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悠扬的大地——中外女校长和她们的学校》第11集:《教育,不设防》(11月1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3日 16:12


  申哈:这是1949年初发生在以色列的故事,一位名叫魏克曼的妇女,刚从波兰移民到这个国家。这一天,在靠近电影院的地方,她突然看见一个士兵从吉普车里出来向剧院走来。她惊呆了,“海姆!”她失声叫出。士兵回头朝她望去,就在这几秒钟内他们互相盯着对方难以置信,眼前竟然是自己以为早就在屠杀中丧生的儿子。妇女伸出了双臂,几乎晕倒在青年的怀里 ……

  解说:这是一个听来就叫人深思的故事,不同经历不同国籍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和不同的含义。然而,有一点是任何人都坚信不疑的,那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在经历民族流散、纳粹屠杀和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今天的以色列依然没能迎来和平的曙光。长期的以巴领土纷争让这里成了国际问题最集中、最危险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这个国家,没有一个角落不存在恐怖袭击的危险。

  申哈:当人们说,我们已经无计可施了,我们只能悲观,不会再有变化,什么也不会发生了。但是我不同意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积极,我们应该寻求第三条道路,正如我所描绘的。我不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第三条道路的,我总觉得那是有一条路的,不要放弃希望。

  解说:这位自信而有抱负的女性,就是厄梅克大学的校长阿丽扎·申哈。她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曾是以色列驻俄罗斯大使,还是现任海法市的副市长。

  关于民族的未来,申哈校长寻求的是一条不同于政治与武力的第三条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地球上只有一种力量可以克服历史留存下来的争斗——那就是教育。而这条路线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有权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交流和融合各自不同的感情。

  申哈:最重要的事业莫过于教育,然后才是其他的事。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让我们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

  副校长:我和阿丽扎·申哈很早就认识,我们一起在海法长大。她的观念和我很相似。我们都认为,从事教育、提供机会是一种责任。教育,在希伯来语中就是建造新天地的意思,所以谈到教育就意味着谈起新的机会和新的生活。

  申哈: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位于以色列阿拉伯人居住比较多的拿撒勒市附近。有很多的学生是来自阿拉伯社区和拿撒勒市。这决定了我们的校园要创造一种共存的氛围。

  解说:厄梅克大学建立于1965年,它以多元化和实践性强的课程为主要特色。为本地区提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处的正面示范,是这个学校一直以来坚持的一项办学宗旨。

  以色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无论在历史认识上,还是政治信仰上,都有着很多的差异,存在着很多分歧。但是,没有人可以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大家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各自不同的历史叙述将各自带上不同的历史征程,没有任何防线可以征服历史认识的力量。

  申哈:多元文化并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种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就好像是一幅画,当你看到民族的个性时,是不同的颜色点缀不同的部分。当你看到全局的时候,你看到的又是整个图案。所以你必须懂得怎样共存,同时保存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正是我们想在校园里营造的。

  学生:我觉得这个大学里言论比较自由,和我以前去的学校相比环境更加多元化。我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融洽,甚至是阿拉伯同学。我想校长是要给大家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们不是以反抗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而是到课堂上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授:没错,我们的课堂是很自由的。我给他们布置作业,我把他们带到一个问题当中,没有现成的办法。他们要自己去解决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解说:厄梅克大学有20%的学生是阿拉伯人。为了使这些学生尽快地适应希伯来的学术环境,厄梅克设置了一整套帮助的体系。

  申哈:我们为他们配备了特别顾问,她们是阿拉伯女教师。这些顾问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疑问和困难。

  教授:是的,我们这儿专门有一些教工为阿拉伯学生提供帮助,因为有的时候学生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阿拉伯语是他们的母语,希伯来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这样他们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解说:给弱者以机会,给需要者以帮助。厄梅克大学成为成千上万拿撒勒阿拉伯和以色列年轻人的第一选择。然而,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一个方面。教育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这个大学给予学生的一段完整的生活过程。

