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节目

  解说:1936年,黄祖洽因父亲的工作调动,转学到了湖南湘潭第一高小,环境的改变对少年黄祖洽是一个磨砺的过程。

  黄祖洽:一转学以后改变一个环境,接触的同学不一样了,开始的时候原来的老同学有点欺生,新转进去的同学有点好像被歧视,过来摸摸你头啊,你不听话给你一脚啊。

  主持人:小同学之间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摩擦。

  黄祖洽:对新的同学总是要调戏调戏吧!

  主持人:那时候您想我得做得好一点。

  黄祖洽:对,我想。所以我本来只是算术好,我算术还是继续好,因为由于有这样一个新环境之下,我的语文方面进步也比较快,后来有一次全校的语文跟数学比赛,我拿了两个第一,得了一些奖品,我没有东西装,就捧着回去,回去我母亲开门说,怎么你拿那么多东西回来,我说我得的奖品,她高兴得不得了,而且以后总是逢人就夸奖,怎么怎么得了一兜子奖品回去。

  主持人:按照现在的这个教育理论来讲,您就是被鼓励出来的孩子。

  黄祖洽:对,所以我觉得教育啊,就是六个字:一个是鼓励,一个是帮助,还一个是启发,这六个字。

  解说:这里是黄先生的办公室,没有其它活动时,每天上午黄先生都在这里看书学习。桌子上的这本小字典让我们很感兴趣,黄先生说,查字典是他的一个习惯。

  黄祖洽:我在中学念书的时候,用的英文字典翻破过三次,每一次破了以后都自己再用糨糊用纸再把它修好,修好以后又用,一共修了三次,那说明我查字典的频度。

  解说:无论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不懂的问题,黄祖洽总是要把它弄清楚,不留疑问,这使黄祖洽成为中学老师既喜欢又有些害怕的学生。

  主持人:您有没有要求证一件事,要搞明白一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问一件事把老师给问住或者最终也没有跟老师达成一致的时候?

  黄祖洽:有,有一个,那个是我在中学、大学只有那么一个老师,为了说明大气压力的存在,要演示这个东西,就拿一个杯子把水灌满了,然后弄一个平板玻璃放上去,放上去之后把它倒过来,玻璃板不掉下来。

  主持人:我们上学的时候还都在做这个实验。

  黄祖洽:不掉下来,老师说玻璃板为什么不掉下来,就是因为底下大气压力把它托住了。

  主持人:我们上学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标准答案。

  黄祖洽:我那时候就对这个标准答案产生了怀疑,我说如果没有别的原因的话,这个玻璃板肯定要往下掉,为什么有别的原因,为什么不往下掉,我说就是因为水给粘住了。

  主持人:老师认为您的答案对吗?

  黄祖洽:他也不敢放弃他的标准答案,因为那是书上的标准答案。

  主持人:我们读书的时候这还是标准答案呢!他是不是也给你反复地做很多实验。

  黄祖洽:他想说服我,所以有三堂课是这样子的,到最后我还是没有服气,不过我也不好意思再跟他争了。

  主持人:你们花了整整三堂课的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

  黄祖洽:对、对、对。

  主持人:最后您觉得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再跟老师争了。

  黄祖洽:对。

  主持人:但今天您认为的确是因为水的张力作用。

  黄祖洽:我觉得是如果是没有水的张力和水的浸润,比如说,如果是一个跟玻璃不浸润的,不附着的,那肯定玻璃会掉的。

  主持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事儿都过去了,他们不会太深究,不会像你一样揪住老师不放,用了三堂课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对于您来讲是不是您做学术做学问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

  黄祖洽:这是我的习惯。

  主持人:习惯,什么事情都想较真,您有一句话叫做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好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怎么来的呢?

  黄祖洽:好的素质是包含着许多好的习惯,不良的素质包含着许多不良的习惯。

  主持人:对,但是这个习惯是怎么来的呢?您这个较真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黄祖洽: 我想恐怕是从小养成的。

  解说:到黄先生家采访,他的夫人张蕴珍早已准备好了一些照片,张老师退休前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当年,她也参与了原子弹研制的外围工作。她说,这些照片是儿子从国外回来时用老照片翻印的。

  黄祖洽:这是初中部有一点像一个大祠堂,九江中学是先搬到河口,然后又搬到杨村,初中部就是一个大庙。

  解说:当年,九江中学为躲避日寇的侵犯,将校址从九江迁到比较偏僻的河口镇,黄祖洽的家也因长沙大火迁到了河口,他就进了这所学校上初中二年级。1940年,学校再迁到杨村,黄祖洽从此开始了4年的住校的生活。虽然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可他却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黄祖洽:在高一的时候,要学生物,教生物的那个老师啊,他姓徐,徐老师的生物课是讲得好,但是难考,我上那个生物课的时候呢,他的提纲我也抄下来,我跟别的同学不一样,我们那个的学校旁边,不是有一条小河嘛,我就到那个河滩上头,自己跟自己讲,我就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子。

