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悠扬的大地——中外女校长和她们的学校》第9集 

------“命运与时代的交响——韦氏姐妹”(10月21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2日 14:56


  主持人: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有一对著名的壮族姐妹,姐姐是中国第一位留德归国的电子学女博士,妹妹是中国科学院的优秀科学家,两人都做了大学校长,姐妹二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起落落,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下了自己生命的辉煌乐章,她们两人被称为“韦氏姐妹”。

  解说:安徽大学是一所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大学,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建校已经76年。韦穗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科研综合实力十强高校之一,已经拥有百年校史。韦钰是这所学校的前任校长。

  韦钰,1940年2月出生,现年64岁,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穗,1946年2月出生,现年58岁,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韦钰和韦穗是一对亲生姐妹,她们两人就是中国教育界著名的“韦氏姐妹”。

  同期:我们就很少能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住校的,我的印象中间就是当时他们就叫她大头,她会几国文字,她老跳级,她好像比我更活跃一些,我觉得她比我更加喜欢交际,好像另外人家反映说,她对人家要和善的多,比我好像她比我更顺一点,我的感觉就更辉煌一点,我呢,就更听话一点,我想是因为我书读得比她多,我可能看一些问题更敏锐一点,更敢做一点大事,她智商比我好一点,也许我情商上赢她一点点,也许也没有,就是,我只这么敢讲。

  解说:韦钰和韦穗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个部队家庭,属于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家庭,父亲对他们要求很严。幼年时期,全家搬到南京定居,六朝古都物华天宝、钟灵神秀,抚育了韦氏姐妹的成长。这里是韦钰和韦穗姐妹的母校,在这里,她们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光,在今天的校史室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姐妹二人青少年时期的身影。

  同期:当然,人家说我是跟她很像了,有人说以前在校园里走,从背后看的话,我跟她分不出来是我还是她,就是原来在校园里走,也许她的影响是默默的,也许确实也是时代的需要,我也说不准。

  解说:青少年时期的韦钰和韦穗非常相像,她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韦钰还是国家一级体操运动员。她们都是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都是考进南京工学院读大学,而且都是在电子工程系学习。

  在这一时期,尽管由于年龄的差异,韦穗比韦钰入学总要晚几年,但是除了时间先后的差别,姐妹两人的人生轨迹几乎是一样的,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早有安排。

  1961年,韦钰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次年韦钰考取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师从中国电子学领域的先驱者和开拓者、著名微波电子学家和教育家陆中祚教授。1965年韦钰研究生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大规模招收培养的硕士,这一年韦钰25岁。而此时,韦穗也已经考进了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读本科。

  1969年韦穗大学毕业,尽管在大学里韦穗和姐姐一样的学习刻苦,一样的成绩优秀,但是此时的社会环境却发生了变化,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韦穗没能和姐姐一样留在南京工学院当老师,而是被分配到安徽省巢湖市的一个电子厂,做了一名工人,这一年韦穗23岁。

  同期: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间,所以我们当时属于什么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所以是这样一个情况,还是工宣队,在学校里给分配的吧,工宣队,军宣队,在学校里分配的,那完全取决于你那个年级的党支部书记左不左,那个时候不就他说了算吗?他说了谁就是谁了,但是我没有成右派,也没有成什么白旗,这个没有,我觉得大学的时候我还是没什么,在哪里呢,当过电磁工啊,也当过什么什么的,那时候就叫省直计算,在那里嘛,后来是因为我爱人是合肥计量所的,他后来


  就到那边修仪器,他就看上(我)了嘛,然后我就因为这个关系调到新华印刷厂去当洗工,我所以幸免右派,那时候我不太懂这个事,他们来叫我们开一个会,那时候真是,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现在的民主自由,那个时候真是太危险,我跟一个女同学,现在这个女同学还在东南,我不知道你们碰到没有,叫秋木兰,我们俩太爱吃零食了,所以他们叫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躲在帐子里吃零食,没去,所有去开会的,那个会的人后来好多都变成右派了,只是因为那个会要挽留一个沈教授,那个教授是从美国回来的,就是挽留沈教授,使一大批学生变成了右派,惨得不得了,都离开学校了,我们就是因为在里头吃零食呀,他们没叫到我们,我们知道他们来了,我们就把帐子放下来,我还印象很深,我们俩就躲到里面,说不能出声,因为我们在吃东西,就是那样,所以我就觉得那是一个时代,也希望我们那个时候付出的代价,以后不再来就是了。

