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珍贵的记录—读《李岚清教育访谈录》(2004年2月27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8日 11:15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当代教育》。2003年岁末,一本反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就引起了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本书的作者是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说是十年教育巨变的珍贵记录。

  解说:翻开《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就如同翻开了中国教育十年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十年前。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千多亿元,居世界第十位。综合国力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偏低和住房困难等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柳斌:由于经费不够,教师的工资待遇很低,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的住房非常困难,当时大概人均7(6.9)平方米,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紧随着由于我们管理体制的下放,就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解说:当时全国拖欠教师工资达14亿多元。在1993年的时候,一个城镇小学教师平均一个月的工资不到260元,中学教师平均一个月工资不足280元,大学教师也只有300多元钱,而农村民办教师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许多教师因此改行下海经商,许多高中生不愿报考师范学校。国家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事业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建设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党和国家对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教师的住房问题。说到解决教师住房困难,还要从1993年大连市建造“教师大厦”说起。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连,当时为了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准备投资3亿多元,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沙河口区,建5栋“教师大厦”。这样大规模建设教师住房在全国还是首次。李岚清同志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兴奋,因为大连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于是和国家教委等部门商定:第二年在大连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大连的经验。后来这次会议被誉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一个里程碑。

  柳斌:当时感到在大连开一次会,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能有一部分,有条件的它就办了,别的地方还不重视。所以那个会上就决定,今后每年开一次,连续开几年。各地你要搞得好的,你申报,就像开奥运会一样你申报,到你那里去看现场。

  解说:在大连会议之后,国家每年一次,连续四年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经验交流会,对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时间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国蔚然成风。经过几年努力,教师住房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总体上不平衡,尤其是大学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还很突出。改善大学青年教师住房是从改造“筒子楼”开始的。当时人们把一种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的楼房,俗称为“筒子楼”。这种房子狭小、拥挤、年久失修。许多大学青年教师,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一家三口只能长期挤在一间房里,生活工作很不方便。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结婚两年以后,就是小孩都7个月了,我怀着孩子7个月了,才把同屋调出去。原来是两个人合住一个房间。你想我们在这儿十年,孩子跌跌撞撞的,在这儿学会了走路,现在又上学。整天就是为这个事(住房)焦虑,觉得一方面教学任务很重,另外一方面,你没有这样的环境。

  解说:1996年春节前,李岚清同志在慰问住“筒子楼”的青年教师时,看到他们的住房条件如此困难简陋。李岚清动情地说:一定要下大力气解决“筒子楼”问题,不能把“筒子楼”带进21世纪。于是当场和有关部门商定,由北大、清华进行“筒子楼”改造试点。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出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清华大学个别设计人员,认为改造“筒子楼”是个小工程,意义不大,做出的设计方案非常简单。对此,李岚清同志很不满意。

  胡绍学:他(李岚清)看的,是一个很大的战略问题,特别重视。所以他在教育会议上,强调这件事情。就说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甲级院,竟然做成这样水平差的东西。我看这个甲级院要降级,这个院长应该我来当。

  解说:(字幕清华大学改建筒子楼)在李岚清同志的督促下,清华大学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把一栋“筒子楼”改造成了一室一厅的教师公寓。1998年在清华北大成功改造“筒子楼”的基础上,全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根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共投资42亿多元,改造“筒子楼”500多万平方米,使高校8万多户青年教师乔迁新居。从1994年至2000年,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各拿一点的办法共筹集资金1140多亿元,建造教师住房1.5亿平方米。相当于1949年至1993年的1.9倍。教师人均住房达到11.9平方米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水平。

  乔迁新居的大学教师:这个楼的环境好,你看我这个楼的前面就是个大花园,后面也是个大花园。环境还是很好!哎呀实在是太棒了,应该说太棒了。

  解说:在改善教师住房条件的同时,党和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先后颁布实施了《教师法》和《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方针、政策。

  柳斌: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呀,1985年开始就建立教师节了,成立这个中小学义务教育教师的奖励基金会,每隔一年大规模地奖励优秀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然后就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吸收他们进来参加这个人大呀,政协呀,让他们在各级会议当中,都有发言权,有代表,有发言权。

  解说: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几年共同的努力,教师住房和“筒子楼”改建问题基本解决。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200多万民办教师得到了妥善安置。教育经费总投入不断增加,年均增长20%。2002年达到5480亿元,是1993年的5倍。拖欠14亿多元的教师工资基本解决。基本实现了《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当初招生困难的师范大学,如今成了考生选择的热门学校。

  解说: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还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在90年代初开始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管理体制改革。当时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有571所,地方所属的高校有300多所。许多学校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专业偏窄、科类单一、规模偏小、产学研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周远清: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就感觉到非常需要进行一次体制改革。当时我们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管理体制改革,归纳一下,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中央原来业务部门办的学校一律进行调整,第二件事情呢,就是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更加综合一点。

  解说: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这四所学校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原本就是一所学校,彼此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合并的呼声由来已久。

  张浚生:从1979、1980年就提出这个问题,当时也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不过当时的条件还不足,所以到1996年的时候,又把这个话题从新提出来。那个时候李岚清同志刚好参加浙江省的(讨论),开全国人大,参加浙江代表团的讨论。他听了以后,马上抓住这件事。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很好的一件事。

  解说:新浙江大学组建后,学科结构、办学规模和教学科研水平都有很大发展,学校的综合优势逐渐显示出来。

  教师:这边也是有一个,成立了一个交叉中心。我们跟很多方面,各方面的,大概有将近十多个系的学科交叉。在我们这个交叉中心里面。现在我们甚至跟农学方面,各个方面的交叉,也都开展起来。

