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播出节目

村有多大 校有多大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9日 15:52

  胜春: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当代教育》节目,我是胜春,一所小学校在农村能够起多大作用呢?或许我们不太了解,而农民却是十分地重视,他们说小学校就是村里的最高学府了,就是每个村里的清华、北大,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想带您走进山西省的吕梁山区,看一看一个村里的最高学府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解说:前元庄是山西吕梁的一个小山村,和黄河边的许多村子一样,以前村里的600多口人都靠种地过活,前元庄有一块顺治年间的老石碑。碑上说,前元庄曾经“层峦秀拔、活水环绕、真为圣境”,村里农民说了,哪有什么圣境啊,1983年时,人均年收入才81块钱,别人笑话前元庄的人“丰年吃糠,灾年逃荒”,直到这些年,前元庄的日子才好过了,年人均收入超过了两千块钱,农民们说啊,这是村里成立了实验学校后的事儿。


  农民们说的实验学校就在村口,校门口除了校牌,还挂着个“前元庄教育委员会”的牌子,放眼中国,这可能都是最小的教委,学校里从小学到初中,各种班级都有,和别的小学校一样,和别的小学校不一样的是,这个学校里除了有娃娃上学,村里的大人们也在这上学,学校经常给农民们上课,不光有学校里的先生们教书,还有县里省里请来的专家呢,教的养猪养鸡,种树种果,农机修理等,科目可不少呢,到了上课的时候、学校里像个庙会,可热闹呢!

  农民康建平:今天讲这个冷却系器吧,对我来说原来我们不懂这个,经过今天老师讲以后,我起码我能熟悉自己的机器,我自己在那儿也能懂这个,不需要请师傅,我们建了这个学校以后,我每天在这里学习两个钟头。

  解说:课堂里上完课,回家还得学习,做作业,还有考试,要是能通过县里的正式考试,农民们还会得到技术职称呢!

  农民康建平:拿到这个职称吧,出去以后,你的亲戚,你的朋友,相信你是学到这些东西,在我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有了经济来源了!

  解说:在前元庄,村委,教委,学校紧紧地结合在一块,村校一体,农民们把这叫做“经济教育不分家,村校干部一疙瘩”村支书兼着村教委主任,校长也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教师就是村里的智囊团,农民随时能进学校图书馆看书,好多书都是专门给他们买的,实验室里挺先进吧,农民一旦在生产上有了啥问题,都能去问问,村儿里的康明珠就记得几年前的一件事

  农民康明珠:前面有一个水库,几次山洪下来以后,把那个水库垒起来了,地里面白花花的都是碱,人们种庄稼不敢种,那么一大片平地荒在那儿!

  解说:那几年,西瓜能卖出价来,康明珠脑子活,就想在那块地里种点试试,可是,心里能不打鼓吗?那块盐碱地能种西瓜吗?他想到了学校里的实验室,就去找老师测测,帮他看看那块地种西瓜行不行,老师们一测,说没问题。但想要种出薄皮儿沙瓤的好瓜来,还得想想办法。

  农民康明珠:他说,针对这种土质,要多使用一些氮肥,所以我就决定种,后来西瓜成熟以后,果然不错,我的西瓜口感相当好,供不应求,连我自己家人想吃上一个都没有。

  解说:农民们说,前元庄的老师是真不容易,学校里有规定,除了教课,每个老师还要联系六户农民,解决农民们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康继兴老师就经常去康银生家,把他养猪时碰到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康银生在养猪时一旦有了不懂的问题,都会把老师请来。

  农民康银生:有什么问题,他可以帮助解决,你比如猪产仔,猪有什么病,饲料搭配,他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去年6月那个母猪,它在那个窝里面布窝,它就乱跑,后来等到晚上的11点多了,它还没有生。结果在家里,他(康继兴)已经睡了,我就把他喊起来,喊起来了以后,他就帮着干,直到那个母猪生下来以后,那个大小猪都没有问题,他才回去。

  教师康继兴:刚开始自己不懂,也是看那个书本和实践(才明白),比如说它这个猪病,有时候一整窝的种猪、仔猪都死完了,死了以后,我家里,我爱人急得哭过。

  解说:老师不是天生什么都会,但老师有文化,学得快,不光学得快,他们还懂教学方法,他们一讲,农民都听得懂。康银生养猪才几年光景,现在每年都能卖出去50多头大肥猪。一年收入10000多块钱没问题,不光日子好了,如今人家也正经是个养猪高手呢。


  农民康银生:村有多大,校有多大,就是老的小的都要学习,解决一个全民教育问题、终生教育问题,就是你从小到老都要学习,不学习你那个技术,你就跟不上,没有技术你就致富不了,是不是?

