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初入社团(2004年2月12日)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9日 11:23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时下在大学校园中,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它们已经成为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学生社团,不能不提到北京大学,北大有很多非常有知名度的社团,像山鹰社、戏剧社、爱心社等,据统计,在北大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有100家之多,所以被人们戏称为百团大战。从艺术类,理论类到体育类,实践类,北大的社团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业余爱好的天地,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那么,社团生活到底能使大学生们得到哪些锻炼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校园。

  解说:在北京大学,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有一百多个。每年的12月,学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十佳社团“的评选。每到这个时候,各社团都会组织更多的讲座以及联系更多的活动,争取给大家留下最好的印象,向着十佳社团的荣誉发起最后的冲击。

  解说:每一次的社团活动,都要校园里做宣传,而发宣传单,以及贴海报这些工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社团里的新成员完成的。哲学系03级的新生于名就是其中的一员。

  于名:没想到进社团第一项工作就是发传单,贴海报,这种活太细小、细碎。

  解说:于名所在的“北京大学商业金融协会”是北大去年的“十佳社团”,要知道,和大多数新成员一样,于名当初决定加入社团时,可是带着激情来的。

  于名:自己在清华附中时,是团委的干部,很自信,高考没考好,被分在现在的专业,觉得什么都不适应,没有了原来的激情,加入社团,就是想找回激情。

  解说:就这样,于名加入了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并且和所有的成员一样,从细碎的小事开始了他的学生社团生活。

  于名:心里也不是很乐意,但是,老团员都是这样做的,再说,做不好小事,怎么做大事。赶明,工作也是这样,不也是先要打水,打扫办公室吗?

  解说:于名所在的商业金融协会为了冲刺今年的“十佳社团”,在11月底12月初组织了“精英文化节”的大型活动。在这次文化节中,包括“中港模拟投资大赛”,洪晃女士的讲座,营销讲座及社团交流等几项内容。和于名一样同是社团新成员的苏萍,是02级社会学系的学生,喜欢尝试一切新事物的性格,她在大家称为“细小”的琐事中,发现了乐趣。

  苏平:我喜欢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小事也有小事的学问,比如发传单,那么多社团都在搞活动,都在发传单,你怎么就能让他收下你的,而不是走过5米后扔掉。

  主持人:谁能想到发传单都有这么大的学问。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各种社团活动的背后,组织者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于名、苏平他们在加入社团之后,开始领略了其中的含义,不过,这对他们还只是个开始。虽然文化节中的大部分活动已经结束,但是,活动中的两项重要内容,洪晃的讲座以及文化节最后的交流活动,都还在最后的运做中,而于名和苏平也在这两项活动中有新的任务,他们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节目。

  解说:这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于名六点多钟就跑出了宿舍楼。因为今天他要去团委挂号订教室。由于北大学生社团比较多,搞活动之前,到团委挂号抢占教室成了准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按着先来后到的规则,先去的社团会得到设备较好的教室。于是,每个周一的早上,大家比着起早,排队订教室成了团委办公室一景。

  于名同期:好了,办好了。

  解说:好教室是订到了,可是还不能算是大功告成,邀请主讲人按时出席活动,成了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李小雨:洪晃又来不了了,要去日本。会长还想办,他想拖到下一周,怎么办?给他秘书打电话,说来说不来,都是他。

  解说:带来坏消息的小姑娘,叫李小雨,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是社团的新成员,这一次,负责联系洪晃的讲座,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小雨拨通了洪晃秘书的手机,几句交流之后,李小雨作出了决定。

  同期:洪晃已经走了吗,没希望了吗,我们的广告都已经做出去了。要不 这样吧,下学期吧。他秘书说要不下星期,我说,算了吧,下学期吧,一了百了了,我做主了。

  解说:晚饭之后,北大的学生食堂是校园里的一景,通常,两个餐桌一对,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那就是哪个学生社团在一起开会讨论了。这一天晚上,因为洪晃演讲活动的取消,商业金融协会的骨干会员们坐在了一起。

  李小雨:她的意思是可以推到下周,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

  王希:这种事情以后还会遇到,怎样让大家理解你,怎样解释,我觉得我们应该在网上解释一下。

  解说:最后,大家讨论决定,协会在校园网上,对讲座的延期,做出解释。并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谅解。

  解说:在会上,步步紧逼李小雨的是商业金融协会的会长,大三的王希,从社团中的普通一员做到项目经理,从副会长做到会长,新团员所经历的,他都曾碰到。因此,作为会长,王希有他对新成员的想法。

