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毕业·择业》毕业十年(12月20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3日 10:18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今天是我们的系列节目《毕业·择业》的最后一起节目《毕业十年》。有人说,20岁到30岁是人一生当中重要的十年。这十年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和理想是有距离的。在这十年中,有的人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现实,一点点接近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已经改变了初衷有了新的打算。但是不管怎样只要不放弃理想就是成功。

  解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毕业生多少都会有些伤感。回忆过去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学生:我想20年之后,我想那时候我依然年轻,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我想周围的同学,女同学都依然美丽,然后大家都是满脸幸福的笑容,我想我应该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然后有自己可爱的小孩,也许大家聚会的时候,会带来一个英俊潇洒的老公。20年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在美国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而且应该也是有点钱的那种,然后20年以后回来,我还是会带着钱,带着我的知识回来,在中国做份投资之类的。

  解说:同样的专业并不代表会有同样的职业。有同样的开始,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十年前同是外交学院同一专业同一宿舍的四个女孩,现在却做着截然不同的工作。

  本期人物:杨红鹂

  解说:在今年《时尚》杂志的特刊上介绍了外交学院一个宿舍的四个同学:杨红鹂、蒋巧玲、沈言、黄江玲毕业十年的故事,我们联系到了杨红鹂和蒋巧玲。

  记者:今年是2003年,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你十年之后你们大学的同学又聚了一次?


  杨红鹂:对,我们有一次聚会,其实这次聚会还是由我引起的,因为我们时尚杂志社,我们正好赶上十年的刊庆,刊庆主编就说咱们做一个什么跟十年有关系的东西,说比如说毕业十年,我一想我就毕业十年,然后我们四个人聚到了一起。

  记者:在北京聚会了?

  杨红鹂:对。

  记者:叫蒋,黄,沈,杨。

  杨红鹂:四大家族又重新聚会。

  记者:聚到一块的时候,你们看到对方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杨红鹂:有的人胖了一些,有的人可能眼角已经出皱纹。就会觉得这十年他还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记者:他们各自都在做什么?

  杨红鹂:蒋巧灵现在在欧莱雅工作,上海欧莱雅集团,她做一个品牌经理。黄江玲她基本上没有变化,她一直在无锡的中旅,她也按部就班地跟男朋友结了婚,然后过了几年又生了一个孩子,现在女儿已经四五岁了,女儿现在是她生活的重心。我们那时候给她打电话,说没事你就到北京来吧,找个周末,我说大家聚一聚,她说周末我一定在家里陪小孩。

  记者:不能让孩子过一个没有周末的妈妈,没有妈妈的周末。

  杨红鹂对。然后沈言变化也不小。

  记者:我们开播这个节目的时候又过去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你想不想知道现在蒋小灵是什么样的?

  杨红鹂:我收到了她的一个卡片,她说喜得贵女,给我写了一个卡片,但是我没有见过她的孩子。

  记者:我们拍到了。

  杨红鹂:太好了。

  解说:我们在上海拍摄时,蒋巧玲刚当了一个月的妈妈。现在是职业经理人的蒋巧玲十年前大学毕业时,却不知道毕业后干什么。

  蒋巧玲:没想好,所以选择考研,有时间想想看。

  解说:在蒋巧玲想想看的时候,杨红鹂去了一家外贸公司。

  记者:你当时在那个单位工作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杨红鹂:从93年到97年一共工作了四年,现在你让我回想起来我做了多少工作好像还真是不多。很多的时间大家都是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报纸,已经是那种状态的工作环境了。

  记者:是一种自己并不想要的一种生活。

  杨红鹂:对,因为年轻你还是想点事情,要是退休了可能还差不多,年轻的时候觉得还不行,

  记者:我听说你当时想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是因为好像班车突然取消了,可能不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吧?

  杨红鹂:这个班车取消可以说是一个导火索,事实上我发现,一个单位再好,如果你个人没有找到你发挥的位置,其实是没有用的,就是说这个单位的好跟你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如果说我当时是一个部门经理,就是在那样的公司里做一个部门经理,我手下有很多订单,我有很多业务,我每天都很忙碌,那我觉得我不会选择离开的。

  记者:是不是更看重你在这个集体当中的角色?

