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12·1-世界爱滋病日     AIDS-关注·探讨     中国-改革·发展     世界-突破·疑难         



夏镇夷——精神医学学科带头人(1915—)


  夏镇夷,精神医学专家,杰出的精神医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他还竭力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事业。他与粟宗华一起倡导的精神病防治三级网,被国外专家赞誉为“上海模式”。

  夏镇夷,1915年12月17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濮院镇。父亲在私塾教书,重视子女学习。夏镇夷最幼,从小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尤擅长数理。在嘉兴秀州中学毕业时,曾获数理化最优银质奖杯。1933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9年毕业,与张沅昌一起被分配到神经精神科工作。张沅昌志愿从事神经病学工作,夏镇夷专攻精神病学。抗战期间,学校部分师生内迁,夏镇夷因胃出血留沪未行。1940年与粟宗华、张沅昌共事于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神经精神科。医院规定病史均以英文缮写,往往难以确切生动地反映出病人之所言所思。所以,夏镇夷提出改用中文,获粟宗华支持,乃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

  1947年夏镇夷赴美,在康乃尔大学佩恩·惠特尼(Payne Whitney)精神病院进修。导师奥斯卡·迪特赫尔姆(Oskar Diethelm)教授是精神生物学派创始人阿道夫·迈耶(Adolf Meyer)的学生,主张不拘一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这一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夏镇夷的学术思想。此外,他随专攻精神病学,但深感若要当好一个精神科医生,也必须具有扎实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和神经病学临床经验。为此,又随路易·豪斯曼(Louis Hausman)教授从事“脑再建”模型工作;并有机会向哈罗德·沃尔夫(Harold Wlof)和斯图尔特·沃尔夫(Stewart Wolf)学习心身医学,亲眼见到当时闻名世界的“经瘘管外置黏膜瓣”病人,亲眼观察到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对于胃生理的影响。

  1948年底夏镇夷返沪,仍在母校执教于红十字会总医院神经精神科,与张沅昌共同负责。1956年上海第一医院决定分设精神与神经二科,同年成立精神科教研组,夏镇夷任主任。又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

  当时,粟宗华接任上海市立精神病院院长。夏镇夷与粟宗华都认识到,为了搞好全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有必要把全市的精神科专业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精神卫生机构;而这个机构应该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部附近,为其教学医院,且与各大综合性医院相靠近,以便会诊和交流。这个想法得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领导陈同生、颜福庆和黄家驷的支持,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院址得以选定。接着先把私人医院合并起来;第二步由夏镇夷率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医护工全班人马以及所有住院病人全部加入。当时刚成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人数较少的精神病学教学小组也一并参加。为了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夏镇夷亲自说服同事和学生参加这个大联合。在这个联合力量的基础上,才得以组织大规模的全市精神病普查。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国内创举,在世界上也属少有。后来据此建成了全国最早的精神病防治三级网,也就是被全世界精神病学家称誉的“上海模式”。夏镇夷的一生便从此与上海市的精神卫生事业联系在一起。

  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精神卫生事业陷于停顿,与国际更无交流。1979年,夏镇夷与美方联系后率领全国各地9位精神病学家组成代表团赴美访问,参加了美国精神病学会年会;从此,开创了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在精神医学领域交流事业的先声。他看到国外精神卫生事业正在发展,而国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觉得自己有责任赶快竭尽全力来促进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表彰夏镇夷在精神卫生事业方面的业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先进个人称号及重大贡献奖。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