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一份不同寻常的调查报告》(10月12日播出,编导:韩圆)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3日 14:33

  主持人:叶蕾是上海市进才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进一年来她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她们无话不谈,却从来没有见过面。这个特殊的神秘朋友是什么人呢,我们一块去看一看。

  叶蕾:喂,你好,我是叶蕾。好几天没有和你联系了,一直很惦记你,近来还好吗?

  解说:对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之间为什么要保持这种特殊的联系方式呢?原来叶蕾这个特殊的朋友是一位艾滋病患者。由于医院不允许探望,他们只能通过电话保持联系。一个中学生为什么会和艾滋病人患者成为朋友呢?事情还得从两年前开始说起。

  解说:2002年,叶蕾刚上高一年级,有一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叶蕾就和好朋友庄稼、崔小云准备着手寻找选题。正在这时,班里发生了一件事,同学冯博修患阑尾炎在医院做了手术,没想到手术后身体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冯博修:我就发现自己的腿上的毛发会掉,就是轻轻一碰它,毛发就掉了,而且腿上会起小红点点,小红疙瘩一样的东西,因为我以前对艾滋病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艾滋病其中的一个症状就是身上会起小红痘痘,所以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得上艾滋病了。

  解说:陷入艾滋病阴影的冯博修开始感到惶恐不安,他悄悄的到医院做了艾滋病的血样检测。等待诊断的那几天,冯博修寝食难安,更无心学习。一周后,检查结果出来了,让他恐惧的那些症状,不过是缺乏维生素A的迹象。冯博修总算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是这件事却让叶蕾她们受到很大的触动。

  叶蕾:当时我们也吓了一大跳,就觉得青少年其实他自己怀疑自己,也是一个怎么说,他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他才会有一些错误的,比如说有一些症状并不完全是艾滋病的症状,但他会有一种很紧张的心理,我得艾滋病,就从那个时候你对青少年的艾滋病教育已经很重要了。

  解说:这个发现让叶蕾她们很是振奋——论文选题终于浮出了水面,她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敏感的话题:青少年与艾滋病教育。 这个想法也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唐老师:当学生提出这个课题的时候,说明他有这种需要,我作为一个学校教育来讲,它应该满足学生提出这样的这种需要,帮他们提供一个满足他们需要的这样一个平台。

  解说:2002年10月,三人合作的课题小组成立了。然而她们毕竟是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要深入艾滋病这样的话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特别是要与别人交流和性有关的内容,就让她们非常尴尬。

  庄稼:跟女同学聊一聊没问题,但是如果要跟男老师,而且就是在很正式地讨论到这方面,觉得还是有一点不接受的。

  解说:这也难怪,叫几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子和异性谈敏感话题,哪能不难为情吗?情急之下,她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叶蕾:所以我们才特别向学校又请了一位女老师就是储依老师做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有什么想法都是先和储依老师商量,再由储依老师转达给唐志源老师,就是我们的男老师。

  解说:就这样,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师生之间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沟通。

  直到有一天,指导老师的一席话才让三个女孩对这个课题的认识有了转变。

  唐老师:我当时就跟她们这样讲,就是说如果你们要做这个课题的话,连和老师之间的障碍都不能跨越的话,那么你们这个课题是没法做下去的,这是第一。第二,性本身是不是可耻的事情,这是一个正常的一个现象,所以我们要面对它,我们要正视它,而不要回避它。

  解说:过了这一关,叶蕾她们才开始真正进入课题调查。她们从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这两个领域入手进行研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们在上海的四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想到调查结果还真出人意料。

  叶蕾:第一个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其实是非常缺乏的,第二个问题他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就是有一所学校它达到了80%以上,他说我会对艾滋病感染者避而远之 。

  解说:同学们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让叶蕾她们很是吃惊,她们开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向同学们宣传艾滋病并不可怕。可就在一次宣传活动中,一个同学向她们提出了质疑:你们见过艾滋病患者吗?你们自己接触过真正的艾滋病患者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叶蕾她们问住了,原来,自己也一直在纸上谈兵,这让她们多少有些泄气。

  叶蕾:刚开始也没有想过和艾滋病人接触,自己心理也会有包袱。

  解说:从那以后,叶蕾她们就向指导老师提出:可不可以和艾滋病患者做一次真正的接触。2003年10月的一天,老师带领三个学生来到疾病控制中心,一位艾滋病专家特意领来了一位面带病容的中年妇女,并告诉她们说:这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你们有谁愿意和她握手呢?