  申哈: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自己的圈子。你需要知道一些东西,但这是不够的。你还要了解别人,了解别人的需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们正在寻找一些机会将同学们团结在一起。实际上他们是在一起生活。我们决定不给学生分别授课,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吃饭,甚至是住在同一间宿舍里。我们从来不在学生中制造任何的隔阂。

  解说:2004年5月,以色列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厄梅克大学启动的一个新项目——12名犹太学生和12名阿拉伯学生将联合出版一份双语杂志。

  学生:我们这个项目是在传播系系主任的指导下,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出版一本杂志,参与制作的人有犹太人、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

  申哈:我们想通过创造这样的一种活动,将他们聚在一起。这只不过是第一次。

  教授:我觉得阿拉伯和犹太学生在一起实习、编杂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彼此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工作,我们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解说:首期10万份的双语杂志将会分发到学校和当地的社区,拿撒勒市将会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两族学生共同的声音。

  副校长:大学生往往具有一种非常强的社会观察力,他们能够发现社会当中最需要的东西。

  申哈:只有当不同文化相互交叉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观念、创新和成果,这些才是真正有利于人类的。

  解说:这是厄梅克大学一个特别的培训班。这些年龄、肤色和装束不一的妇女,都是服务于当地医院的护士。在以色列,职业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战争造成的物质损失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但它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却长久难愈。对于一个并不太平的国家而言,帮助平民克服战争的伤害,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非常关键。

  申哈:职业治疗在以色列是很重要而且发达的,特别是对有些儿童,他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残疾,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现在的护士工作跟从前很不一样。她不仅仅需要做护士的工作,她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所以我们要提高他她们作为护士的受教育水平,让她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解说:这是学生们自己创作的歌曲。2001年的秋天,三名大学生在阿福拉镇上的一次公共汽车爆炸中丧生。从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厄梅克大学都会举行这样一个仪式,纪念遇难的学生。

  学生:这有很多阿拉伯学生和犹太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我觉得这里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关系是不错的。当我们过圣诞节或者屠杀纪念日的时候,他们也会参加这些活动。我喜欢这儿。我们大家的关系挺好,我们在一起上课。在一起完成作业,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但大家相处得很好。

  申哈:我知道女性要成就一些事情是困难的。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等级里,我们的头上就好像有一个玻璃屋顶,这个屋顶总会在那个地方。以色列的大学体系就是这样。但是当一个女性成功地冲破了这个屋顶,我不认为她会比男性脆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冲破它。

  教授:申哈依靠她的性格和能力,为这个学校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很高兴有她在这儿。可能你们已经知道,她现在是海法市的副市长。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愿意她去那儿当副市长。

  副校长:她很聪明。知识渊博,她的人际关系很好。她具有从事这种工作的性格。她让一切变得很简单。

  解说:用教育去开创以巴民族共存的未来,申哈的构想正在与很多人分享。在远离厄梅克的哈达萨大学,另一位女校长带着同样的信念在默默耕耘。

  春天的耶路撒冷郁郁葱葱,到处盛开着鲜花。哭墙的后方,阿克萨清真寺的圆顶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走在这古老而肃穆的街巷里,你很容易相信上帝的存在。然而与这种崇敬感同时存在的,是我们真真实实谨慎的心跳。因为这座城市已经与频繁的爆炸联系在了一起。

  数学教授:离这十米不到的地方,一辆汽车里被放置了一枚炸弹。我已经习惯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不愿意习惯这个。

  学生:我们在这的确会感到一种威胁,因为这个学校处在耶路撒冷的市中心。

  解说:危险并不能阻挡教育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1974年,哈达萨大学由一些美国的犹太妇女出资建立,它是耶路撒冷市中心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五年前,校长纳娃来到了这里。

  纳娃:耶路撒冷并不是个十分富有的城市,很多住在城市和城市周围的人甚至不敢相信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当然他们更不能想象自己能成为科研人员。所以你必须要去说服他们,告诉他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希望。

