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决胜高三》张赟:回归课本拿高分(12月11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3日 10:24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系列节目《决胜高三》。语文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科目,当我们的记者走进备战高考的学生中时,很多同学都诉苦说,语文复习起来很困难,尤其是考卷上的考题,是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复习起来无从下手。今天,我们请陕西汉中的文科状元张赟告诉您她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状元档案:张赟,2002年陕西汉中文科第一名,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考成绩633分,其中语文成绩为141分。对于语文的学习张赟自称她悟出了回归课本建立大语文思想的概念和方法,在语文科目学习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但是张赟的这种方法却来之不易,因为她在高三一开始竟然在语文学习上长期徘徊,认为语文学习是与课本无关的碰运气的东西。

  张赟:班里普遍的都是这样,大家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可书上的课本的,考试又不考,然后一考试就是那些题。然后大家凭感觉,就凭自己感觉去做,都能拿个90几分,差不多还像模像样的分数。然后大家都觉得语文,就是那种凭运气的东西。

  解说:张赟的感受实际上代表了很多高三学生现阶段的想法。在我们对北京市高三学生的实际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找不到语文复习的方向,更有八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命题与高中语文课本关系不大或毫无关联。

  同学甲:课本就是老师可能讲课的时候用,然后上课前预习一下。课后也就翻一翻,不是很常看。

  同学乙:我觉得就是高三了以后吧,各科都抓得比较紧,这时候再分析课文哪,可能是有点来不及。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一些高考题形的模式,进行很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对于这个高考成绩的提高肯定很有好处。

  解说:而张赟也说,其实大多数人刚开始认识语文高考时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语文高考的三个部分:语文基础、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看上去多是独立于课本之外的专项考查。


  张赟:语文它分为三大块,语文知识、 阅读和作文。当时我就觉得基础知识这个部分,很零碎的这些东西。你整天看课本,课本里头都是一些课文,我就觉得收获并不是很大。然后阅读,它就是跟你出那么一篇文章,然后你就回答那些问题,当时我也觉得和课文关联不大。你课本里头的东西你背的再多,那些优美的散文你看的再多,但是阅读题出来了,那个文章你不明白,你不会做,你照样拿不到高分,就是这样。那作文肯定和课本的关系就不大了。

  解说:翻开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高考语文命题的这种趋势。您看,这是语文基础题,这是阅读理解题,这是文言文阅读,都与课本上的课文毫无关联。张赟说她和很多同学都被语文考试的这种特点所困扰,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积累。而最典型的例子是自己针对高考诗词鉴赏题做的准备和复习,在每年高考题中都有针对某一诗词进行分析,考查两道选择或填空题,这道题所占分值为6分,分值不高却很不容易拿到。

  张赟:当时我是很苦恼,因为我每次做都是错,有时候错一个,甚至会错两个。所以我就想,自己的诗词地方急需提高。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很宏伟的规划,就决定把唐代那么多个诗人,从初唐,从(罗斌王)他们初唐四杰开始,一直整理到晚唐的李商隐。就这宏伟的规划,然后就开始一个个整理,结果就发现在考试中,你根本就没有用。我整理了那么多,我知道谁是(杜申岩),我知道杜申岩是杜甫的祖父,但是我那个诗我还是做的不对。我读了那么多首诗,但是就是说它那个题,我就在想它那个题,是不是出得很怪,就是它就和你理解的不一样。所以慢慢的这种方法,现在想一想,当时确实是把这样一种复习推向了极端。

  解说:张赟把这种推向极端的语文复习方式形象地比喻为掉进了语文复习的无底洞。在高三上学期,她觉得自己苦功下足,却收获不大,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成绩总是徘徊不前,难有突破。但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和尝试却让张赟在语文学习上豁然开朗起来,她开始感受到课本的重要。

  张赟:慢慢开始觉得课本重要,是一开始从文言文做了一个引发点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言文不是很好,然后你古籍中的文言文材料,如果说你单纯去看《史记》,去看《资治通鉴》,那还不如看课本,你可以看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对你帮助更大。像《鸿门宴》、《赤壁之战》,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你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这个字什么意思,它放在这用了什么做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怎么样,然后每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留死角,不留不懂的地方。

  解说:张赟在文言文复习上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到回归课本,一句话一句话地细抠每一个字的用法和含义,彻底消除课文中知识的盲点和死角。张赟说,这种做法刚开始非常烦琐,一篇像《赤壁之战》这样篇幅的文章就要花上3、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做似乎离高考实战越来越远,可是很多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却和张赟的理解不谋而合。


  陈振群:偏、难、怪的东西,说实话一般来说不考,是不是。那考的应该说都是大家应该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是不是?所以它那课本是什么哪?课本是一个文本,课本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那么一个东西。我从这里面来,通过这个课本提高能力,然后基础知识也都基本上都是课本的东西,这样大家有一个文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然后再进行考核,基本上是这样。

  解说:陈老师是拥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退休后现在仍然被北大附中返聘,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谈到文言文复习回归课本,她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例题,在2003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要考生在读完《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选文后,将其中一句难句译成现代文。这道题许多考生在“廷折”、“面从”两个词上无从下手、失分严重,但实际上还是课本中反复讲过的名词作状语。廷是当廷、面是当面,廷折就是当廷辩驳,面从就是当面顺从。这种用法在高中课文中是屡见不鲜的。