  王希:李小雨告诉我时 我问她什么感觉,她说没想到,太不容易了,没想到第一步就这么困难。我觉得新会员已经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起点,起码她下一次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成熟之后他也会懂得去安慰新的遭遇失败的同学。

  解说:第二天,李小雨在校园网上,对洪晃讲座的延期做了解释。乐观的性格让小姑娘没有在意得失,用李小雨自己的话说,重要的是自己正在成长。

  李小雨:我觉得我有一点逃避的感觉 因为我是学生 做的是学生的活动 所以还可以有逃避的港湾 还可以给自己一个借口 我想过 这是我第一次做活动 我面对失败的方式是这样 下次 不会的 这个过程 相当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解说:,在发放宣传单之余,于名还负责联系媒体宣传,为了这次活动的宣传,于名打了多少次电话自己都记不清了。

  于名:太不容易,你要不停地打电话,不停地发邮件。接电话的那一方可能很不耐烦,不想听下去,你还要强装笑容说谢谢。最后当媒体的记者打来电话,我真得特别高兴,觉得这么多天的努力没有白忙,说实话进社团之前和进社团之后预期是不一样的。之前我想能从社团得到什么,现在我付出很多但我又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结果,比如和媒体联系的经验,比如认识了很多朋友。

  解说:文化节里的几项活动在新老团员的配合下进行着,王希等几个老团员决定将文化节最后一项“交流”活动,定为邀请北大各学生社团的会长和商业金融协会一起搞一次联欢聚会,在各社团介绍一些经验的同时,也让协会的新成员们更好地感受社团文化。联系聚会地点的任务,王希决定交给苏萍。

  王希:那周末的聚会就定为社团间的交流。那苏萍,披萨店的事你得抓紧。

  苏萍:晚上就去,协会可以出多少费用?

  王希:1500。

  苏萍不会吧 ,不可能。

  王希:我觉得这也可以是一种可以开发的合作关系,那2500吧。

  解说: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经费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把活动办好,是每一次活动都要反复考虑的。这一次,几个人最后敲定,这次聚会的费用最高限额定为2500元钱。要知道这里面还包括着布置会场、发请柬的费用。这样的价格,店家能答应吗?

  苏萍:就是这个活动,您看。

  店主;要是八十五人的话,给你们打八折,也要三千一百元。

  苏萍:能不能再便宜一些 ,我们会常来的。

  解说:尽管苏萍说尽了一切她能想到的理由,但效果仍然不理想。

  苏萍:您看能不能再商量?

  店主:到哪个快餐店你这价都不成。

  解说:局面有些僵持,在店主人出去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苏萍的想法。

  苏萍:有难度,看看不行,再问问王希能否再批点预算。

  解说:无奈之中,苏萍给会长王希打了电话,请他亲自出马前来洽谈。

  王希:您看,周六,我们的人员构成是北大优秀社团的负责人,他们有号召力、组织力、消费能力,您这个店主要靠的是北大的回头客。

  解说:到底姜还是老的辣,按照预期的目标价位,1800元成交了。

  苏萍:现在感觉自己幼稚,说明自己在成长。

  解说:定在周末的社团间交流活动,按时举行,聚会上,商业金融协会给大家介绍了在本次文化节上,协会组织了近8000多名学生参与了模拟股市的活动,近千名学生聆听了有关的商业讲座。在聚会上,我们看到王希穿了一身非常标准的职业装,作为大三的学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会离开商业金融协会,那么大学时代的这段社团生活,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

  王希:从北大到社会这个过程,可能和从中学到大学一样,是不适应,社团就是让我懂得在意做事情的过程。你付出,就会有收获。

  解说:商业金融协会的“2003精英文化节”就这样结束了,从结束的那一刻开始,学生们会迅速地拿起书本准备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对于于名、苏萍这些新的社团成员,也许会永远记住这第一次的社团活动。在这一次的社团生活里,他们初次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但正像他们自己所说:感受到了自己的幼稚,品尝到了失败。说明自己正在成长、成熟。

  主持人:在我们的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我们接到北大商业金融协会的电话,他们再一次当选了2003年北大的十佳社团,于名、苏萍、李小雨这些社团新成员在体味了学生社团的苦辣之后,也和老团员一起品尝到了成功的味道。其实,十佳社团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参与的过程。有一位同学和我们说,自己选择社团生活其实也是为了学习,只是这学习的概念更为广泛,是除了书本、课堂之外的社会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一种学习,我想,大概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们选择社团生活的初衷。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