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为了100%的农村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27日 16:19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返回家乡,这些毕业生因为缺乏农村生产生活技能,只好在家闲着,面临“升学无望 就业无门 致富无术”的尴尬.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的孩子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掌握一些职业技能?不久前,我们的记者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看到他们当地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吕梁地区位于山西省西部,黄河岸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刘辉汉是原吕梁地区教育局局长,他曾经对吕梁地区的教育状况做过一个调查.那次调查中发生的一件事,深深的刺激着刘辉汉。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来到了吕梁地区柳林县前元庄村进行深入调查.


  前元庄村地处黄土高原深处,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全村195户人家,700多口人。村支书康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回村孩子的弱点:不会农不爱农。为了对这些孩子负责,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小学就进行了一场教育“实验”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而这场教育改革的发起者,就是康毅的父亲、当年的村支书康梦雄,他顶着村民们的反对拆掉了村里的龙王庙,把原来的村小学改建成了一所实验学校,那一年是1987年,之所称为实验学校,是因为康梦雄提出了一条农科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学校的实验目标之一就是将农业技术课程引入到学校中来。


  这是初三年级的一堂农技课,课的内容是对摩托车的维修,这样的农技课在初中部的其他几个年级都有开设,只是内容有所不同。从学校初中部这张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学习养猪、种植蔬菜等等这些农业技术课程。而这种职业教育可以说贯穿学校的四个教育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成人部,小学阶段农技课的课堂在田间地头,老师带他们认识各种农作物,普及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培养他们爱农的观念。而初中的农业技术课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传授他们基本的农业技能,讲究科学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初中部目前设有四个年级,而不是三个。这也要从学校开设农业技术课说起。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在每学期加入了20%的农业技术课程,学制也就由原来的三年延长到四年,学校初一的劳技课是种植,初二是养殖,初三、初四是对汽车、摩托车的维修。康毅:“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走了,升不了学的留下来了。”

  康改丽是前元庄实验学校初四年级的学生,她一直认为农技课只是对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剂,但初二那年一节农技课改变了她的看法。母亲:通过上劳技课,康改丽学会了种红薯的技巧,回家后教给母亲,母亲从最初的不同意,到相信科学种田。家中的红薯的亩产有所提高。劳技课的开设解决了孩子们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回到村不爱农、不会农的尴尬,也解决了农民眼前的一些实际需要。所以对于农技课的开设家长和孩子们都是认可和赞同的。康改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考的上大学,考不上有一定发展。”

  演播室 刚才我们三位跟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块看了这段片子,我们看到了这个课程表非常有意思,就是它这个课程表,除了日常的课程之外又加上什么种树 养猪等等,这些农村的专业技能。我不知道两位看了这个新加的课程之后,你们是什么样的感受?


  嘉宾:我想因为在农村在呢,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初中就是他的最高学历了,所以为了使他能够在农村生活当中学一门,所谓一技之长所以增加一些职业教育的因素还是有必要的。(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切实能够给他们带来眼前的利益。)因为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注定是要生活在农村,那么你还是能够在学校教育阶段给他一些实际的技能,当然对他是有帮助的。所以最近有些消息说在陕西 湖南有一些农村,出现了私塾,就是一些老先生自己带一些学生,他也不学历也不要文凭就是教小孩写春联 写信 写状子,简单的计算,还学一些传统的习俗什么剪纸 什么的但它在农村就是有用的,就是一个很基本的教养。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就是对我们现在的这种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学会这些东西,他就在农村生活当中他就管用。

