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12·1-世界爱滋病日     AIDS-关注·探讨     中国-改革·发展     世界-突破·疑难         



危及生命的“富贵病”——糖尿病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就发生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代谢紊乱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患病率也达到了3%。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而且现在的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到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则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在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的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探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单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第一,早诊早治,必须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狠抓糖尿病疑诊病例,狠抓统计学危险类型,提倡早期识别I型糖尿病,把早诊早治建立在其病程发展的“糖尿病前期”阶段,大力开展群防群治糖尿病活动。

  第二,普及糖尿病教育,建立糖尿病防治网络和实现三级预防目标。想达到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和良好控制,至少要一个半医生来完成。一个医生为专业医师,半个医生则指糖尿病本人必须成为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的医生,其途径是接受糖尿病教育。此外,还应建立一个纳入社区水平的糖尿病三级防治网络,把个体防治转向群体防治。糖尿病三级预防目标为:初级预防——避免糖尿病的发病;二级预防——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延缓和(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三,正确运用“三类基本疗法”为主的糖尿病综合治疗。注意I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治疗有别。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降血糖药物的综合疗法。三种疗法要进行终身性治疗,治疗时要强调运用这些措施的型别化、个体化,直至达到有效治疗目标。

  第四,坚持良好的糖尿病治疗达标,大力推广应用血糖监油。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高血糖则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为了了解糖尿病是否得到良好的控制达标,必须经常监测血糖,以便制定及时高速的治疗方案。

  第五,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要贯穿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始终。总的原则是:无并发症阶段,以控制达标,预防并发症发生为目标。处于并发症初期可逆阶段,积极予以治疗,力争使病变尽早逆转。如已处于不可逆阶段,则应积极除去加重因子,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进展和恶化,争取较长期维持其残余功能。

  第六,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广应用国内外新成果、新措施。人工胰岛素的合成结束了60年来只能依靠动物胰脏提取胰岛素的时代。胰岛素笔、人工胰等应用方法的改进,显著提高了降糖疗效。其他如CAT(内毒碱脂酰转换酶)抑制物、SSA(生长抑素类似物)以及新的PTP酶抑制剂等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I型糖尿病人开展胰腺、胰岛移植,对肾病尿毒症者进行胰——肾联合器官移植等均取得重大进展。

  第七,为确保对糖尿病有正确认识和保证防治效果的实现,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本病暂不能根治而要求终身控制的关系,防止悲观失望;二是正确处理治疗达标与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关系,防止致残、致死;三是正确处理坚持长期与终身治疗与盲目从医的关系,防止无效花销。

  总之,只有在普及糖尿病教育,建立、建全糖尿病防治网络的基础上,实现糖尿病三级预防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

  1、控制总热量:主食、副食综合控制,使每天摄取的热量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以满足控制血糖和体重

  2、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

  3、少量多餐

  4、高纤维饮食:这类饮食利于保持餐后血糖不至于太高,而且还有降低体重和通便的作用

  5、饮食清淡:不吃甜,少吃盐

  6、不喝酒,不吸烟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