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悠扬的大地--中外大学女校长和她们的学校》第1集(8月26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4日 13:49

  如歌的行者——记教育部副部长、原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

  吴启迪:开始的时候是…,…可能是糊涂的。然后来我就上了那个车。其实在这个车上我就开始(其实是)清醒的。我就听到那些医生在那儿议论这个事情。我就感觉到肯定有什么……比较严重的事情。因为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大一样。其实后来我就知道,我就是实际上是(心脏)已经有多少次停跳,再弄回来,对吧。这个过程他们就觉得这个人是基本上不大有救了。实际上是这种看法。

  解说:人们常说,从面对死亡的态度最容易看清一种人格。是积劳成疾、还是透支了心血气力?1999年,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在上海瑞金医院经历了磨砺生命意志的146个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吴校长与凶险的急性胰腺炎、与死神相拼,一次又一次在亲人、在上海乃至在全国爱戴她的师生们的祈祷中化险为夷。

  解说:平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在生与死的门槛,吴校长是否回忆起了在故乡浙江永嘉度过的童年?1978年入党宣誓的那个庄严瞬间?也正是在那一年,她走进了清华的大学校园读研。

  吴启迪大学时代的同学严隽薇:

  她呢,就是说,一个是学习特别好,特别是外语。这个我们大家全……我们所有的班啊--那时候就一个班的--也就是都有名的,也就是说,她大概在家里边各方面条件之下,她英文小说的,看了很多,考分也是最高的。所以这一点非常……还有一个呢,就是……艺术方面呢,也很有爱好,比如钢琴也弹的很好。特别爱看小说。她是多方面的。学习嘛,当然我们同学当中,都有口皆碑的,就是说吴启迪是非常聪明的。

  吴启迪:我原来非常喜欢看小说,我在中学的时候啊,除了这个学习之外,我就老到图书馆里面找小说看。我原来所在的中学的图书馆里的小说我差不多都看完了,后来还不够。不够呢,就跑到交大的图书馆里去借小说,因为我家里边是在交大工作嘛。

  严隽薇:她一直是很瘦的。到生了病以后呢,那是属于已经变瘦了,后来变胖了。然后,近视眼一直也是很深的。那时候,她刚刚考研的时候,她可能刚刚生了一个小孩,所以我们都说你挺不容易的嘛。我们都是,相当于几乎没什么负担了。她……当然家里帮她忙,她等于是……也就跟我们不一样。

  解说:1981年的春天,33岁的吴启迪成为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在这座以爱因斯坦母校著称、以走出过4位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的科学家摇篮里,自动化研究所的第一名女博士将由这位风华正茂的中国女性获得。

  吴启迪:我刚去的时候,我觉得,本来我也看了不少关于欧洲的小说吧,但是毕竟到那儿去的感觉跟在国内看一些小说是很大的差别。所以刚去的时候呢……因为那时候我们中国人还不多,因为刚改革开放之后,所以那边的一些瑞士人,对我们也很好奇。

  解说:80年代中国和西方的落差,曾困扰过许多的海外学子。但对吴启迪博士来说,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或许早已融进血液、化为精神──贪图安逸是猪栏的理想。尽管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是一张在全欧洲选择理想职业的通行证,但吴启迪仍然微笑着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吴启迪:那您当时为什么最后就决定去同济大学呢?”“我这里边其实有些非常简单的原因,有两个是很简单的原因,很直接的原因,一个呢,就是我当时,我家里边只剩下我母亲,而我母亲在上海。我其他的姐妹呢,我家里其他的子女呢,他们倒都在北京。其实我工作,我临走前也在北京。但是这个时候我母亲年纪大了,而且她一个人,所以我当时就想到我要回到上海去,可能还是要照顾一下我母亲,这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理由。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因为我在苏黎世的时候用的是德语,那么我回到国内来以后啊,我和教育部谈了一下,就是我这样一种情况,教育部非常推荐我到同济大学,因为同济大学和德国有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原来的传承关系。所以对德的合作和交流非常多,所以这是非常简单的两个理由。当然还有一条,就是当时呢,同济大学也有这个愿望,希望要不是他们原来专业的那些人,就比如说土建,他们希望有电子信息这方面的,那么他们说,那边很需要人,所以这些各方面的考虑,我就去了同济大学。

  解说:一路征尘的吴启迪走进了同济,走进了狭小的科研教研室,以超凡的雄心和意志开始了科研的跋涉,带领大家开始了艰苦攻关。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在10余年的同济生涯中,吴启迪从教研室主任,到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无论肩上的担子如何加码加重,她的科研脚步却从没有停止过。见证了这一切的人们可曾料到,这双瘦弱的臂膀不久后将担负起新时代里同济的命运、有一天也会因为超负荷的劳累而难以承重。