  解说:哈达萨大学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而著名,同时学校也为市民开设了大学预科课程并提供丰富的奖学金。和平对于这个城市来说遥遥无期,可这个城里的无数年轻人却因为哈达萨而切切实实改变了命运。

  学生采访:我认为我在这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学习了很多东西。学校的课程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经历。我认为我在这里学的知识能为我念硕士做好准备。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清楚这里能带给我什么,但是现在我知道了。

  女教授:我们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家庭背景,关心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怎么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会给予帮助。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受到冷落。


  纳娃:这正是我们在努力做的。我们就好像是拾起一朵花,我们把花展开,但是花朵是要在太阳底下才能绽放的。所以你要给予这朵花灵感、关爱、照顾,你才能让它发生变化。这就是我对于教育的理解。

  解说:雅科夫是摄影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在工作室,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作品。

  南极学生:这是一个储藏室,是在十九世纪末期盖的。现在这里空了,没有人住了。这是乌克兰的科学考察站。他们在这里有科研项目。我还有很多其他的照片。我同娜娃有过交流,因为我要去南极,她找我谈过话,后来学校给了我钱。

  解说: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的终点并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理解和关爱,从而构建起更加理性和博爱的世界观。

  教授:昨天在我的数学课上发生了这样的情景,三个阿拉伯学生同犹太学生握手,而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于是我就想可能过去我们有些冲突,握手可以看做是一种言和。我们想和平的生活下去。

  解说:一次握手在哈达萨再平常不过,但在校园围墙之外的世界,却不一定如此平常。更多的是伸出双手却无法触碰的绝望。

  数学教授: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家,这个学校也很小。但我们有一个非常满意的学生社区。这里很友好,我觉得我在这很幸福。

  解说:2002年6月,以色列国防部的“安全隔离墙”计划正式启动。一段长约360公里的隔离墙及铁丝网将会把以色列本土与约旦河西岸地区隔离开来,目的是阻止自杀性袭击者的进入。然而,扎根在人们心底的仇恨不消除,袭击的危险仍然会时时伴随。

  耶路撒冷是一个悲伤的城市。而城中那个小小的哈达萨却注满了温情。纳娃相信,用教育塑造两族学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隔离墙,整个国家都将是受益者。因为,在哈达萨种下的和平种子会被学生散播到他们所去的每一个角落。

  纳娃:我来告诉你们,在远离中国的地方,在耶路撒冷,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学院,这里注满了对于未来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将来。

  解说:纳娃的声音很温柔,她的叙述让我们忘了外面的危险,一起沉浸在对教育的畅想中。

  纳娃:当我坐在你们面前,听着你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感觉我是在接受教育。当你在听我说话时,你们其实是在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教育。当你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或者是耶路撒冷的大街上,你其实也在接受教育,因为你闻到了味道,看到了颜色,还有你感受到那些安静的时刻。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说:纳娃很健谈,她关于教育的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想,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由于拍摄的需要,我们将窗户全部关闭。直到快结束的时候,大家才从秘书那里得知,原来纳娃身患癌症,而空气不流通对她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对此深感不安。

  女教师:纳娃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女性。她很坚强而且富有激情。她很有能力,是一个楷模。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而言,她是我所见到的最令人尊敬的人。

  纳娃:我想告诉你一个小故事:在万圣节前,我有一天从医院出来。看到离我家不远处的路口有一个大盒子,像是一个花店的盒子。我在想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呢?后来我丈夫把它搬到了我的床上,让我躺下。我看到盒子上放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个系主任写的。他说:我特别想为你做一些事情。我希望我能代表所有的人。我打开了盒子,盒子里面装满了来自我同事的几百封信。他们说他们爱我,关心我,感谢我跟他们在一起,感谢我让他们的生命有了不同。我在医院的时候并没有哭。但是当我拿到这个盒子的时候我哭了。这样的事情会让你变得坚强起来,你知道你不是孤独的。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