  主持人:您自己一个人自问自答,自己教自己,自己考自己。

  黄祖洽:对,自问自答,为什么这样子,自己回答,回答当然是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有的时候自己回答不出来,或者是 那我就怎么办呢。我就上图书馆去查书看书上怎么说,这样子我等于是以他那个提纲为纲,我自问自答,然后我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回答不满意的,我再去查参考书,这样,我对学的东西,就了解得比较透彻,我一考的时候考徐老师的生物,我90多分。

  主持人:全班最高的。

  黄祖洽:而且是破记录的。因为他以前教的学生,多半很难上70分的。

  黄祖洽:这是我中学时代的一些作业,包括日记,还有写字什么的,看这个,你看这十八家诗抄选录,当时自己念诗,十八家诗抄,因为那时候买书不方便,看这个曹子建的,我正楷的作文本上的字就好一点。

  编导:这是您抄的?

  黄祖洽:哎!

  编导:这么好?

  黄祖洽:对,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欢有余哀。

  解说:这些作业本是黄祖洽先生的母亲保存下来的,黄祖洽离家多年,每当母亲想儿子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母亲病重时才转到黄祖洽手中。这些保存了60多年的作业本,字里行间透露出当年黄祖洽追求完美的品格和心系天下的胸襟。因而,其中一部分已由他的母校九江一中收存了,黄先生手里的这本是学校复印给他的,当时他的语文很好,作文多次受到老师好评。

  黄祖洽:使就是假使,季绳是我的号,要使季绳而专研文学,说要是你专研文学的话,不难出人头地也,勉之望之,就是对我的希望,不过我辜负了老师的希望 还是学物理了。

  主持人:您还记得当时是怎么去选择学物理这个学科的吗?

  黄祖洽:因为物理能够解释许多事情原来说不清楚的,学了物理许多事情能够说清楚。

  主持人:您在1944年考西南联大的时候,您是物理学是第一名

  黄祖洽:那不是分科考的,总的。

  主持人:总分第一名。

  黄祖洽:有我同级的同学那么说,我自己并没有十分在意这个事情。

  主持人:有一次,全校的一个物理学考试,您也是第一名,还包括高年级同学在内。

  黄祖洽:那是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教育部组织的一次物理测验, 我成绩考得好,也不足为奇了,因为我中学时候就把大学普通物理都学了。

  主持人:可是您那时候才是大学一年级,高年级的同学都考不过你。

  黄祖洽: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可能忘掉了。

  主持人:您不用替他们找借口,当时您跟李政道是同班同学。

  黄祖洽:李政道是大二才由浙江大学转学到西南联大 所以我跟李政道实际上就有一年同学,大二。

  主持人:同学期间你们俩谁的成绩好?

  黄祖洽:有些功课他比我好,有些功课我比他好。

  主持人:总的来讲呢,总的来讲多数的功课!

  黄祖洽:总的来讲?

  主持人:您也不用替李政道找借口。

  黄祖洽:那时候人家就说这个,后来联大同学说这两个人是齐名的吧!

  主持人:齐名的,我们看到就是很多功课实际上您都比他考得好。

  黄祖洽:那也不一定,李政道那天会上他是那么说的 他客气,而且他已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谦虚一点没关系。

  主持人:您让很多人看起来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有天才的一个人,就是天才哪来的?

  黄祖洽:我觉得实际上是由许多习惯构成的,比如说我学习比较有计划,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人家要多,四点半钟就起来,天还没有亮呢 就要起来,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专门讲虚数的,叫虚数论,就是专门讲虚数的,我借了这本书三个早晨我就把那本书学完了,所以勤奋是非常重要的。

  解说:1946年,清华复校,黄祖洽来到北京,那时候,他仍然是全校公认的物理系的高材生。1948年,黄祖洽考上了本院的硕士研究生,最初导师是钱三强,后来改在彭恒武先生名下。毕业后他和彭先生一起进入核反应堆的理论研究工作,成为我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并且他们还带出了一些刚刚毕业的研究人员,由于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他和彭先生的关系也变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解说:1955年,在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去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培训的时候,黄祖洽发现了方案中的一个关键的计算错误,又一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主持人:您当时还否定了苏联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专家的一个结论。

  黄祖洽:因为我从1953年开始钱先生就让我转到中子物理这方面来,自己探索一些反应堆,我也有一点基础,我自己计算,计算出来跟它设计书里面的不对,我记得它设计书上讲的是要63根铀棒才达到临界,我算出来56根就可以,这差了不少 超过了10%,后来跟他们理论部的头头讨论,讨论了之后,我把我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跟他说,他说你可能是对的,后来实际上开堆的时候说明就是56根就达到临界了。

  主持人:您并没有因为他们是苏联专家而且是他们援助的,他们应该对这个事情比您更清楚。

  黄祖洽:我从来没有这种思想,因为我一般上学的时候,跟老师也以讨论的方式出现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主持人:您小时候的这些刚才您讲到的种种习惯,对这些工作有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之间有关系吗?