  上海瑞金医院瞿洪平副主任医师:吴校长她呢这次发病主要是因为一个‘爆发性胰腺炎’,所以她很早就开始进入一个很严重得多脏器功能衰竭,那么从整个早期治疗来讲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她可能会有一个各个方面的脏器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包括气管切开,使用呼吸器,包括我们后面做的一个人工的肾脏替代,CRRT,等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包括她很早就做了一个手术,那么这个手术是相当大的一个手术,那么,手术以后每天要换药,就在换药过程当中,一般我们是不用这方面的一些麻醉的药物,所以,在换药的过程当中,在管子牵拉,包括管子更换,冲洗,置换,每天我们要给她换两次药,在这个换药过程当中,吴校长还是很配合的。那么从来没有,我印象当中,从来没有这种疼痛的表述,没有。

  吴启迪:换药呢,确实是很疼的,我很怕换药,换药的时候,肯定反应是有的,但不会大叫,叫也没用,对吧,你说叫有什么用呢?但是总会有反应,因为一刺激吧,总会有反应,他们也知道,然后我有时候希望他们慢点啊什么之类的,有时候我也会这个样子讲。总的想法我就是觉得,叫实际上是没什么用处的。所以只好忍着了。

  瞿洪平副主任医师:那么她每天要记一张纸,所以我们每天早上,第一次跟她接触的时候,她一般先给你看,前面一天的感觉啊,等等方面的问题,她的字体也写的很好。思维一直很清晰。那么,从康复来讲呢,她就开始惦记一些其他的事情。

  吴启迪:所以我当时也在想,到底怎么样啊,后面的事情怎么安排。当时我们的党委书记也来了,有些事情我也确实有个交代,学校里的事情赶快要有人挡着,另外我也在负责一个中德学院,正好有一些德国专家要来,而且德国的教育部长要来。这个部长我原来约好跟他见面,结果没见。那么这个时候,有几个德国专家进来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我想我可能没法直接来做这个事了。所以也有一点这个考虑。但是我觉得我当时还是比较平静。什么道理呢?一个呢我觉得我还不至于大概真的会死。这可能是一个想法。还一个想法呢,我也是想了一下,我觉得我这个,我自己回忆一下以前走过的路,我觉得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或者还没有做什么,我总的想感觉还过得去,就是还没有做什么,我觉得自己将来一辈子也觉得非常过不去的事儿,肯定没有,对吧。另外一个呢,就是说,我尽力了。

  解说:1994年11月,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的盛事和大事,在3万双期待目光的注视下,吴启迪走上讲坛。90年的同济历史上走来了第一位女校长,也是全国历史名校中民主推举而出的最年轻的一位女校长。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克敏:当时的候选人中间呢,有院士,也有的已经是副校长。所以在整个民主推举过程中呢,综合地考虑了这个包括里面有学术背景,有管理经验,也有年龄。那么我想可能吴校长作为一位女校长,作为一位女候选人,我想恐怕也应该有她这方面的优势。

  吴启迪:现在领导和同志们信任我,把我推到校长这个重要岗位上,我今后的工作,我一定不负众望,为同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解说:的确不负众望,吴启迪校长把科研的激情与智慧倾注于同济的未来建构。她“以共同目标团结人,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在夜以继日的短短几个月里,同济被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同济成为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一;在高校改革的大潮之中,同济又一次立于潮头,他们以探险精神闯出了一条高校合并的新路,闯出了一种启发世人的“同济模式”。同济的历史焕发出了时代光泽,照耀着高校的前行之路。

  解说:钢琴与大学女校长,让我们不禁联想起小提琴之于爱因斯坦这位相对论的思想巨人。阳刚和阴柔之间的隔断不再,天与地自由往来,或许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大音、大象与大境界。正是担负着如山的责任,吴校长才不惜以健康、甚至以生命相趋。在为学生伴奏的这首《沉思曲》里,我们是否听到了吴校长大病初愈后的深情与心声?是否读出了她的人格与魅力?)吴校长喜欢音乐,听音乐是她在业余生活中的最大爱好。她说工科大学的校长也应该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提高自身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思想境界,才会站得更高,看事物更深刻,处理起事情来更宽容,也就越能够理解一切。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克敏:过去大家感到同济大学它见长的是土木工程类的,就是搞土木工程的,他除了搞土木之外,别的东西就是知道的就不是太多。那么现在,整个这个大家的观念就转变了。比如我举个例子,就是音乐来讲,现在在同济大学,形成了非常好的文化艺术氛围。我们一年的文化艺术节,大概历时两个月。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到学校来演出,这两个月中间40几场。