  崔小芸:一开始大概是不大敢吧,因为虽然自己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但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病人,当然有点害怕 。

  储老师:我当时是有疑虑的,作为老师来说,这些孩子能不能经得起这样一种考验,这是一个,另一个,怎么说呢,我想保护我的学生。

  叶蕾:当时我们的老师,他紧张了一下 。

  解说:其实,这时几个女孩子也在悄悄进行着心理斗争,不过想到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这次体验的重要意义,她们还是热情地走上前去和这位患者握了手。

  叶蕾:后来那位专家说,其实这位不是吗,只是他临时找来的替身演员。

  解说:谜底被揭穿了,其实医生也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学生们一个道理:艾滋病虽然难以治愈,但是和病人的正常交往却并不可怕,而且正是因为人们的误解,使得艾滋病患者往往背负着沉重 的心理压力。这次特殊的体验给叶蕾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叶蕾:其实艾滋病病毒的接触,并不是,本身它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主要是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状态。

  解说:从那以后,一个念头开始在叶蕾她们心里悄悄萌生了:她们要去帮助这些特殊人群排解压力,渡过难关。从2003年12月开始,每个周末,三个女孩都会来到疾病控制中心,给艾滋病患者打电话聊天。在交流中,她们开始真正地走进了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她们发现,折磨这些人的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来自社会的歧视与冷漠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叶蕾至今还记得与她联系最多的一位患者不幸的遭遇。

  叶蕾:比方说他说,我有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对我,当他告诉他说,他是一个艾滋病的时候,医生就马上不愿意帮他看病了,我觉得当时听到这个的时候,当时都差点想哭。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心目中的医生,他肯定有自己足够的知识,而且他本身,他肯定应该会去关爱他们,但是我没有想到,连医生原来有时候他们会有歧视的态度,那不要说我们这样普通的人了。

  解说:和叶蕾一样,课题组另外一名成员庄稼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庄稼:有一个病人他是因为就是自己好像是什么伤口,出来很多血,他是去医院里面输血,就是输了艾滋病病人的血,所以就是很无辜的感染上了艾滋病,我们问他,你愿不愿意把你的艾滋病告诉别人,然后他说,他就是不敢告诉别人,因为他怕他没办法继续地工作,正常的一些社会活动他都不能参加了。

  叶蕾:因为有些人他本身并没有错,就是说最让我们震惊的是,社会已经对他们已经,把他们孤立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连亲人都不愿意去支持和理解他们,所以就是现在的青少年,从现在要告诉他,就是说,艾滋病是需要我们关怀的,是和我们正常的人。

  解说:频繁的交流,让她们与电话那头的特殊朋友慢慢熟悉起来,他们除了谈病情,还会聊起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至于到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储老师:那些艾滋病人当他们知道我们的中学生也在关爱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一种感动,就是溢于言表,就是他们写来信的时候,就是说,当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受到你们学生的礼物,这不是一般意义的礼物,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暖心窝的,我们看到了希望,我觉得生命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价值的,我一定要跟这个病魔去搏斗。

  解说:2004年秋天,三个女孩升入了高三年级,与此同时,一份长达12000字的论文也完成了。论文中不仅记录了她们两年来的诸多体验和感悟,还提出了一个在中学开展艾滋病教育的模式。这个颇有见地的构想很快引起了学校的重视。

  解说:在这二年的过程中,三个女孩从一开始谈起艾滋病就会脸红,到后来和艾滋病患者交上了朋友,走过了这段特殊的心理历程,她们自己也感到长大了许多。

  解说:论文完成了,可她们和那些特殊朋友还保持着频繁的电话联络。因为一年来心与心的交流,让叶蕾和电话那端的艾滋病患者已经成了真正的朋友。她发自  内心的希望他们健康起来。

  解说:克服了心理障碍,叶蕾她们开始进入了调查研究阶段。不过艾滋病这个题材实在太广,到底从何做起,到什么程度,着实叫他们犯了难。经过老师的指点,她们决定从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这两个领域入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们在上海的四所中学高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没想到调查的结果还真有很大问题。

  同期:第一个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其实是非常缺乏的,第二个问题他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这个也是我们比较出乎意料,就是70%以上,就是有一所学校它达到了80%以上,他说我会对艾滋病感染者避而远之,就肯定会和会,这两个选项达到70%以上。

