,告诉大家这样几个经验苗头,我不知道李教授您觉得怎么样?知道了这种苗头之后,怎么能够帮助孩子别出去,别往外走。

  李玫谨:其实刚才王老师说那几点,就概括的很全面,但是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孩子不和你说话,比如说他要玩儿网络游戏,你不让他玩儿,比如说他最近学习成绩不好,然后又到期末考试点了,就是这个时间点,那么像这种阶段,你要特别注意,所以在这里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做父母的,尤其是跟孩子接触最多的那个母亲或者父亲,要首先调整一个心态,什么心态呢?你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这样一个位置上,要调整什么呢?和孩子交朋友,当你发现孩子对你最近有意见,当发现孩子不跟你说话或者孩子最近有明显的压力、焦虑,这种情况下,你要像朋友一样跟他去谈话,然后甚至帮着他说话,你比如说孩子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要太累了咱们出去散散心,要太累了 你今天早点睡,你别做作业了,明天我跟老师说,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也就是说你如何和孩子拉近心理距离,然后让他感受到你们俩有一种共鸣、默契和交流,这样的话孩子他可能就不会采取那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回避你,逃避你,或者甚至拒绝你,或者反抗,抗议你。

  主持人:其实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确实有太多的话说了,那么当您看过了我们这一系列节目之后,能够重新思考一下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我们做这档节目最大的欣慰,在这里我们感谢今天的嘉宾,也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我们这一期的节目,让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