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悠扬的大地——中外女校长和她们的学校》第4集:生命的风景(9月15日播出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5日 16:49

  主持人:在当今的中国,民办大学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20几年的时间里,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变化。在民办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各位民办大学校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两所中国著名民办大学的女校长。

  解说:2004年2月2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克强、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出席,这是自建国以来,河南省召开的最高规格的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全省各地市党政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负责人参加,这位认真做着笔记的女士就是黄河科技学院的校长——胡大白。

  黄河科技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学院占地2700余亩,下设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商贸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工美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民族学院、国际学院12个学院,在校生1.7万多名,是一所现代化、开放型、综合性大学。

  胡大白:我们学校目前已经是一个国家批准的民办的本科普通高校,现在有23个本科专业,有17个专科专业。

  解说:20年前,胡大白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促使她走上创办民办高校之路的是生命中一个偶然的因素。

  胡大白:我受学校的委托,到国家建工总局的一个五七干校去讲课,我在那儿讲了八天课,晚上煤气中毒了,我因为第二天还有六节课,我就起来看,一看,那个茶壶哇,它没有坐落在

  那个煤火的火口上,所以说,那个煤气、一氧化碳气,不能通过火墙出去,就全部弄在屋里了。我当时实际上已经煤气中毒了,我就觉得,我想着还没事呢,我一着那个壶,学校的壶都是像桶一样大,这一壶开水全都浇到我身上了。

  解说:胡大白因重度烫伤,在床上躺了三年,她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然而,正是这段痛苦的日子,使她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生命风景。

  胡大白: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快,而且特别需要人才。这漫长的三年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是就这样,做一个让别人照顾的这样一个工伤病号呢,

  我想着还是我找一个事儿,能够残而不废,残疾了这是客观存在,我不能成为残废。

  胡大白丈夫杨钟瑶:胡校长身体基本上能够走动了,能够走动了,但是不能上课,我是教育局出来的,那时候社会上就开始办学,除了学校可以办学以外,办班以外,社会上也都开始办学了,也有几个单位。

  解说:胡大白租房子、请老师,开办了一个自学考试辅导班,这成为如今的黄河科技学院的前身。1985年4月,河南省第二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出自胡大白辅导班的217名学员,在党政、中文两个专业5门课程考试中平均合格率达87%,其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两科,合格率高达96%和92%。这使胡大白的辅导班有了良好的声誉,也为进一步扩大办学积累了资金。如今黄河科技学院已经拥有5个亿的固定资产,但是它最初的启动资金却只有30元。

  胡大白:现在好多人都很吃惊,说怎么30元办成了一个万人大学,确实开

  始就是30元,30块钱,就租房子,租那个教室没用钱,就是说以后再给人家钱,

  请老师也是没用钱,30块钱就买了2000份听课证,让人家印了2000份听课证,

  剩下7块钱就买了笔墨纸砚,来写广告,自己打浆胡贴广告,这就是30元起家,

  开始办这个学了。 

  解说:胡大白坚定了自费办教育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她的学校也越办越大、越办越好。1985年,辅导班学员发展至5000余人,经郑州市教委批准,更名为黄河科技专科学校;1988年3月,黄河科技专科学校发展成为黄河科技大学;1992年12月,一座占地80多亩、校园建筑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新校在郑州市南郊航海路拔地而起;1994年2月,黄河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大学。

  胡大白:

  好多人就说,你已经批准专科了,你年龄也不小了,你就别再痴心妄想了,我当时是觉得,如果咱们做大学,你仅仅有专科是不行的,我公开也不服同志们的、朋友们的意,我就暗地里,在校内也不公开说出来,我当时给大家提出来十二个字,叫做“打硬仗、上台阶、

  创特色、争名牌”。

  解说:2000年3月,黄河科技大学终于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高等本科大学,定名为黄河科技学院。由于办学成绩显著,2000年11月25日,胡大白被评为全国十大女杰,并受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

  胡大白:

  我们准备在十年内,本科创办十年内,实现硕士生教育,当然在更长的时间,实现博士生教育,我们给我们学校定位就是,中国民办高校里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的民办教育呀,是在公办教育非常成熟非常发达的情况下,才诞生的一个小草,所以说 ,中国民办教育当前,比起庞大的公办教育体系,它还是很微弱的,我们仅仅是中国民办教育队伍中,比较先进的、比较好的,在整个中国的大体系里头,我们现在也不算是很落后,算是中上等,所以说我们压力还是很大。

  解说:2004年5月30日,黄河科技学院迎来了自己20周岁生日,自己培养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也即将毕业。20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万多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61岁的胡大白也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20年发展史的实践者和见证人,她被称为“中国民办高校第一人”。