  解说:这一时期,韦钰和韦穗经历了人生中最苦闷的日子,然而不同的是,韦钰还可以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独善其身,而韦穗却完全远离了自己的专业,不折不扣的做了八年工人。光阴似箭、青春飞逝,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随风而去……

  1978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实施业务归口政策,使专业人才回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韦穗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工作,成为一名助理研究员。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开放政策,要选派一批人员出国进修。陆中祚教授极力推荐韦钰出国深造,韦钰也积极学习英语,准备去美国留学,但是最终她却去了德国。

  对于姐妹两人而言,新的时代使她们获得了新生的机会,这个机会的获得同样是那么幸运,但也同样颇费周折。

  同期:我当时就到那个省无线电研究所去了,我就说,我呢,就是说这个,我原来学这个的,我希望归口,当时人家也不相信我了,已经当了八年的,就是说当了八年的工人了,还能做什么吗?我英文考得很好,通知我口试的时候,因为要跟我争去的嘛,还是我同班同学呢,他就不通知我,人家告诉他,你得通知她去考试,后来就是我们一个老的,管那个课表的人跑来喊我,我那时候穿着那个汗衫短裤,在那儿备课呢,他说你还不去,你是第一个口试,都要结束啦,那我赶快就跑了去,我是最后一个口试英文,当时我就过去了嘛,后来我知道,如果我英文不好,他们不会让我走的,他们都故意不通知我,那些想出去的人,就怎么也得把我整下来。但是这时候呢,有一个我的,应该说是我妹夫的姐姐,叫杨杏生,她呢是当时这个所里最好的女同志,她就介绍我,她介绍我去,但是我去了以后,当时所里就说,她能干过你吗?当时她就说,我对她了解,她一定能比我好,后来,当然也应了她这个话,后来我成为智能所比较好的女同志,我就这么自己拼了,拼了一个假期,什么都不要,就拿了一本书,我跑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去拿了一本,那本书我现在还保留在那个黄黄的讲义里,就把它硬背下来,我根本没学过德语,就硬背下来,我考好了嘛,江苏省考了第一,就这么考出去的。

  解说:1979年,韦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赴德留学人员远赴前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此时,韦钰39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1981年,韦钰获得前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这一年,她41岁,亚琛大学特意在她的博士帽上装饰了白色的毛线。


  同期:在德国做完了博士以后,每个人给你做个帽子,根据你特点做,他们在你考试以前不告诉你,而等你答辩以后,你研究所的那些,就是其他的那些助教们,就给你戴上来,那点白的嘛,就是说我有一点白头发了。

  解说:韦钰学成归国,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而且还成为第一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并获得洪堡奖学金。韦钰受到了邓颖超的亲切接见。韦钰的事迹被媒体广泛的报道,甚至被写进了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很快,韦钰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又红又专的明星。

  同期:我想主要是一种爱国主义,宣扬一种爱国主义,我们那十年里面,我们国家那么大一个空隙,那个时候需要大家振奋精神,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而我们主要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我听说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就是说有很多人派出国,派出国以后呢,有些人没有回来,甚至有些人呢,还在外面发表一些言论啊,对原来文化大革命一些东西发表一些批评,当时就有一些争议,中国还要不要开放?还要不要把知识分子派出去?我记得是周总理讲的,或者是我改的,那就是那一句话,叫“振兴中华,责无旁贷”,周总理,我特别崇拜他,特别崇敬他,那么我就觉得,看了他的展览会,我还记得我看周总理那个鞋子非常旧哇,衣服非常旧,这两句话特别激励我们,在国外激励我们,回来也激励我们,所以我就把这两句话作为我当时生活的,或者也是现在一直我生活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目标吧。

  解说:韦钰回到南京工学院,创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一个新的学科——生物电子学,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2002年,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生物医学工程系也已经建系20周年。