  解说:他叫康毅,是村里第一任校长的儿子,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返乡了,现在是实验学校校长兼村支书,对学校在村里起的作用,他有自己的想法。

  试验学校校长康毅:村校一体的目的就是为了理顺教育的外部关系,原来吧,管教育的只管教育不管生产,管生产的不管教育,教育跟生产,或者是农村的教育跟农村是两回事,两张皮。

  (演播室)

  胜春:好,现在让我们回到演播室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

  温铁军: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辑 经济管理学博士,三农问题专家

  刘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胜春:温总编,刚才我在看你看这段片子的时候,您的感情好像不太一样,你的眼神流露出的东西,跟刘老师是不一样的,您是不是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

  温铁军:我说山西的吕梁山区,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不仅我插队。我姐姐也和我一起在那儿插队。

  胜春:您对这儿一定非常了解。

  温铁军:对那儿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我应该说比较了解,我在那儿当队长,我姐姐在另外一个村里边,跟我隔着八里地当乡村教师,所以你说到吕梁山、吕梁地区,说到乡村教育,那我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胜春:您的姐姐就是乡村教师,所以对乡村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当时的状况是什么样的?

  温铁军:应该说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一个新的知识要素的注入就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整体的社会水平,它的组织结构改善了,素质水平提高了,那么相对来讲呢,老乡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胜春:尤其是您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就是知识能给人带来,改变命运的那种动力。

  温铁军:那是一定要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跟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跟乡土的这种基本的,结合起来,这种制度组织、基本的文化要素要结合起来。

  胜春:那刚才您看过了这段片子之后,除了那种亲切感之外,您看他们目前这种村校一体的做法,您是什么样的感觉?

  温铁军:太好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东西,对吧!它就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像吕梁这种地方,它相对比较贫困,比较不发达,即使是完全按照照搬过来的知识教育,你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你去考高中、考大学,你也其实很少的人能够真正实现这个目的。

  刘爽:5% 到不了10%。

  温铁军:就算你上了,这孩子一到城里马上心理上落差非常大,别人在城里的生活那简直就是和天堂一样,一回想自己本乡本土那个落后面貌,他怎么受得了呢,再加上平时连家都回不了,所以我就说这些孩子,就算你把他,他拼死拼活地这么竞争,竞争成一个大学生,他也会恨自己的出身,恨自己的乡土,他会转变成另外一种人。

  刘爽:国民教育根本的落脚点应该是改造社会,而不仅仅就是停留在人的素质提高上,办教育应该是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要以这个观点来搞农村教育,那就是应该办成一个改造乡村的中心,前元庄实验学校就是一个改造乡村的这样一个中心。

  温铁军:我们现在是个水泵,水泵就把这个人才全部泵走,不是说不仅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嘛?那么什么人才愿意回到乡土社会,去认认真真地跟乡土社会结合,改造旧的这种面貌呢!中央已经提出了,希望我们搞教育的同志,好好地学学前元庄的经验,真正地把我们农村教育改变成一个什么呢?和实践结合的和乡土社会结合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这样一种教育。其实农村的教育本身如果真的能够和乡土社会结合,它应该是个什么作用呢?我们说,第一当然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同时应该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只是把一般的这种规范的知识,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农民,很大程度上应该和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这种结合,那才真正叫做农村教育,另外一个重要的就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我们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讲什么呢?讲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其实蓄积着大量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那靠什么来把它启动,变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呢?靠教育。