  解说:“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是吴校长孜孜以求的人才塑形模式。如果说,知识宛如地基,创新能力像拔地而起的高楼架构,那么人格培育,则是在塑造栋梁之材的灵魂、是人类教育的使命。为着实践她的前沿教育理念,吴校长聘请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到同济任教,邀请艺术团体每月到同济演出;她勉励毕业生到边疆、到西部去创业,还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前去看望;然而有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她那场生与死的大苦难前后,都凭借了超凡的精神和意志。

  解说:大病初愈的吴启迪校长,并不因为触摸过死亡而从此逍遥出世。想古往今来,多少学人智者曾在此失掉生命的向度。吴启迪校长则相反,因为曾与死神交锋,因此更执著于认定的生命方向;因为生命脆弱、生死无常,所以更慷慨地挥洒热血书写人间,她的彻悟乃是人生之大道。

  吴启迪:我出院以后啊,第一次到学校的时候,实际上是春节团拜。好多老师啊,确实非常关心我,那次,好多老师就聚集在那儿。就等于是我们稍微座谈一下。我的感觉也确实是很有感触。一个呢,也觉得确实是,这么长时间,差不多有五个月吧?我看……8月……146天,哎,反正这段时间一直在医院里嘛。但是我也感觉到,我终于,战胜了病魔,又回到了校园,可以和大家在一起。不过当时我也怀疑,我是不是还能继续工作。当然我也可以做一点很简单的,比如批批文件这些事情是可以的。但是我不知道我还是不是能再继续担任这个工作。我就怀疑这个。所以我自己也在考虑,怎么来安排这个事情。

  解说:工作,学校的工作,在生与死的致命关口,吴启迪校长萦绕心怀的仍是她那间10平米校长办公室里自己的工作。与死神对峙的长夜墨色般浓重、黑暗,但吴启迪校长用精神光芒谱下了一首燃烧的夜曲。在病中,她还亲自主持了上海市妇联和同济大学合作创办的女子学院。

  裴颖:因为我们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然后,女性的话,比较偏向于具象方面的思维方面的一些特色,然后我觉得可能是想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专业,能够让具象的和抽象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女性全面的潜力吧。

  解说:这位平凡的上海姑娘名叫裴颖,因为一次凶险的患病,因为一段生命中难以忍受、难以忘怀的历练,她意外而幸运地结识了著名的大学女校长吴启迪。吴校长亲笔写给她的一封信,信中发自肺腑的挚爱、信中对她与死神抗争的扶助,成为后来这位同济女子学院学生一辈子的内心珍藏。

  裴颖:因为当时是经过两次手术以后,又经过换药,然后,上午下午有的时候不只是换一次药,因为一些情况,还有医生会来确诊啊,都会对伤口进行一些碰触,我觉得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情。每一天每一天都是重复这样的日子。然后人并不是神志很清楚吧。然后那天下午,吴校长让老师带来了那封信的时候,我一开始是非常惊讶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情,然后……尤其是当他们打开那封信念给我听的时候,一开始我觉得,整个人的感觉就是很热泪盈眶的,就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然后他们就读了那个开头……

  裴颖:我听到同病相怜这四个字,我觉得,同样是躺在她有可能曾经住过的这样一个病房,我就觉得好像感觉她就是跟我在一起一样。虽然时光有些交错,或者是,但是我觉得听了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觉得就是,她 都是说到我的心坎里的。

  裴颖:因为那个时候,说实在的(哽咽),一场疾病突然的袭来的话,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准备并不是做得很好。再加上没有想过这个病会那么痛苦,曾经有一度也是挺灰心的吧,然后,她说了那句相信自己,我觉得一个人……就像她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因为有可能,疾病会夺去我一些自由,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精神上富有了,就能够重新再拾回一切吧,所以她说要相信自己,我觉得这句话给我的鼓励也是很大的。

  裴颖:而她尤其又提到了她自己,她说也包括“我那瘦弱的双臂”,我觉得,尤其是这句话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读信的那样一个过程都是历历在目,就像在昨天发生一样,我觉得在事后我也曾经见过吴校长,她确实瘦了很多,然后我想在当时那个情况下面,她也康复了没有几年,我觉得她能够感受到我的感受吧,同时她所说的那句,伸出她瘦弱的双臂。我觉得也是通过这样的一封信,我能感受到从她瘦弱双臂里传达出来的一种力量,给我的力量,就像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样,同样都是病友,我觉得虽然是瘦弱的双臂,但我觉得同样是一股力量。

  解说:爱因斯坦曾经如此评价过居里夫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爱因斯坦抑制不住感慨地还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于是我们多少有些明白了,吴启迪校长何以如此思考、生活,如此选择、付出,而且作为一位极富才华的女性,为何她常常在意识中淡化了性别。从吴启迪校长的钢琴曲里,在裴颖动容的追述当中,在那付超越生死、肩扛重任的瘦弱肩膀上,我们也多少读懂了爱因斯坦的那句感慨。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