  在姐姐取得突出成绩,开始走向成功的同时,韦穗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1983年,她也获得了出国的机会,而她去的国家正是姐姐当时想去但却未能如愿以偿的美国,她应邀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密执安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的美国生活,不仅给了韦穗丰富的科学知识,也为她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会,一家美国公司希望韦穗留下来,承诺的条件是每天只需工作四小时,月薪是两千美元。就在韦穗有些心动的时候,一封父母寄来的家书使她毅然回到了祖国。这封信,韦穗一直保留至今。

  “穗女和钟伟:

  来信收到,你们正在壮年,恰当有为报效党的培养、为国家四化尽力的时候,望切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力争上游。在工作和智能、品德上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来,排除那些不好的个人“小九九”,别沾染小市民的风气,以你大姐为榜样,为父母的就放心了。

  一切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图报共产党的培育大恩,不可在小利益上打算盘,祝你好!”

  主持人:命运似乎是给韦氏姐妹开了个玩笑,在时代面前她们的青春显得那样无辜无奈,然而在而立之后,她们又都能够顺应时代、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时代弄人,在我们感叹前圣先哲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非此而不能也”这一成功法则的同时,似乎也不应该忘记另外一点,那就是人的内在的努力、执著和与生俱来的才情。

  解说:从1985年开始,韦钰历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副院长,1987年,韦钰被任命为南京工学院院长。1988年,在韦钰的力主之下,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1989年,率先创办了浦口新校区,韦钰也成为东南大学百年历史上惟一的女校长。

  同期:改名为东南大学,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有些人认为就图一个好名声,实际上是她一个办学理念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从一个单一的工科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

  解说:在韦钰担任东南大学校长期间,她大刀阔斧的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东南大学率先进行了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率先搞了大学科技园,很多改革措施后来在全国高校推广,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在韦钰的各项改革措施中,甘当伯乐、甘为人梯,大胆提拔年轻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同期:很多有才能的人,我们的责任就给他们一点顺利发展的机会,中国才有希望,你知道我回来的时候是多少岁吗?四十多岁了,要提副教授,提教授,多难哪,那个时候多难啊,他们就说,怎么可以四十多岁提教授,他们派人去查我,在亚琛的博士,去查我在亚琛一个支部的负责人,说她在那儿是这么读书的吗?怎么四十多岁能提教授?而且是教育部的人去查的,教育部师资办的,我告诉你去查,就那个同学跑来告诉我,说都来查你了,调查你呀,你说我当时要通过一个教授,四十多岁了要通过一个教授,还要受到教育部的调查,认为是荒谬的,所以我有权的时候,我就说给青年人开路,我觉得这个工作在当时做是有相当阻力的,因为文化大革命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历史问题,在这些职称评审上啊,应该说在职称评审上,很多时候大家都要攀比啦,特别是老资格的教师也比较多,但是她作为校长来说,她顶住压力,坚决提拔一批非常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这批教师现在都是成为我们学校现在的业务骨干,而且有相当一批成为了国家级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前进,那几年就是东南大学非常兴旺的时候,我这不是一时的想法,我就这么想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前进,现在也是这样,只要我有机会,

  我就提拔年轻人,如果我们国家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拔制度,能够让这些青年人脱颖而出,我们国家才会有希望。

  解说:除了担任领导职务,进行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韦钰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如今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每当大家提起“韦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的“严格”和“严厉”。

  同期:韦老师非常严厉,有一次,有个学生做毕业论文报告,还是开题报告,还是什么东西,是一个男生,没准备好,然后说的就嗑嗑巴巴,磕磕绊绊的,最后给韦老师训的哭哭啼啼,哭下来了,为什么要骂你呀,说明你这个人还有培养前途,骂骂还能促进,这些人都把骂解释成促进,反过来讲的话,她不骂你了,就说明没意思了,这个骂,骂你也骂不出去,何必骂你呢,你已经没希望了,也就不骂了,没有培养前途的人就不骂了,你也不要光看到韦老师严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很多韦老师对学生其实很爱护的,包括我们年轻教师,那个时候真是这样,韦老师曾经想帮你介绍个对象,叫我去问你,顾宁是排在第一,顾宁有没有女朋友啦?一看,顾宁有女朋友啦,就先介绍给你,我说他有啦,然后问高强有没有?高强也有啦,然后就介绍不出去啦,后来介绍不出去,人家只好嫁老外啦,对吧?