  解说:同学们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让叶蕾她们很吃惊,她们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向

  同学们宣传艾滋病并不可怕。可就在一次上街宣传的活动中,一个同学向她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见过艾滋病人吗?你们接触过真正的艾滋病人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叶蕾她们问住了,原来,自己也一直在纸上谈兵,这让她们多少有些泄气。

  同期: 所以我们刚开始它是仅仅我们只限于和青少年,和青少年之间的接触,就是跟他们做一些问卷的调查,采访一些老师,刚开始也没有想过和艾滋病人接触,自己心理也会有包袱,还是没有正视艾滋病。

  解说:第二天,叶蕾她们就向指导老师提出:她们想去和艾滋病人做一次真正的  接触。老师答应回去考虑一下。2003年3月的一天,老师带领他们来到疾病控制中心,一位艾滋病专家和一位面黄肌瘦的中年妇女走到她们面前,专家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位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你们有谁愿意和她握手呢?

  同期:(老师)我当时是有疑虑的,作为老师来说,这些孩子能不能经得起这样一种考验,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我从内心来说,我想保护自己的学生。

  叶蕾:当时我们的老师,他紧张了一下,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就是从我们三个开始,所有的人,都上前跟他握了手。

  庄:因为我们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倒也没有想到,握了手你会怎么样,应该肯

  定不会怎么样的嘛。

  叶:后来那位专家说,其实这位不是吗,只是他临时找来的替身演员,但是就  是说,事先大家都不知道嘛。

  解说:谜底被揭穿了,其实专家也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她们一个道理:爱滋病虽然难以治愈,但是和病人的正常交往却并不可怕,而且他们更需要尊重和理解。这次特殊的体验让叶蕾她们一下子对艾滋病有了更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如何关爱艾滋病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期:(叶)其实艾滋病病毒的接触,并不是,本身它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主要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状态。

  同期:(庄)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就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接受了教育,你参加了这样的活动,你知道他们并不可怕,你是可以做到跟他们和平共处,就是握手,拥抱都没有问题的。

  同期: (老师)首先他有勇气去跟去握这个艾滋病人的手,那就是说,他已经懂得怎么去关爱,人文的一种关爱他已经懂得了。第二呢,他还从我们的课题当中,他获取了科学的知识,就是说,如果就是这个手如果不是隔开来,如果有伤口的话,他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有了科学知识以后,他才会这样子会很勇敢地关爱艾滋病人。

  解说: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还告诉他们:艾滋病患者一般都更渴望别人平等的对待和关心,他们普遍存在着沉重而复杂的心理压力。这时,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在叶蕾她们心里悄悄萌生了。2003年10月开始的每个周末,叶蕾、庄稼和崔小云她们都来到疾病控制中心给艾滋病人打电话聊天。在和这种特殊群体的交流中,她们慢慢感受着他们的心灵,开始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她们发现,折磨病人的除了生理上的痛苦,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歧视与冷漠同时也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极大的伤害。

  同期:比方说他说,我有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对我,当他告诉他说,他是一个艾滋病的时候,医生就马上不愿意帮他看病了,我觉得当时听到这个的时候,当时都差点想哭。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心目中的医生,他肯定有自己足够的知识,而且他本身,他肯定应该会去关爱他们,但是我没有想到,连医生原来有时候他们会有歧视的态度,那不要说我们这样普通的人了。

  同期:有一个病人他是因为就是自己好像是什么伤口,出来很多血,他是去医院里面输血,然后就是无意地拿了一包含艾滋病病毒的血,他是血有病,所以他去输血的时候,就是输了艾滋病病人的血,所以就是很无辜的感染上了艾滋病,所以说,我们觉得他也是蛮值得同情的,而且就是他,我们问他,你愿不愿意把你的艾滋病告诉别人,然后他说,他就是不敢告诉别人,因为他怕他没办法继续地工作,正常的一些社会活动他都不能参加了,因为有些人他本身并没有错,就是说最让我们震惊的是,社会已经对他们已经,把他们孤立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连亲人都不愿意去支持和理解他们,所以就是现在的青少年,从现在要告诉他,就是说,艾滋病是需要我们关怀的,是和我们正常的人。

  解说:随着对他们了解的加深,叶蕾她们越来越同情 ,而他们也彼此慢慢地熟悉和了解,不仅谈病情,还会聊起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后来成为了朋友。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