  胡大白:

  一旦创造了这个第一,这个第一已经成为历史,你还要从头做起,我想,尽管过去我们有许多第一,但是我们现在还是零,我们还得从零起步,继续努力,这样呢,才能创造更多的第一。

  主持人:

  胡大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之路,她觉得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前途一片光明。她不愿仅仅停留在“学院”的层次,她还是眷恋着自己当年为学校的命名——黄河科技大学,她说,她想把黄河科技学院办成河南的“小清华”。与黄河科技学院相比,另一所民办高校的创业和发展则显得更加迅速,它创办不到10年时间,就已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9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它的校长秦和在创办这所学校时年仅32岁。

  解说:如果说61岁的胡大白是“老骥伏枥”,那么41岁的秦和可算是“风华正茂”,她是中国最年轻的民办高校的校长,她创办的吉林花桥外语学院建校只有9年时间,但却已经成为中国9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并且是惟一的一所民办外语本科学校。每当人们来到吉林华桥外语学院,总会认为这个校名中的“桥”字是错别字。

  秦和:

  这个华桥的桥字,实际上就是当时寓意比较深,就是在于,我们是外国语学院嘛,想搭起这个,友谊和交流的桥梁,所以我们想华桥学生进来之后,让它成为一个,因为我们本身办学是面向市场、面向世界,我们也希望华桥学生能够走出世界去,华桥的桥字,实际上真正的含义就是,使华桥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

  解说: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一条小河横贯校园,有何便有了桥,有水便有了灵性,这是秦和的得意之作。秦和,16岁考上东北师大外语系,20岁成为一名外语教师,23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5岁被选送到联合国译训部受训,并被派到亚洲银行办公室工作,秦和一直一帆风顺。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情,使她走上了自费办学的道路。

  秦和:

  我记得,在国外参加一次研讨会嘛,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国的代表团的一个负责人,见到我们亚行的一个副总裁,副总裁当时见到他以后,很兴致勃勃地跟他说,You look so nice today,但是我们中国的这位官员,因为他没有听懂,没有回答,其实我感觉呢,他当时回答,Thank you,或者是You too就可以,这样简单的回答就可以,所以,我觉得那个场面很尴尬,另外,也发现,在开会的过程中也发现,我们的官员懂专业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也不懂专业,所以那一瞬间我就想,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我要回去办学,要办一所外国语学院。

  解说:在吉林长春办民办办民办高等教育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秦和辞去了很多人非常羡慕的银行工作,办了一家翻译公司,想借此积累办学资金,但是第一天收入仅有3.78 元,她的办学经费主要都是通过贷款获得的,她坚持不搞校办产业、企业,不接受别人的注资,她害怕那样做会失去教学的独立性。经过艰苦的努力,秦和终于拿到了有关部门允许办学的批文。

  秦和:

  我记得,当时接到电话的通知,让我到教委去,当时还叫教委不是教育厅,我自己就开着一个车去了,心情非常急迫,因为这是等待了好久的事情,结果那个速度开得也太快,另外那是无级变速的车,刹车油还忘了检查了,在最快的道上,忽然间发现,车本身停不下来了,刹不了车了,当时不知道是刹车油没油,所以,马上把这个车并到二道,二道一看呢,前面还有一辆车,是部队的牌子,我一想,我又赶紧上了第三个慢道,但第三个慢道,前面有一个出租车,我当时就想,只能是我自己撞自己了,我就把这个车,开到马路牙子上了,因为很大的拦网拦住了,所以也很幸运,那个时候,到了教委,大家一看我的脸色不对,我自己都没有觉得,发生那个时间,也就十几分钟之内的事儿,我就坐在那儿,没吭声,半天。他们就问,秦和 ,你怎么脸色这么不好哇,我说 ,刚才那个车,撞到马路牙子上去了,他们都挺吃惊,那你看,怎么样啊,我说没关系,我说你看我这不挺好吗,我记得那是徐老师吧,二话没说,把那个章就给我盖上了,拿着这个印章,走到马路上的时候,唉哟,那个心情真是,当时我记得还是天上下着雪,觉得,好不容易呀,这个批件算是拿到了,的确是不容易。

  解说:秦和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实现了令人刮目的业绩。1995年,秦和用租来的教室创办吉林省华侨外院,第一批招生只有247人;1996年,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校舍,华侨学院粗具规模;1997年,筹资兴建学生宿舍,同年外院的自考及格率在全省同类学校里名列前茅;1998年,华侨外院被评为国家学历考试试点单位。

  秦和:

  其实,华侨办学的特色,最重要的就是紧紧围绕市场办学,因为 ,贴近市场,市场为先导性的办学思想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本身设置一些课程设置,就是市场需要的我们设置,市场不需要的我们就不设置。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外事处长王泽霞:

  她给我留下,在工作当中我比较熟悉的话,我们印象很深的地方,一个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还有一点就是天下大事必从细而作,天下大事必从细而作的话,我觉得,尤其是我现在还在做外事工作,对外教,还有教学当中,哪怕是一点点的一个小事,那都是必须要当作大事去处理。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分院院长王天力:

  我觉得她特别重视的、强调的就是对学生这种负责态度,可以说,她真是心系学生,因为有一次 ,跟我们干部谈话的时候,每次都要问,学生的状态怎么样啊,学风怎么样啊,学生收获大不大,偶尔有一次,是一个兼职老师,可能教学效果不是特别好,然后就跟院长说了,她听到之后,马上,中午饭都没吃,紧急召开会议,让各系的老师领导都去了,召开教学会议,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整个一中午吧,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她一点都没有吃东西,一定要不让学生损失。

  解说:1999年,秦和又筹巨资兴建了教学楼、外教公寓、大食堂等,学院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同时,秦和开始向教委申报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秦和心中仍是忐忑不安。

  秦和:

  到了评比的那个时间里,我也跟着专家组一起到了厦门,当时我们是在外围啦,专家组是在专家的楼里面在评议,而我们是不能够接近的,但是我在外面的时候,我可能是那个时刻里,应该说是,四十八个小时那个时间里面,我可能是心情的焦虑程度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我就站在外面徘徊,当时我甚至都没有考虑到那个阳光有多么的足哇,回来的时候,我记得我的儿子是跟我讲,说是,我那上面一半儿的脸都是黑的,下面一半儿的脸是白的,当时我没有注意,下雨呀还是什么阳光明媚,都没有注意,我只想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评上,但是,最后评比结果揭晓了,我们是以高票通过,我的心情,当时那种激动,和那种,交织着这种,一个是激动,一种是压力,我觉得,我既是激动,我自己,我觉得,真是感慨,我们终于评上本科,我们从此就把职业学院职业两个字拿掉,我们变成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但是更有一份压力,我觉得一份责任又到了肩上,就是我这个新置的本科院校的校长,我应该下一步怎么做。

  解说:经过近9年不平凡的艰苦创业,吉林华桥外语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三次搬迁,三次升格,并于 200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考核评估升格为全国九所之一的民办本科院校,并成为国内目前惟一的一所民办本科外国语学院 。现在,已经建成占地 7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学校园,学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设有英、日、德、法、西(西班牙)、韩、俄、汉(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等9个语种,分为英语、双语、应用、日语、德语、高职、公共课等七个院部共23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已达4000余人,教职员工420人,专任教师282人,其中有46名来自美、英、加、澳、德、法、日等国的外籍教师,他们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融入了华桥,形成了中外教师相互研究、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华桥外院更具备了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文魅力。

  美国外教:

  我来华桥已经四年了,当我最初来时,秦和友好地对我说,我们将成为朋友,她常问我有关学生的情况,比如他们在做什么,有时我们会一起吃午饭,她是个很优秀的女性,她有很好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正在变成现实。

  德国外教:

  她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女性,而且她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女性,我在这儿只呆了一年,但是感受非常深,感觉这里非常不错,并且我还想在这儿继续呆下去。

  日本外教:

  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院长在教授外语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第二方面就是这个学校有很多的外教,学生们想和外教交流,所以学生们拼命地学习外语。

  英国外教:

  我强烈地感觉到,华桥和我以前执教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华侨组织得更好,更有发展空间,因为它在教学质量,教学素质方面,比其他学校要好得多,我想这一切都源于秦和校长。

  解说:秦和的生日是9月10日,恰好是教师节。每到这天,她都能收到无数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卡和礼物。生日也许是一种巧合,而秦和却觉得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好像“是前生注定的”。

  秦和:

  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我还有,我给自己设了三十年,还有三十年的奋斗时间,三十年之后呢,可能是这个学校就要交给社会,那么三十年中呢,我可能还能实现我很多的东西。

  解说:如果说,胡大白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么秦和就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两位女校长,一南一北,一老一少,共同引领着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共同在民办高校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他们不仅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更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创造着新的美妙的风景。

  主持人:]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国家明确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中国的民办高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同时,这也让民办大学的校长们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压力。“踏过荆棘是坦途”,祝愿走过了艰苦创业期的胡大白和秦和能够在新的时期一路走好。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当代教育》,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