  解说:韦钰的改革措施和严谨治学对东南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项工作大大提升了东南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在她任期内,学校的科研和教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期:应该说,毫无疑问地说啊,东南大学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史了,在这百年发展史中呢,韦钰校长应该说是最有建树和最有影响力的校长之一,这是我的一个真实感受,而且不是我个人的一种感受。

  解说:1993年,韦钰被调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后国家教委改成教育部,韦钰任副部长。韦钰将自己在东南大学的改革经验带到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广跨世纪人才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给青年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韦钰还对中国的教育网络建设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姐姐韦钰没有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也许妹妹韦穗就会在中科院合肥分院一直工作下去。1996年,安徽大学向韦穗发出了热情的邀请,经过再三考虑,韦穗调到了安徽大学,担任安徽大学的副校长,姐妹两人的生命轨迹再次变得非常接近,有人说这是命运的无意巧合,也有人说这是领导的精心安排。

  同期:九六年从科学岛到这儿来,我也是很听话的,要不然从我自己的想法来讲,我是不愿意过来的,因为如果她再努力一下,我当时觉得如果她再继续努力下去,如果她给自己,比方说再争取向院士方向再迈进一步,我觉得对她可能更适合一点,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我只是跟她讲,你选择了别后悔就行,她要求自己比较严格,她经常还说,你不要以为你有一个姐姐在教育部,你就可以经常到教育部来跑,是吧,你如果自己没有学品,没有人品,你光靠这个,你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站不住脚的,我想是这样的。

  解说:韦穗在安徽大学主要分管学位和科研工作,后来又主持“211工程”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她像搞科研一样搞管理,用其率直的性格和执著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何家庆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著名教授,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他对韦穗校长的工作深有感触。

  同期:我觉得韦穗来,带来的积极变化,首先在学校领导层,在决策层,以及在整个科研领域,方方面面,在老师中间呀,逐渐地推动了安徽大学整体科研意识的增强和提升,其次,她就是以自己的科研工作影响了周围。

  解说:韦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安徽大学的工作当中,她把大量时间交给了办公室、实验室和会议室,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丈夫钟伟处理,她经常幸福地说自己有一个“贤内助”,不仅能够给与自己工作上的大力支持,还能在困难时给与自己感情上的慰藉。

  同期:家里头的家务事全部都不能管了,家里事情,我儿子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时间管,另外呢,有时候看她有委屈的时候,有掉眼泪的时候,也当然有碰到困难,有时候碰到拼命的时候,也有转不过弯的时候,当然也有,但过了也就转过弯来了,没什么,好像我觉得没有,甚至我有时候给他们开过玩笑,那有什么关系呀,对我们女同志来讲,非常简单,不行就回到丈夫身边去,回到孩子身边去,不行就去跳舞去,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解决,到三零零零年谁都不在了嘛,谁能活到三零零零年?

  解说:2004年2月,南京和合肥仍然春寒料峭,64岁的韦钰和58岁的韦穗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韦钰不再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她已退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儿童学习科学的研究中,这项研究是韦钰在中国开创的第二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同期:我最关心的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包括幼儿园,我最希望就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能为他们准备更好的未来,这并没有一个人一定要我做,我也不是因为这个做了,我会有更多的名和利,一个学生曾经给我讲,人不可能一辈子辉煌,你已经曾经辉煌,你可以了,所以我想,我做这个,就是因为我特别高兴,我做这个,我想做,我很多事情是逼着做的,人家要我做我就做,但我想把它做好,我是那么一个人生,可能我认为我非常侥幸,每次都是运气很好,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是我们班上最优秀的,我们班上我最走运,就是付出了还是有成果,很多人付出没成果,多啦。

  解说:人生和命运总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受时代影响的命运比比皆是,但是能够影响时代的人生却并不很多,顺应时代、把握生命,弹奏出命运和时代的辉煌交响,对人生、对时代都是幸事。

  韦氏姐妹正是如此!

  主持人:由于各种原因,韦氏姐妹性格不同,并且在生命中大多数时间总是聚少离多,然而,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使他们在人生、事业的在两条非常相似的道路上,总有一种东西将姐妹二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是上天赋予的血脉,更是两人执著人生的精神。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