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吴祖光与新凤霞 (5月12日)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5日 09:28)
主持人:李潘
嘉 宾:吴欢——画家和作家,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与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
嘉 宾:邢小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副教授,曾采访过吴祖光先生
“我父亲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选择生病,他也只能生病了。”——吴欢
李潘:大家好,这里是《半边天》节目。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新朋友。这位呢是吴欢——画家和作家。欢迎您!这位呢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副教授——邢小群,也欢迎您!吴欢可能最近观众朋友好像从好多电视里都能看到您从节目里面,因为最近是您的父亲吴祖光先生刚刚过世。
吴欢: 对。
李潘:现在您调整过来没有?
吴欢:我父亲去世之后我还是比较冷静的。因为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调整了很长一段,但是我父亲我接受了。
李潘:您的父亲走确实对于整个中国的文化界来说也是一大损失。他去世的时候,追悼会的情景我们都拍到了,我们现在去回顾一下:
解说:
在满城杨絮的四月,一代宗师吴祖光先生乘鹤而去。2003年4月19日,我们在北京为先生送行。
吴祖光先生1917年4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19岁时,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我国第一部正面反应抗战的话剧《凤凰城》,自此扬名文坛,被称为“神童”。后创作颇丰,主要代表作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三打陶三春》等。同时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在中国戏剧界和文学界有深远影响。先生生前的友人用“一生秉民意闯江湖正气夜奔三关宴,五载觅芳魂花为媒风雪同归凤凰城”概括了他一生的艺术成就。
在告别仪式上,鲜花丛中安放的并非吴祖光先生的个人照片,而是先生与夫人评剧皇后新凤霞女士的合影。背景音乐用的也是由吴祖光编剧,新凤霞主演的评剧《花为媒》选段。
新凤霞,1927年出生于江苏。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以评剧《刘巧儿》红遍大江南北。1951年与吴祖光结为夫妻。两人合作的的评剧《花为媒》被称为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因十年动乱遭受迫害留下残疾,新凤霞36岁告别舞台,此后坚持写作、习画。1998年4月12日,71岁的新凤霞在吴祖光先生的老家江苏常州病逝。五年后的4月9日,吴祖光先生逐凤霞而去。
在二老合照的两边是他们的儿子吴欢写的挽联:贺家父永生霞光万道,喜先母有伴风月同天。
李潘:我们在这个记录的画面里面再次看到了您写的那幅对联,里面特别清楚地我就记得这两个字:一个是“贺”,一个是“喜”。为什么把父亲的这个丧事变成是喜丧?
吴欢:因为我的父亲在这个我母亲去世以后的这五年当中实在是太痛苦了,我父亲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选择生病,他也只能生病了。因此在这五年当中我父亲承受了一生当中最大的痛苦。张丁先生就是一个大山水画家,我父亲和母亲多年的朋友,在写到我父亲的时候说:“凤霞走得从容,祖光病得壮烈”。用壮烈来形容一个人的生病恐怕在我父亲身上是非常吻合的。
邢小群:在新凤霞老师生前的时候,我去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俩的神态都非常很不错。而且吴先生还是那么,说起话来很爱激动,滔滔不绝。后来大概就没有半年,就是新凤霞老师去世以后,好像没有多久有一个在那个三联书店的楼上开过一次会,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就觉得他那脸哪,特别木,人整个就像剥了一层皮换了一个人一样。
李潘(对吴欢):您父亲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他在你的妈妈去世的时候他写了一篇追忆她的文章,我觉得看了那篇文章特别感动,里边有一段话我还专门抄下来。他说:“由于事起仓促毫无精神准备,像是突然坠落万丈深渊那样,使我实在无法接受。这篇怀凤的短文写写、哭哭、停停,历时半个月才匆匆写就,生平没有写得这么困难这么吃力过。在凤霞天天坐的座位上、书桌上,清晨、黄昏、灯下,总是恍惚凤霞仍然坐在这里,但她却真的不再回来了。”我看了之后,觉得你父亲对你妈妈的那种怀念真的是太动人了!
邢小群:少年夫妻老来伴。相守了四十七年的夫妻,何况走到今天这步确实是一种“白头鸳鸯失伴飞”。所以说2000年有人评点为他们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温莎公爵”,它也是一种世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