  陈振群:实际上我觉得如果在课上只要把课本的这些文言文,一字一句都弄会,那课外的东西拿起来就会做,完全是课内知识的转换,完全是转换,所以只要课内的掌握得很熟练,字、词、诗词、虚词、句式,再加上这个文章他读得很顺畅,他都能翻译的话,他课外是绝对没问题,文言文是绝对没问题的。

  张赟:当高三后期我惊喜地发现,惊喜地发现我做那些题读文章很快,一遍读完,明白了。做那些题没有错的,到后期我文言文没有错的,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题,当时这种感觉,好有成就感一种感觉。

  解说:高中语文课本一共分为6册,每册都涵盖了经典现代文、诗词、文言文几个部分,张赟说,在复习文言文课文得到巨大收获之后,她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代文课文,并且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复习课文本身。

  张赟:然后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课本上的其他东西也很重要,自己看的时候,慢慢地你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文章,郁达夫的一些文章,然后朱自清先生一些文章,就是他的一些用字用词与现代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上那些东西比起来,他们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一个高度。

  解说:张赟给我们举了篇让她受益匪浅的课文《荷塘月色》。张赟说,初看起来这篇文章毫无激动人心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是平平淡淡,但是慢慢细读能够从中看出很多语文学习乃至文学表现的门道和方法。

  张赟:真的静下心来去读《河塘月色》,一遍两遍的读,你不觉得什么,但是你读的次数越多,慢慢就会从中间发现是一种美,那种场景真的显现在你的面前。当时我就设想,我看到了清华那个河塘我去描写它,我写不出来那种样子。他就是讲那个荷叶的香味,像歌声一样,把一种味觉转换成了一种听觉。越读越觉得这点很奇妙,很奇妙,不是大家你根本就想不出来这个东西。

  解说:现代文课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篇幅最大,所学时间也最长。但是很多同学进入高三后忙于应付高考中的阅读理解篇目和考题,却不知道课本中涵有巨大的价值,掌握和理解课文能让高考复习更快更准。

  陈振群:我们课本选择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都是代表性的文章。它的各种文体吧,你比如它的诗歌、它的小说、它的散文、它的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我们选择都是什么呀,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关键不仅是学好这篇课文,关键是通过这篇课文掌握这一类文章它的特点和规律。

  张赟: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语文课本中的这些东西是精挑细选反复筛选出来的。当时我们好多同学,身边的那些同学他们都弃课本不顾了。他们觉得卷子上的那些东西很好,做对了这个题便欣喜若狂,但是他们不知道语文课本才是真正一个语文素养积淀的一份沃土。

  解说:在我们对高三同学的采访和调查中,基本上所有同学都认为高考命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与课文毫无关联。许多同学复习这一块内容的办法是大运动量地阅读和做题,可是即便是这样,到高考中仍然难以奏效。柏松是南开大学的文学博士,参与高考阅卷已有多年,谈及阅卷的经历,她觉得同学们完成阅读题的情况让她大惑不解。

  柏松:应该说这个选的这些阅读材料吧,它的难度不会超过课本里的这些课文。按道理来说,如果这个孩子他能够比如说掌握了、读懂了这篇文章,他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问答后边的问题。比如说像咱们的中学里归纳自然段的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这都是常见的。那为什么他就答不对?他归纳的东西,咋就不是前边这个自然段所要说的、要表达的东西?这个也是我们特别费解的一个事。

  解说:柏松举了个小例子,今年高考题中,请考生在阅读文章后用不超过28字概括阅读材料中的“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然而很多考生都出现了拉拉杂杂、归纳不清的问题。

  柏松:这部分应该说情况不太好,在我阅卷这个状态来看,他们在做这个题的时候,有些是没有读懂原文。没有读懂原文的情况下,就把那个,等于把原文当中的一些句子叙述了一遍,他没有针对这个题目去问答。

  解说:仅仅是复述了原文的内容,不但没有归纳总结,而且还有的没有读懂文章,得分情况自然可想而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语文阅读题往往就是这样,表面上看是题没有答对,实质上是文章没有读懂。

  陈振群:咱们的同学一般是,在高考当中是读一遍原文,就开始做题,一边看题一边到原文去来回找,结果把文章就支离破碎了、读碎了,他没有读懂各个材料都在围绕中心服务,这一点他没有做到整体把握。

  解说:对于这样没有读懂文章的阅读失分,张赟说她在高三刚开始时也常常发生,但是当她坚持以课本为出发点展开复习一段时间后,在高考考场上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张赟:课本中的文章的阅读之后,我觉得我不仅能够看懂一些文章了,我而且能看懂这些文章作者感情,能看懂作者的趋向。于是我在2002年的高考,就是我那年考试的时候,当时的阅读题是《朋友》,写的是高山流水,写的是(钟之奇)和(于伯亚)的故事,我当时感觉是很明白,我一看完我就能够立刻知道作者用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包含了怎样一种的感情。这种文章题做起来也很顺,当时我觉得那个题,后来和答案一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错题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在平时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现代文的感悟力。

  解说: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张赟似乎有很多话和我们说,但总体来说就是要告诉高三的同学高考语文复习不是只有试卷、资料和题海,还应该有很多更有魅力、更美、更激动人心的东西。

  主持人:万变不离其宗,看来课本还真是宝贝,快拿起课本复习吧,张赟的经验告诉我们,好成绩就藏在课本之中。好,欢迎继续收看《当代教育》的节目。

  同名图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联系电话:010620576200 620579501 13810501048

  版权说明:《决胜高三》文字、图片版权归中央电视台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媒体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