  杨红鹂:对,这个很重要,就是你是不是找到你发挥的一个岗位,我的问题就是在这四年里我都没有找到这个岗位。

  解说:杨红利在外贸公司工作的时候,读研究生的蒋巧玲慢慢发现,自己的性格适合做管理工作,于是研究生没毕业就去了法国攻读MBA。判断工作好坏有很多标准,是否适合自己是重要的一条。因为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杨红鹂决定辞职。在同学的推荐下,她到法国大使馆商务处担任商务助理。

  记者:但是到了你第二次选择的时候,我发现你已经比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成熟许多,不像那个时候理想化了。

  杨红鹂: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是有种要求安逸的心理,因为我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法国外企,那时候外企也有在招,但是我为什么选择法国使馆,还是觉得使馆还是比较安逸的,还是比较稳定的。

  记者:慢慢来一点一点适应。

  杨红鹂:对,它是一个官方机构,你在那里面待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舒服的,还是抱着,多少还是有这种心理,就是没有敢自己一步全跳到海里去,先走到一半,先去试一试。我记得那个时候有一次专员带着我去北京市建委谈判,谈一个项目。当时他们谈的就是北京市的轻轨,人家建委那个官员就提出来,我们这边要大力发展轻轨的项目,我一听傻了,我说什么叫轻轨,然后我就翻译成很轻的轨道的项目,人家对面那个翻译马上跟我说,不对不对,我来说,这个轻轨不是这个意思。然后对方那个翻译,因为是老大哥,人家看着我很尴尬,人家就说我来吧,然后他就基本上把这个翻译的事情,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在翻,我说当时实在特别尴尬,脸胀得通红。

  记者:非常难受?

  杨红鹂:对,非常难受。而且回来的时候,那个专员也不理我,他可能也觉得。

  记者:就是很没面子?

  杨红鹂对,我带了一个助理去,怎么这个助理都给我翻译不出来。那个时候给我刺激特别大,所以我回去之后,我就记得我那个时候只要我有一分钟的空闲,就是上班的时间,只要我有一分钟没事干,我就拿着一本法国科技大字典,我就在那儿背字典。因为我们涉及到这些项目都是科技的,像专员负责的都是建筑,交通,这些科技的,我就背这个字典,所以我觉得挺有效的。到后来再去应付这些谈判的时候,我就可以做到所有的词汇基本上都难不倒我。

  记者:你刚才说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工作经历对你后面的帮助很大。

  杨红鹂:对,到现在我觉得人跟人在能力上,个人的长项是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更善于做公共关系,他会协调一个团队的关系,他有组织和领导能力,但是有的人他可能适合基础的工作,他可以把很微观的工作做好,但是你让他做宏观的东西他可能做不了。到现在我就认为我是后者,就是我比较适合做微观的工作,我不适合做宏观的把控。所以如果说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你再没有专业知识话,那在这个社会可能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非常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

  解说:通过不断学习杨红鹂再没有出现过“轻轨的尴尬”。后来因为性格原因她离开了商务处。然后做过外企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现在,杂志社让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蒋巧玲MBA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两年。1998年回到上海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黄江玲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中国旅行社无锡分社担任导游。虽然没升官,也没发财,但是她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很快乐。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接触各种高档豪华的场所,从最初的惊叹羡慕、沾沾自喜,到现在的泰然处之。

  记者:有没有想过,当时在毕业之前,就是十年前,那个时候你们对事业的这种理解,和对未来得生活的理解,理想化,而今天可能更加具像化,更加实际了?

  杨红鹂:对。因为过去虽然脑子中间有一个理想,但是说实在的,那个只是一个,一团云彩一样的东西,就是它没有形,你想到的只是它的表面,你不知道它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可能更多触摸到生活的实质,就是每个人都会知道哪样的生活最适合我,我最喜欢要什么。

  记者:我在听红鹂在讲,自己毕业十年来工作经历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种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转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也更多地认识到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更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假如说现在有你的学弟学妹即将毕业,可能跟你当初的这个情况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什么,把你的经验,你觉得什么东西最真的告诉他们?

  杨红鹂:我鼓励他们去尝试,鼓励多尝试,有的时候你没尝试你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喜欢的东西,有的时候别人说好的未必是好,你要亲自试一试才会知道。就像刚才我还跟一个女孩聊天,比如说一个从来没有泡过酒吧的人,他把酒吧想象得真的很美好,他或者给它想象得很糟糕。那就是很简单,你自己去。你连去一个星期,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看,你是愿意晚上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去酒吧。

  记者:你这一说这酒吧生意非火了不可。

  杨红鹂对,我觉得就是这样。

  记者:换句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自己去尝一尝?

  杨红鹂:对。

  记者: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努力去做一些事情,或者认真地做身边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十二期节目为大家讲述了十二个不同的择业故事。就像本期人物杨红鹂说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就是最好的工作。希望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能走好毕业择业的这一步。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