  解说:一进前元庄实验学校,就能看见陶行知先生的画像,他说过的话也放大了,印在一面墙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影响了这个黄河边上的小山村学校的几代校长,从康梦雄到现在的康毅。虽然现在农民都知道学文化的好处,但刚有学校那会儿,让农民去读书识字真不容易,康梦雄就曾经想过好多点子,这些,康毅都还记得。

  康毅:刚开始的时候,就给村里每个村民买了一些小人书,因为村民那时侯,他就特喜欢看那个东西,所以就买了那么一批小人书,然后就让村民来我们这里看他看的、来的次数多了,对这个地方的感情或者说是对学习这个东西有了兴趣了,所以我们就适时地加进去一些其它的书籍,他们就看啊看啊。

  解说:村里的条件好了,村民们学习的手段也开始现代化了。

  康毅:后来我们也随着教育手段的变化,我们搞了个卫星地面接受系统,家家户户装上这个有线电视,我们开始了一个天天30分,成人教育窗口,这么一个专用平台,每天把先进的这些生产技术实用技术这些东西,在外面带回来的这些录像带、光盘这些东西放进去,送到家家户户。老百姓的受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了,坐在家里边,边看电视,端上饭碗,既能学技术又能学到技术。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就这种事情反正是一切服务于农民。

  解说:送上门的,有用的,农民当然欢迎,不光欢迎,农民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康连生:每天的6点至6点半,每天看,希望多设立一些种植药材的科目。

  解说:把教农民,教孩子,教养猪养鸡的知识拧在一块儿,由村教委、村委、学校来协调,这些个办法使前元庄变了,让村里开始有了一点那个老石碑上说的“圣境”的味道。大前年,一个银匠来村里卖首饰,一天就卖了2万多块钱,过去没有外村姑娘愿意嫁到前元庄,现在想嫁进来,村里小伙子还得仔细挑挑,现在村里不光有重量是的,还有种菜种果的,养猪养鸡的,真是百业兴旺。

  刘辉汉是吕梁地区的老教育局长,成立前元庄试验学校就是他在任时想出来的,他记得很多年前,康梦雄找过他,说村里每年都要敬天官,敬天官是迷信,这事让他挺头疼的。

  刘辉汉:他说我们村里有个很不好的陈规陋习,每年的正月十五要敬天官,就是家家户户凑一块钱两斤白面贡天官神,他说我们试验学校成立起来了,继续搞这个封建迷信不太好,你说怎们办。我说群众的迷信思想你不要用行政命令制止他,你最好想一个办法代替他,结果康梦熊同志,他回去就搞了一个猜谜活动。像这个猜谜语,对对联,搞了好多智力游戏,而且给小孩子买了很多铅笔、笔记本、橡皮,搞了一个很热热闹闹的游艺活动,那边敬天官,这边搞游艺活动。这个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那些老太太、老大爷,他都不敬天官了,他过来看这个游艺活动,他看什么呢?就是看我的孙子,看我的小孩是不是得了铅笔了?是不是得了橡皮了,把他就吸引过来了,这个活动完了以后,好多年轻人给康梦熊提建议,说明年咱们还搞!再买这个小奖品,还是搞这个游艺活动,这样呢,他就用一种很自然的,用学校的力量,用教育的力量替代了群众的封建迷信活动。

  康毅:村风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赌博、打架、斗殴的没有,没有邪教邪说,没有封建迷信,没有上访告状这些,村民的整体素质确确实实是起来了。

  刘辉汉:陶行知先生讲过这么个例子,他说现在的教育,这个民众教育和普通教育互不挂钩,这个就像八宝粥一样,如果你把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开来,那每人只能得到一宝两宝,如果你把它搅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尝到八宝,像我们这个前元庄,就是实践了陶行知思想。他就发挥了农村教育的整体功用。

  解说:过去一说前元庄,人家就摇头,现在一说前元庄,人家都点头,不光点头,别人还给前元庄起了个名字“学习化的村庄”,不光自己学习,别人也来学习,在村里你就经常能碰到外面的人排着队来参观,连温家宝总理都给这里做过批示“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坚持农教结合的办学方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学、科技和生产相结合,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

  (演播室)


  胜春:陶行知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教育家,他就非常关注农村教育,我记得他曾经说过那样一句话,叫做把小学变成发电机,把电力送到农家去,使家家发出光明来,您刚才看了这种村校一体之后,您是什么样的感受?