  解说: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益,成为这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同时,全国许多高校按照各自特点,以“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形式,完成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壮举,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美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生活富裕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成材,渴望上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是“精英式教育”,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国家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续三年扩大招生规模。到2001年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共招生550万人,在校生135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70万人。和1998年相比的高考录取率由36%提高到59%。毛入学率由9.8%上升到15%。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解说:高校规模的扩大、在学人数的增加,对高校的学生食堂和宿舍,也就是后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学校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吃饭、睡觉问题。否则,“高校扩招”无从谈起。要解决这个制约“高校扩招”的瓶颈问题,必须改变现有的后勤服务体制,也就是要改革高校的办学模式。天津商学院是全国高校较早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校之一。1994年天津商学院要进一步发展,由于缺乏建设新的学生食堂和宿舍的资金。当时担任天津商学院党委书记的蔡捷想到了和周围村镇合作。

  蔡捷:我们是国内贸易部直属的院校,国内贸易部不可能投资。那又不是天津市的院校,天津市又不能投资,想投资也不能投资。那么怎么办?只有一条出路,面向社会。也就是面向社会从社会取得资金,来增大办学规模,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后勤。

  解说:天津商学院当时不得已的做法,为解决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他们当时的做法引起了李岚清同志的关注。

  蔡捷:是突然来的。来了以后呢到天津,天津市委安排参观这个学校,那个学校,他说我都不参观。我听说商学院搞了一个什么后期社会化。因为从他认为后勤是制约高等教育比较的瓶颈。要办先进的大学,必须有先进的后勤,必须有一流后勤。

  解说:在天津商学院等大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国家连续四年召开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工作会议,下大气力用真功夫,以改革的气魄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开始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四年时间,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加上政府投入,全国新建学生食堂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万平方米,改造1000平方米。四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建设的总和。

  解说:十年间,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跨越,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进,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村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就成了问题。安徽省肥西县北张中心学校的汪荣定当了22年的教师。他平常少言寡语很少和人争执,但是却在2000年底和一些教师到县里乡里去闹事,原来他们是因为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没法过年。

  汪荣定:是2000年12月底。就是我们课程都上完了,试也考了,考试结束了。这个时候我们工资拿不到,没办法过年。

  记者:欠了几个月?

  汪荣定:欠了三个月,三个月工资没拿到。还有一年四项开口(津贴),一分钱没拿到。所以这个时候,那就是我们没办法过年。就跑到乡里边去,还跑到县政府里边去了。当时县里面四大班子,晚上9点多钟临时开会。最后呢,就是答应给我们一部分。

  解说:当时汪荣定老师遇到的困难,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农民负担必须减,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也必须保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安徽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70%。全省有2万多所中小学,其中85.7%是农村学校。全省有50多万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70%。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矛盾更为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厅长胡平平,在2001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联合30多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议案。

  胡平平:我记得非常清楚,2001年3月9号下午本来大会没有安排。结果李岚清副总理,通过大会秘书处,通知安徽省。他带领了各个有关的部委办的负责人到安徽团。我记得非常清楚,有陈至立同志,还有财政部高强,当时财政部副部长高强同志,还有全国人大的教科文卫的朱开轩同志,还有中央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的,还有国家计委的许许多多的负责人,一起到了安徽团,听取安徽团的反映和汇报。在这个会议上,他(李岚清)明确告诉我们,就是说中央常委非常关注,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教育问题。

  解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后,2001年4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安徽省率先在全省10个县,实行教师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的制度。从那以后,肥西县的汪老师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再也不用为工资的事发愁了。

  汪荣定:我们归县政府管以后,特别是农村教师,现在可以说特别的高兴。生活比较宽裕的。最近两年我们也添置了电器,家里电器也搞了几样。你比如说,这个洗衣机、彩电。如果说工资照这样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我们还打算改善一下我们的住宅条件。

  解说: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试点的基础上,2001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心内容是: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柳斌:依靠农民办教育的情况转向了依靠政府办教育,这就使得义务教育真正回到了义务教育本质意义上来了。因为义务教育,就是办这个教育即是这个上学,受教育者的国家的义务,也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这就实现了一个历史性地转变。

  解说:这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十年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的十年。这十年中国教育解决了过去许多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这十年是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伟大战略的成功实践。今天重读《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使我们再次回想起中国教育那段不平凡的历程。

  解说: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所说:《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是一部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一份领导中国教育工作的小结,一本关于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的生动说明,一幅对中国教育未来的畅想图。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朱开轩同志认为说:《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对我国最近十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归纳与论述,全面而深刻。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文献。

  陈至立:《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完整历程,深刻地总结了过去十年我国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我国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字里行间体现着李岚清同志对中国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国家公共事业政策和社会管理问题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事业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对进一步开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教育事业的新辉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济:这本书的非凡价值,正在于它不只是属于李岚清同志的。它记录的是共和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十年风云,记录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战线生动具体的实践,记录的是亿万教育工作者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教育的情感心路,和创造历史的自豪感。

  石宗源: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无处不渗透着,李岚清同志的智慧和心血。

  龙新民:《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的正式出版,必将给我们以有力地指导和帮助。使北京的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成就。

  周远清:我们看了这本书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本书反映了最近这十来年,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李连宁:这里面呢,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比如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这个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面都体现了李岚清同志,他那种战略的决策眼光。

  陈贤中:这十年里面,我们的农村教育、我们的城市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康岫岩:《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是李岚清同志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薛洪启:李岚青同志亲自到过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工作。他的亲切指导,我们至今记忆犹新。

  解说:十年风雨十年沧桑,十年奋进十年辉煌。中国教育这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是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这十年为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预示着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