  主持人:我不知道蓝建老师刚才看完了之后,您是什么样的感受。

  嘉宾:我感觉在农村里头,确实也需要给儿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除了这个课本上的东西以外,您所说的新的内容就是这个养猪种树吗?不仅仅是养猪种树,(还不仅仅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方面生产技能,我觉得还有其它各方面,包括生活技能 社会生活知识等等这样一些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增加到课程里面来。比如说我在国外看到过就是要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这种社会机构,比如说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等等 这样一些机构的职能等等。这些知识讲给学校的学生来听,这个年级稍微高一点的学生听。另外还要讲一些这种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 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样一些事情。还有比如说讲房屋建筑,也可以讲我们农村里是什么什么样的房屋,到县城是什么 什么样的房屋,还有什么 什么样的,这样把他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眼前熟悉的东西,不断来扩大他的知识面,使他看到更多的东西。我想这样一些东西都可以增加在农村教育的课程里边来。

  主持人:那我想问一问就两位所了解的,这个农村教育,农村的孩子们,他们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嘉宾:他的教育是为在农村生活需要而提供的,简单地说就是为农村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为他们改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所需要的教育。

  主持人:蓝老师就这个问题有什么补充的吗?

  嘉宾:只有学一些贴近他生活的东西,他周围能够看得见的、他听得着的,这些比较近的东西,我觉得他才有可能更喜欢学,而且能够容易接受。而且这个东西也不仅仅是一些生产的技能;它包括社会各个方面 人生存的各个方面,包括比如说这个孩子,从小养成这个刷牙洗脸的习惯,我觉得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的内容,对吧 讲卫生。所以农村的生活里头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因为存在着城乡差异,所以农村和城市的在教育上,一些具体的东西上可能是应该有一定的差别的。

  嘉宾:另外从现在的农村的教育需求来说呢,比过去是要更加分化了,也就是说尤其是由于那个农村的情况和境遇不同了,他的教育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它要满足三种需求,第一种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智力比较优异的他是需要升学的,他需要通过升学这个的渠道流入这个城市社会;第二个是为城市化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因为在很多地区这也是成为农村的青年的一个主要的一个出路;第三个是为农村发展培养本地所适用的人才,如果从道理上说呢,农村教育应该满足这三种需要,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只能满足一种需要,就是只对升学是有用的,而那两种需要是没法满足。

  主持人:看来在基础教育当中引入这个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地方。但是由谁来教、用什么样的教材来教,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前元庄实验学校在这方面是如何解决的。

  康虎平是前元庄的养鸡能手,今天一大早他就来到自家的鸡舍忙碌起来,因为初中二年级的农技课要在这里进行,课的内容是关于养鸡方面的知识,而这门农技课的教师就是康虎平本人。这是前元庄实验学校在教师制度方面的一个创新,学校聘请了村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作为学校农技课的老师,像这样的农民教师在前元庄还有不少,他们都是村里在养殖,种植等农业技能方面的能手。对于这种教师制度康虎平认为自己有一定的优势。康虎平:“我书本知识学的不深,实践经验多……”农民教师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农业技术课在师资上的匮乏,同时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当地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情况。在学校图书室里我们还发现有关养鸡方面的书籍已经被借阅一空,而借阅人却是学校的一位英语教师。李文晋初三年级的英语教师,在完成英语教学的同时,还担任学校农技课的教授工作。李文晋,康毅:“我们学校要求专任教师学习一技之长”这项教师制度让老师们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帮助学生和当地农民,运用科学知识从事农业劳动。但这无疑会增加老师们的负担,他们又怎么看待呢?李文晋“刚开始不理解,精力有点不够……”教师的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问题,但是这也没有难住学校的领导班子,他们组织老师们自己动手编写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乡土教材,以方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农业技术课。

