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当代教育 > 正文

《一代名师与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之二——刘海粟笔下的黄山》(6月29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5日 11:39)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当代教育》的系列节目《一代名师与世界文化遗产》,我国著名的黄山是在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中呢它是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那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一代名师刘海粟与黄山的不解之缘。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自古以雄奇、险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文化积淀闻名于世。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经典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更使黄山声名远播,确立了它在中国众多名山中超然不凡的地位。从盛唐到当代1300多年间,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众多传世佳作更为黄山之美增添了无尽的神韵。从1921年到1988年,当代绘画大师刘海粟先后10次登临黄山,以黄山为题,满含激情,创作了一幅幅或大气磅礴、或明快秀丽、或凝重简约、或气韵悠长的艺术珍品。他还把自己几十年以黄山为师为友的艺术感悟和不解情缘尽书笔墨,撰写了《黄山谈艺录》,并在许多外事交往活动和黄山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大力宣传黄山,颂扬黄山,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名师刘海粟与黄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持人:好,刚才我们跟大家一块看了这段短片,一提起这个大师刘海粟,很多人都会想起刘海粟十上黄山的经历,的确,黄山确实是赋予了大师刘海粟很多艺术灵感,但同时呢,刘海粟的画也让黄山更大地得以扬名,今天在我们演播室当中呢,我们特别请来了刘海粟先生的小女儿刘蟾女士,你好,欢迎您,另外一位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也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丁涛,欢迎您,丁涛老师,你好。两位对于刘海粟肯定都是十分熟悉了,我想问两位,刘先生当初是怎么跟黄山结下不解之缘的?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因为刘海粟先生这个性格是勇于创造的,过去郭沫若先生曾经给他讲,叫“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古人,特别是清代一些有名的画家,都画过黄山,而且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刘海粟先生作为一代大师,他当然也想较量一番,

  也要画。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他以前也收藏就是明末清初的这些大画家,像石涛,渐江,梅青,他们都是画黄山出名的,所以他对这个黄山也就是比较感兴趣。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待到1921年到黄山去画,这是第一次,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么美,了不得地美,黄山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刘海粟先生,黄山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他,好像一见钟情,于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用近七十年的时间来画黄山,忠贞不渝来画黄山,因为黄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黄山就是热爱祖国,它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促使他去表达黄山,而黄山呢,第一绝就是奇松,所以松树在他的作品当中画得很多。

  奇松、怪石、云海号称黄山三绝,也是刘海粟先生描绘黄山的经典题材,尤其是黄山松,可以说是他的最爱。黄山松的奇绝、黄山松的伟岸、黄山松的苍劲、黄山松的蓬勃在他的笔下描绘得酣畅淋漓,尽显风姿。刘海粟先生自己说:松,可算是黄山之花,瘠薄的土地锻炼了它们的生命力。松,是信念的歌手,大风时高唱,小风时曼吟,雪打时银花满树,雾涤荡绿光可人。对人无所索取,只供人以美感、木材烧柴、品格可谓最崇高的。正是这种对松的品格的敬仰,使的刘海粟先生在画松的创作上格外投入。三画孔雀松、六画黑虎松都传为佳话。

  主持人:那说到刘海粟先生当年画松树,据说那时候呢很痴迷,在画一棵同样的松树能够画好多次。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黑虎松画了六次,当然我其中有一次是看他画的。

  主持人:有一次您是在现场,第八上黄山,在旁边看到他画的。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他这个黑虎松呢,在黄山的一个传说是这一棵松树上,曾经有黑虎上去过,这是一,第二呢它长得像黑虎,那个姿态是很雄健,像舞蹈大劈叉,一下叉开,既美又有力度,因为中国画的画松树,这个松是这样这样这样,一点一点画的,他不这样,他改变了,他一片一片画,把松针的那个大的姿态画出来了,绝对不拘泥于形式,对,这样才能在艺术上向创造性迈进,所以一画画出来,他把精神抓到了,而且题了很长一段的题跋,其中有一句我记得,是松乎松乎与尔同呼吸,松啊松树啊我跟你一起在呼吸,可见他画松树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松树,还是松树就是我自己,情感达到了,融为一体,所以这棵松树就很富有感染的力量。

  主持人:刘蟾女士,我们知道您是刘海粟先生惟一的一个还继续作画的女儿,是吧?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应该是这样讲,是的。

  主持人:所以说我不知道,在您的记忆当中,有没有父亲画松树的那种影子?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那是太熟了,因为我常看他画松,所以呢,我开始学画就是画松,第一就是说,你要学画,必须要使自己的人格各方面都要像松树一样,因为我父亲教导我们,做人就是用艺术熏陶我们,他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是很感动人的,孔雀松呢 他画了三次,就是在八上黄山的时候,就画了两次,它这个松在清凉潭的石脚边,盘在那里的,那么底下就是万丈深渊了,它的一个左大枝就给雷劈掉了,就是已经枯死了,但是它的右大枝呢,就是说不断地爆发出分枝出来,这个长长的像手一样的,就是一直往深渊底下伸张出去,这个姿态是很美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样的,所以我父亲对它特别有感情,他觉得这个松就是代表黄山的精神,我父亲就是从他不同的角度在表现它的美,就是说它的光是从后面打过来的,就表现了它很峥嵘倔强的,就是他从正面的光进去看,这个姿态又是很美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后来到十上黄山的时候,他还是去写生的时候,突然发觉这两枝松没有了,他觉得只有两个枯树的桩,就是已经给人家锯掉了,他觉得很心疼的,他说这个松,在黄山的松枯死,那是自然规律,但是它的精神是不朽的,它的正气长存,它这个枯死的时候还有它的姿态,还是那么挺立在那里的,即使被雷劈了之后,

