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 首页 > 正文

把欢笑留在人间——相声大师马三立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14日 15:08)

  把欢笑留给人民

  马三立生于1914年,父兄都是相声艺人。为了生活,他1929年开始了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撂地摊、跑茶社、闯关东、下金陵,饱尝旧社会的辛酸苦辣。马三立与相声打了一辈子交道,先后演出传统相声200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其中《买猴》、《国庆十点钟》、《西江月》等脍灸人口。

  活到90高龄辞世,按说活着的人已无须悲伤。但相声泰斗马三立之逝世,还是引得国人沉痛追悼。今日各大网站论坛上,充满了悼念马老的帖子,不为别的,只因其德艺双馨堪称艺坛楷模。

  马老一生说相声数百段,留给人们无数欢笑无数思考,即使临终立遗嘱也不忘提醒家属,他“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愿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所以要求丧事从简。一个“只想”,便表明了马老毕生的追求,那就是他所说的“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一个“只想”,就在我们活着的人面前竖立起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的灵魂世界。

  以马老毕生之贡献和声望,家属完全有资格把他的丧事办得隆重一些。但他们却不折不扣地尊重马老遗愿,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等一切悼念活动,按照回族习惯当日即入土安葬。这种做法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和赞叹。

  相声是笑的艺术,它让人在笑过之后回味思考。马老虽已仙逝,但他留下的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相声还会给我们带来欢笑,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人生。

  从一个在旧社会“撂地”的艺人,到如今万众景仰的相声界一代宗师,一提到马三立,就让人立马浮想到一个瘦削身影,留着中分头发的形象;而接触他、了解他的人谈起这位大师,最深的印象却是两个字:平易。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听到马三立去世的消息后语声哽咽,他和马老交往20余载,最初的一面至今还深刻地留在记忆中。在他年龄还非常小的时候,在天津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马老。“虽然差了好几辈,但马老当时非常认真,对我学相声的情况问长问短,热情地鼓励我。”冯巩说,“以后我经常去拜访马老,他的教导影响着我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

  “我当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从马老那里没有感觉到一点点大师的架子。”相声、小品演员巩汉林第一次和马老接触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1990年,巩汉林正跟随唐杰忠学说相声,他为老师举办了一次纪念演出,请来了马老。当时马三立已年近八十,但自始至终非常热情地参加了整个演出,还题字助兴。“后来有一次我去看望马老,他送了我一个有助睡眠的枕头,说咱爷俩都这么瘦,得睡好觉,才有精力创作。”巩汉林回忆起与马老的交往,满怀深情。

  常宝华是马老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听闻老师去世的噩耗,他禁不住唏嘘不已。“我的老师是很有性格的人,我们当学生的请他吃饭给他送礼都不招他喜欢。有时从北京到天津去看他,他说你要带东西就带一盒北京的麻豆腐。”在学生的眼里,马老师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认为观众看自己的表演是对自己的抬爱,不管什么样的观众跟他打招呼,他都热情地回应。对年轻的相声演员,他没有不喜欢的,一见面就鼓励、鞭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老师是个老艺人,但他绝不是旧式的老艺人,从不讲究论资排辈。”常宝华说。

  “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是他平易之风的根源和精髓。”对相声艺术有过颇多研究的北京大学汪景寿教授在评价马三立这位相声泰斗时这样认为。

  汪景寿说,在马三立的相声中处处渗透着生活的芳香,正是生活的基础上,马三立的相声往往在平淡之中显奇谲,在观众不知不觉中甩出包袱,出乎意料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形成了典型的“马派”相声“蔫逗”风格。

  马三立从艺以来,演出过相声段子200多个,如《吃元宵》、《卖挂票》、《相面》、《窝头论》、《买猴》、《十点钟开始》等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在相声中塑造的“马大哈”、“马洗澡”、“逗你玩”,形象生动突出,为几代人所喜爱。

  在相声界有一句俗话:“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学会了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说的是马三立自成一家的表演风格,有他个人的天才因素和特殊经历,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但有一点是值得学习并且能够学习的,”汪景寿说:“那就是,他把自己的100多斤全交给了生活和相声,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有人说,与马三立交谈,说几句话就是相声,他的相声就是生活,他的生活就是相声,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 返回 ] [ 发送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