  演播室

  主持人:作为这样的一种教育当中,这个老师们,你既要懂得教育、教书育人;同时你还要懂得专业、农业技术这可能就比较难办一些

  嘉宾:对 职业教育本身它的成本要比普通教育更高,师资要求更专业。所以说起来

  实际上,它是比普通教育更难办,普通教育像教语文 数学这是比较容易的,真的教什么农技,什么养殖呀,不是谁都能教的,你这教师从哪儿来。所以这是一个特定的问题所以农村的职业教育研究应该怎么进行。我个人认为 我的想法是,它主要不能靠普通学校的师资,而是要更多的依靠这种社会化的力量。比如北京呢,有两位经济学家他们就自费地组织了一个小保姆学校,培训年轻的农村女青年 短期培训,也就是说三个星期到一个月培训她基本的技艺 炒菜 抚养儿童等等,然后负责给她们提供东家,就是把她们输送到城市还有个等于要有个后期的管理和服务,他们这个学校开办以来已经输送了三千多名小保姆所以我们这种正规化的学校教育的这种思路,是完全不适合农村或者农民工的教育需要的主持人:前元庄学校在农技课的师资教材方面都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也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五要回家务农孩子的实际需要,但是农技课的开设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升学的也就是那百分之五的孩子,是不是一种负担呢, 他会不会挡了这些孩子升学的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先去听一听孩子和家长的声音。

  小 片

  尽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对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个大学梦。{同期}儿子(想上清华)、母亲、康改丽、康虎平(家长和孩子还是都希望考上大学的,劳技课的开设只是怕考不上后有条路)。

  演播室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孩子的家长,他们也有一种由衷的期望,可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最后留在农村的好像有点迫不得已的这种办法,要学一些务农的这个技能。那我想很多人都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农技课,会不会对我们的升学教育造成一种冲击呢?

  嘉宾: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整个来说在农村应试教育是强有力的;而这种所谓职业技术教育,前元庄的这种做法是刚刚开始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并不存在这方面太强把这个应试教育,升学教育都已经压倒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升学教育是个很强有力的系统,走升学教育这条路始终是畅通的,并不会因为在农村实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把升学教育压垮了嘉宾: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认识,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教育阶段所以高等教育的途径,现在已经变得非常的宽广了,包括我们国家就有电视大学了 函授教育了,还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成人高等教育等等多种途径。我觉得更多的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来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呢,我觉得又实用而且负担又比较轻,同时也接受了高等教育。

  小片

  其实作为一校之长的康毅,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康毅:“对95%(无法升学)的人负责,开设劳技课,但不能丢了5%升学有望的。如果我把他们都培养成农民,那我是罪人。我们学校有两条生命线。一条抓住升学,一条抓住劳技课”两条生命线是为了让100%的孩子一个都不掉队,都有一个理想的出路。实践可以证明,农技课的开设并没有堵死升学这条路,从1987年到2002年前元庄出了3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占到了总人口的13.4%,2002年中考达线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康旭红是今年从前元庄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作为一名走出前元庄、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她对于当初的劳技课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作为前元庄人她依然关注着前元庄的发展。前元庄的发展光靠劳技课不行,还应该增加一些人才。

  演播室

  主持人:今天可以说我们一块跟大家看了这个前元庄实验学校,他们的一些做法。两位觉得前元庄实验学校他们的做法会给我们农村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嘉宾:我觉得从浅层的看就是它在普通教育当中引入了职业教育的因素,得农村的孩子有一技之长;但是从深层看它的价值在于因地制宜得来发展农村教育,根据农村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育,可能在当地他需要学种葡萄 种石榴,但是可能在另外一个乡村,他可能有工业,他可能需要学另外一个东西。所以他的课程肯定不是唯一,而且是可以发展的,可以根据它的整个乡村的经济生活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所以我认为对农村教育因地制宜,自下而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嘉宾:我想前元庄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它把农村的教育当作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两张皮,教育归教育 农村发展归农村发展,我觉得这是它最可贵的地方。

  主持人:那么通过这个前元庄的实验学校这种做法,确实让我们看到他们让当地的农民和当地农民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确实自己生活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越变越好了这一点,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肯定一点的东西;但是前元庄实验学校这种做法,是否适合我们广大农村的每一个地方,这一点可能是值得我们商榷的;可能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条路,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但最终是要能够真正发展起我们这个农村的经济,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今天在这里我们非常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同时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我们这期节目。

(编辑:英子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