  它那一半还是那样坚强地长,他说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也没有办法再挽救它,没有就是没有了,后来黄山市的市长去看他的时候,他就跟市长他们说,你们要保护黄山的一草一木,它们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断代才成为这样的。以后呢,就是一直在发展旅游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在这个方面的保护。


  黄山的大气与壮美使刘海粟先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创作上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其中刘海粟先生融会中西技法的大泼墨大泼彩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十上黄山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开阔视野、陶冶心灵,逐步发展和完善而成的。群峰挺拔、苍松傲岸、云涛磅礴、霞光万丈,黄山的每个部分、一草一木和他胸中的创作意境已然是灵犀相通,融为一体了。丹青泼洒之处,黄山美景无不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主持人:一说起刘先生的作品,很多人都会谈到刘海粟先生的大泼墨大泼彩的这种技法。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黄山的变化决定了刘海粟先生泼彩泼墨大与力的变化,所以黄山给他的创作是一个启发,是一个促进,是一个奉献。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这个大泼墨是厉害,完全就是把黄山的精神给抓住了,他已经不是追求什么用笔,用什么彩,他就追求那个精神了,他一上黄山,他说他就是思潮停不下来,血在奔腾,他的手停不下来,就是觉得有很多很多东西要把它倒出来,就像泼彩泼墨一样,来不及,他画画常常是来不及,又是水,又是笔,又是什么,但是他是胸有成竹,创作的欲望难以抑制。

  主持人 :

  在刘海粟先生的众多大泼墨大泼彩的这些作品当中,最具典型色彩的作品是什么?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太多了,比如说他在一九七几年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上过黄山,就是从1954年开始,以后一直到1980年,第六次,六上到七上 26年,六上黄山和七上黄山之间要差26年,经历了26年的时间,但是,他脑子里时时就是五十年以前对于黄山的了解,很透彻,从早太阳没出来,他就去看太阳出来的情况,怎么样,完了又看日落的情况怎么样,这个颜色怎么上,他已经牢牢记在心里,所以他在一九七几年根本没有上黄山的时候,有一次是在家里,下大雨,雷阵雨,这个雷劈的霹雷声,他突然想去,他要画一个天都峰,就是天都峰雷雨,这个就是大泼墨了,很简单的,底下有一点松,上面是一个天都峰,很模模糊糊的,但是这个云好像在翻腾一样的,他就是什么,就是水倒,我在看的时候,这个成张纸,

  都是在水里一样的,完了以后呢,就是哪里加一点墨,哪里深,哪里浅的,已经是非常自如,就是表达黄山的精神气概,气概大的不得了。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他的作画,一是对景、写生、创作,二是离开景在家里创作,这个相隔的26年呢,他所画的黄山,带有对老朋友回忆写照,带有理想的写照,比如说《曙光普照乾坤》,你说是画的黄山哪一个角,都没有,但是都是,一看就晓得这是黄山,那么这样呢,等于刘先生把黄山的神和魂已经抓到了,神韵他抓到了。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其实我父亲到最后,他的所谓大泼彩大泼墨就是表现他对祖国的爱,他到后来就一直说,我这么大的年纪,我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他就是把黄山的大多数作品拿出去展览,去德国,去台湾、新加坡,尤其是去法国和日本,他送的礼品都是以黄山为主,就是他是说,这个黄山就是中国人的特殊的一种民族的精神,他要弘扬这种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就是到最后,他就升华到这个境界。

  对黄山的痴爱多次身临其境的潜心创作,使刘海粟先生形成了一种深深的黄山情结。黄山已经融入了它的脑海、融入了他的心灵、融入了他的生命。从1954年六上黄山到1980年7上黄山,中间间隔25年,而这期间他仍然创作了大量的关于黄山的艺术佳品,在为人民大会堂绘制黄山狮子林时他采用的大泼墨技法,远山、云海、松涛层次分明,一气呵成,令人拍案叫绝。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多年没有上黄山还能画的这样逼真、这样壮美的时候,刘海粟先生这样回答说,这座宝山在我心中一直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不断的用爱来滋养着他,正如他长期用坚定的信念勉慰着。刘海粟与黄山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情不可舍,在7上黄山之后他由衷地发出心中的感叹: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