  刘爽:陶行知教育思想,它的最精彩的地方,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它也就是现在世界教育潮流,现在很时髦的就是学习化的社会,是办学习化社会的主体理论,就是这个学校是建在改造社会,是让人民幸福这样一个基点,而不是就教育而论教育,教育和经济是结合起来的。

  胜春:可以说这个前元庄它这种做法,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化的这样一个村庄呢,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种做法的出现的时候,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说我就听到有人说过,说把这一个农村的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学校,是否能承载这样一种职责。

  温铁军:我已经快忍不住了,要对这种论调要批评。

  胜春:比如说还有,更有一种说法,我给你举例子,有人说这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一个小学校,它能致富一个村子吗?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爽:我们对这一点看法呢,就是我们希望把前元庄的前前后后,把它的来龙去脉,把它现在的成果,你都要进入前元庄去了解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前元庄这个实验学校不是十几岁娃娃的一个实验学校,它是三教统筹甚至是四教统筹,从幼儿教育,三岁到六岁就开始一直到活到老学到老。

  温铁军:这两个说法的前题本身就是错的,谁说让十几岁的孩子去救一个村了,谁说让学校就能把这个村带富了?谁这么说了,没这么说,只不过在实践中它自然的这样产生了这么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于是乎,它相长、互相之间促进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像前元庄这样的典型,它在整个我们广大农村地区会不胫而走的。

  胜春:刘老师您觉得前元庄的这种做法它最大的可取之处在哪儿?

  刘爽:前元庄学校它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来感染了,首先培养了,提高了农民的素质,然后农民又尝到了教育的甜头,所以更投入学校的一些教育当中来,所以它整个教育要说它这个大教育整体观,它是一个社会在办教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学校在办教育,充分地理解这个教育的功能,要运用教育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胜春:前元庄它的这种做法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或者是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温铁军:前元庄目前的做法,我们说已经勉为其难了,就是对于一个学校,它从原来的教育体制之下能有如此革命性的变革,甚至和基层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得这么紧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胜春:但也有人说,前元庄这种现象有它的特殊性,说它有一个好校长、好村长,用这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农村的教育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块,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每一个村子,每一处的农村,都具有这样一个有发展眼光的这样一个村长,这可能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温铁军:托尔斯泰不是讲过吗,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我们现在有问题的农村各有各的问题,不要多加指责,也不要认为这东西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你把它抽象概括成一个道理,然后这个道理大家自会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去创造。

  胜春:很多人一提到前元庄的做法的时候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在与此同时呢,他们也有一种善意的担心,就是担心它到底能够走多远,是否能够一帆风顺?对于这一点,前元庄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

  康毅:在全村形成一个全民学习、终生学习这么一个氛围,然后从教育的手段上,就是逐步从书本教育到电化教育,到网络教育,然后从学校的形式上,刚开始的时候是强制性的学习,到后来的时候是动员一下就能学习,发展到明天是我要学习,最后建设成一个学习化的村庄。

  刘辉汉:前元庄的教育它的时间上要延伸,在空间上要进一步延伸。作为时间上的延伸就是它现在的教育只有幼儿、小学、中学、成人,那么再延伸一下,会有前面可以有母婴教育,后边有老年大学,随着它的经济的发展,它一定会发展起来,那就说我们前元庄的小孩,他在娘胎里边就会受到教育,他进棺材的时候才结束教育。

  刘爽:前元庄从办教育和改造社会成了一体,教育和经济携手而带来的一个前景,无休止地发展的一个前景。

  胜春:温总编说一说您对您第二故乡的展望是怎么看的?

  温铁军:它们自身会不断地去在和实践的结合中,他们去调整自己,他们去改变自己,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随着人把他所学到的知识和他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结合了,当然我觉得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生命之树常青啊。

  胜春:好,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应该说前元庄的这种做法,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也许您会觉得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至少它走出了这样可喜的一步,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去接受教育,因为只有更多人去接受教育,才可能形成一种教育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们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我们的节目,让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