  黄祖洽:我想是从气质方面来讲,是有关系的,就是要把一个事情搞清楚,比如说脑袋里面有问题,我就想怎么样解决它,这样的一些习惯的养成啊,我想是有关系的,这些习惯为什么能养成,就跟我过去的学习有关系。

  解说:1980年,黄祖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久,作为“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作者之一,他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然而,就在此时,他却选择了去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

  黄祖洽:我想我选择做教育可能跟我遇到的一些老师都比较好,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有关系

  主持人:您觉得做老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黄祖洽:对 我记得有一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们一个语文老师吧,他上课的时候他就说,他说,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比较艰苦,大家在一起,他就夸奖我们同班同学里面有许多学习不错的,他说眼前的人才就是天下人才,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刻,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自己以为就憋屈在那个小的山村里面,就没有什么前途,实际上 眼前这些人,也可以是天下的人才,我后来也把这种话跟我教的学生说,我觉得这样子可以鼓励,还是我刚才讲的鼓励两个字,鼓励年轻人建立起自己的信心,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的目标。

  主持人:您跟现在的这些您的学生您也会经常给他讲您小时候这些故事吗?

  黄祖洽:我有时候不明确说是我小时候的事儿,但是我把这个内容说出来。

  主持人:实际上也是为了让他们知道素质是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黄祖洽:我有时候说这个事情。

  主持人:学生们应该都非常喜欢跟您聊聊天?

  黄祖洽:对。

  主持人:他们经常会问您什么问题呢?

  黄祖洽:什么问题都有,比如说,这个星期一下午,有人就问我 关于学外语跟学数理的矛盾,时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主持人:觉得时间上不够用,怎么解决呢?

  黄祖洽:我就跟他讲了,我那时候是怎么样,我告诉他们 我说学外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用 一定要用它们,如果你学了外语不用就会忘,反过来你如果学了外语,你去运用外语去看书去做别的事情,那么你就不会忘,而且会掌握得越来越好。

  解说:从事教育以后的黄祖洽,在科研教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6还年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的科技进步奖。2000年以后,他又先后被评为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 “北京市优秀党员”。

  主持人:您会比较看中名利吗?您80寿辰的时候,有这么多的我们的两弹元勋,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国家给他们很高荣誉的这样一些两弹元勋,到您家里去给您祝寿,那时候我就注意到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人,在过去是您的同事,甚至是您的下属,但只是因为后来工作的机遇或者一些其它的变化,他们成了两弹元勋但您没有,您没有能够得到这样一个荣誉,那这个时候您会有一些遗憾吗?

  黄祖洽:有不少人跟我说这个话,我觉得是怎么样的,第一当初我做这个事情啊,并不是说我可以当功臣,我才做这个事情,我做这事情一个是国家的需要,另外一个我也有兴趣,另外,当功臣不当功臣又怎么样呢?

  主持人:当功臣 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科学家,当功臣可以名载史册,永垂千古啊!

  黄祖洽:那又怎么样呢?

  主持人:它是对自己人生一生的一种肯定。

  黄祖洽:我想,对一个人一生的肯定,一个是自己的肯定,一个别人的肯定,是吧?给自己肯定问心无愧,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我是没有做什么问心有愧的事情,我问心无愧那我很坦然从别人来说别人也不一定就看中说你是不是功臣,对你的评价有所不同,还是要看你这个人的本质。

  解说:如今,年过八旬的黄先生依然站在讲台上,讲授现代物理学前沿问题,成了校内最受本科生最受本科生喜爱的十佳教师。

  主持人:如果让您今天去总结您这一生在学术上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科学家,您总结您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什么?

  黄祖洽:我总结一个是勤奋,一个是求实。我想这个主要是靠这两条,怎么是勤奋呢?确实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人家多,我觉得天道酬勤啊!我是认为勤奋很重要。另外一个求实,求实这一点就是说,你要看你学的东西是不是真的符合实际,要求实。

  主持人: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科学家,您最希望给后人留下什么?

  黄祖洽:我希望不要那么浮躁,我希望能够建立起更加求实的一种风气。

  解说:在三杂集的《说莲实》一文中,黄先生写到:莲花的高洁,得莲实淡泊,宁静,不忘济世的品质,何尝不是黄祖洽一生追求的品质呢?

  主持人:黄祖洽是一个至今仍充满童心的科学家,对他的采访多半沉浸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当中,但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勾画出一个科学家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轨迹,黄祖洽坚信,成功和素质正是来源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所积累起来的习惯,我想这也正是今天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师最想告诉他的学生们的东西。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