  主持人 :刘海粟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理解?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所谓拜为老师,黄山当中的松、石、云、水,对于中国画的笔墨,对于某些油画的表现很适合,启发了他,今日我是黄山友,他是这样说的,从熟悉黄山,向黄山学习,到了很了解黄山,与黄山交流,并且变成一个朋友的关系,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怎么画他都很美。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他画,他是随机应变的,有一次下雨天,蒙蒙雨的时候,他突然说,我要出去画,学生说这个蒙蒙雨,你不好画,这个画纸会打湿的,他不管,他说我要出去画,画那个望仙峰,好,那么就去画,真的画出来的时候,有种迷迷雾雾的感觉,挺好的,但是黄山呢,也是很调皮,你今天又来拜我师,要做我的朋友,我也要试试看,你够不够资格做我的朋友,它的天突然晴朗了,这个云翻腾起来了,

  那怎么办呢?又是一个景色,照理人家就会换一张纸再来画一画,是不是,他不管,把边上的水,水墨缸里的水就往上倒,就是浓墨就往上倒,完了以后他很得意,我今天就是要跟黄山较量一下,跟自然较量一下,跟我自己较量一下,完了,这个画干了以后,真的是不得了,这个云雾吞吐的厉害,完全就是把这个精神

  表达出来了。

  主持人 :


  有时候我们听到刘海粟先生的这个与黄山的故事,我们就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融合,真的是可以互相鼓励,互为作用的,对,我听说刘老先生当初也曾经有一个病重的阶段,而在那个期间呢,恰恰是黄山那个精神又再一次鼓励了他。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他中风两次,一次就是1958年,这个中风很厉害,基本上就是半边瘫痪,那时候我还很小,差不多才就是八九岁的样子,但是呢,我就是常在我家的厅里,以前我爸的书房里,常常看到我爸挂的画的五大夫,也是松树,那么我就跟我爸说,我说爸,我觉得你画的松树很特别,很好看,这个姿态是怎么一回事啊,他就告诉我,这个松树它是成长在石缝里,很艰难的时候,它还是挺立的,它的品格还是很崇高的,那时候我小,他也不会跟我说很复杂的道理,他就是跟我这么说,我说爸,那你以后是不是还能够画松树给我看呢?那他说,可以,我一定会,而且我以后我还会画更多的松树,我还要上黄山,去画更美的松树,这就是说, 他脑子里就是跟松树坚强的意志、毅力都联系起来了,后来就慢慢地加上医疗,加上他不断地下工夫克服那个困难,他是后来才开始拿笔起来,渐渐恢复,逐渐逐渐地恢复,就是后来他在1963年又中风的时候,我就有信心,我觉得我父亲

  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1958年,刘海粟先生患了中风,在治疗康复和恢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黄山成为刘海粟重要的精神支柱,他回忆说,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黄山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像怀念亲人一样怀念特,从梦里的松韵泉鸣声中,听出它的鼓励与召唤。在黄山谈艺录中,它真实地记录了以黄山为目标、顽强锻炼、恢复创作的艰辛历程。“走十步,画十笔,到了苦竹溪。走百步,画一百根线,到了桃花溪。走二百步不到,画150条线不累。到了仙人指路,挥洒自如,那是天都封顶,我精神进军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0年冬天,它终于又可以挥笔画黄山了。出院时她给医院画了一幅黄山作为毕业论文。刘海粟由衷地说:敬爱的黄山,我怎能不感激你。

  主持人:我听说刘海粟先生在十上黄山的时候,那个时候年事已高,已经93岁高龄了,九十三岁,当时您母亲也劝他说要注意身体。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在住的地方,我妈妈就是希望他能休息一下,他不愿意,他说我来了就是要工作的,我一看到这个黄山就会激动起来,他说坐不住的,坐不住,他说我一定要出去画。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刘海粟先生这么一个高龄,能够十次到黄山去作画,人类的奇迹。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十上黄山以后,他去台湾展览的时候,就是大批的黄山的作品去展览,而且他对台湾同胞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个黄山就是世界上第一的,我去看了好多山,他说我看了这个黄山,不看阿尔卑斯山,看了黄山,不看富士山,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

  主持人:

  应该说刘海粟先生这一生除了作画以外,真的是对黄山的本身宣传很大。

  刘海粟小女儿 刘蟾:

  就像我去年,我上黄山的时候,我在一个小摊买水喝,后来看到一个小的明信片,我说蛮好看,那个小贩跟我说,我们有一个老画家,他93岁了还十上黄山,他不得了,他说在我们黄山的人的心里,都永远感激他,因为他对于宣传黄山做到很大的作用。1987年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对建设开发世界公园黄山,他是绝对支持的,他说这个黄山的确是世界上很奇特的一个山,是中国有特色的一个世界公园,他坚决支持要开发这个世界公园,并且题了字,他说我要扬中华大好江山,激爱国豪情。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丁涛:


  他是黄山情结,在刘海粟诞辰100年庆祝活动的时候,他讲过,我一生追求真、善、美,我是十上黄山,还要十一上黄山,这个话就说明,黄山已经是他真、 善、美追求的一个载体,构成他整个一生创作当中的一个闪光点。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其实在听了一代大师刘海粟先生跟黄山的不解之缘之后,很多人可能会给我们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共融、互通,甚至是相互的一种作用,带给我们的一种力量,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去热爱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和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在这里我们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我们这期节目,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